读懂这6个生活总结,你会更理性地驾驭人生

读懂这6个生活总结,你会更理性地驾驭人生

01

把你“感觉”到的东西,用语言细致地表达出来,最好说出你的理由,是很重要的能力。

一个人的很多观点,都是在不妥协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完全经不起深究,这种观点就是你感觉的观点,是很脆弱的地方,你迟早需要打破,迟早需要加固重建。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顺便帮ta一把,反问对方两个问题,马上就说不出话来了……

同时,一个人如果经常说感觉怎么样,却不提理由,绝对是一个缺乏逻辑的人,需要多吸收批判性思维的知识。


02
总会有人说人生没什么意思,我表示不敢苟同。

所谓的有意思没意思,都是经验的结果,也就是你的感受是怎样的,是刺激,新鲜,厌恶,还是平淡……

如果每天都是一日三餐,几点一线,看不到头,实话说,我也觉得没意思,很没意思,这也是为什么人喜欢找刺激,找浪漫,找新鲜……

今天做一顿全新的饭菜,味道会是你不一样的感受;买一只新的股票,风险会成为你不一样的经验;换一个约会场景,浪漫会成为你特别的感受……

有没意思完全取决于你的认知范围多宽广,有多喜欢尝试新东西,如果一直过得像一潭死水,确实很没意思。

回想毕业的时候,如果不是家庭条件一般,毕业的时候才懒得去找工作,老早全球旅行快活去了,但这显然不现实,想要有意思的生活,起码要耐得住寂寞,先过一段没那么有意思的经历,而只能自己在枯燥里发现意思,找到意思。


03

刚高考完,很多准大学生都忙着选专业,选A还是B,犹豫不决。

个人选择之所以难,不是因为选择本身多复杂,也不是因为信息不够,这很容易寻找,主要因为还没有引入取舍这个概念,好处两边都想要,风险都不想承担,这样根本没法做出选择,这种心态是幼稚的。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道理古人很久以前就悟出来了,孟子选择舍生取义,理由是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道义。

难以抉择也是因为缺少风险概念,以为万事万物都有两全其美,学过理财知识的人更懂风险,决策更理性。

其实在择偶上就是典型的风险题,你的对象不可能十全十美:

如果对方比较内向,意味着要牺牲你的主动;

如果是个吃货,意味着要你经常陪ta吃;

如果比较爱面子,意味着要你拉下面子;

如果不上进,意味着可能要牺牲富足的生活;

如果身材差,意味着牺牲下你的性福;

如果长得矮,意味着可能牺牲下你的高跟鞋;

……

但你也拿了该拿的好处,没什么好抱怨的。


04

让时间流速变快最好的方法就是专注,因为此时你已经感知不到时间,1小时和10分钟没有多少主观体验上的差别。

你试试分别看电影和看书2小时,会有很明显差别,看电影时间过得特别快,因为电影会主动吸引你的注意力;看书相反,只能你主动投入注意力,并且还要消耗脑力去思考(小说除外)。

专注是可以练习的,基本的物理方法就不提了,总的来说就是避免电子设备的干扰 。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获得专注带来的反馈,这次专注了20分钟,下次30分钟,慢慢达到1小时,这就是很好的反馈,能够稳定在1小时已经很不错了。

同等重要的是心理建设,专注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可能需要你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才能获得的能力,不为什么,因为你总会犯错,总要积累各式各样的经验,包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这项能力才算打磨成功。

如果你觉得太长了,反过来想一想,原生家庭好的人,从小保持了十多年的专注习惯,凭什么你几个月就能超过别人多年的积累?


05

看完一部电影,应该怎样输出影评?我记得以前看电影的时候,不会多想什么别的,只会有几个字的想法,来描述感觉:还不错,挺好的,一般般。

有这种习惯的证明可能有两个问题:

1)看电影太少了,审美提不上去;2)不愿意动脑。

对1)的话需要密集地补,最好一周2-3部,挑自己喜欢的领域密集来补,兴趣最大,动机最强,比如科幻,悬疑,惊悚;

对2) 的话只能勤动脑,大脑很奇怪,在行成一个习惯前,总是表现地比较懒惰,这也符合大脑最省力法则。

怎么开动脑力也有技巧,瞎想没有连贯的思路,最简单的就是提问,每次对着一个清单来提问,提问是容易触发灵感的步骤。

比如:

这部电影给你的整体感觉怎么样?

最精彩的片段在哪?最无聊的片段在哪?

哪些地方没有交代清楚?哪些地方自己没看懂?

自己设身处地会怎么办,是不是和主角不同的选择?

电影情节顺序是什么?捋一捋故事大纲 电影的逻辑有没有大的漏洞?

演技怎么样?特效怎么样?

跟同类电影相比怎么样?

有哪些经验可以有迁移到现实?

不用全部都细细回答,没有直接思路就简单跳过,能想起几个就几个,思路就能像开了闸那样源源不断地涌出来,回答完自己提出的问题,就去豆瓣看看影评,先看短片,再看长评,就能看出一些专业的回答,电影的审美就在提升的路上了。


06

什么叫深度思考?最典型的一个模式是知识的迁移,也就是无论你看什么东西,都能提炼出你所在专业的逻辑。

比方说你爱好投资,精研了很多年,迁移投资的知识对你来说绝对不难,你很快就发现了:

找对象本质上是合作

生孩子是长远投资

上班搭公交还是打的是时间成本

交朋友是价值交换

找宿友是提高效率

运动是提高健康资本

……

日常生活琐事都蕴含着投资思想,越能频繁迁移,提炼出你需要的逻辑,你就越精通这个领域的知识,像器官一样长在脑子里。

如果还不够具体,你去看看奇葩说,薛兆丰无论谈论什么话题,都会引用简单的经济学理论去解释所有的辩题,就是最典型的迁移。

那我们日常生活如何学会迁移?第一靠发散性思考,如果你做不到,比这个更好的方法是主题阅读,为什么要主题阅读?

因为可以达到深度理解的层次,如果很多概念会频繁出现,自然而然地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比如思维偏差,只要你多七八本心理学相关的书,很快就明白常见的思维偏差就七八个:自我服务偏差,证实偏差,后见之明偏差,易得性偏差,代表性偏差,框架效应等等

一次一次地出现,就意味着迁移难度一次又一次地降低。

也就是说主题阅读可以给你一把锤子,让你把所有东西都变成钉子。

至于芒格说的多元思维模型,就得在你主题阅读的基础上,再杂七杂八地看点其他的东西来补充,但前提是你得先有一把锤子。

终于吐血写完了,觉得有用的朋友可以点个赞支持下哟!

=============

更多的优质内容,关注头条号@思想假Kyle

全网已输出百万字硬核干货,长期更新读书、写作、思维、自我提升等干货,可以自己去多翻翻旧文,绝对不会让你失望哟!一起读书学习吧!( ^_^ )/~~拜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