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看病是選大醫院還是小醫院?引人深思

前些天,一好朋友打電話跟我說,農村人就不配去城裡大醫院看病,享受不了那些好的治療技術,在村鎮的小醫院裡隨便治療一下就算了,那麼費事幹啥?跟我一頓牢騷。

經我瞭解,事情大概是這樣的,朋友他爸最近因為痔瘡上廁所時老是會出血,而且是那種很誇張的射血的情況,所以就想去檢查一下,他家條件還算可以,但朋友遠在外地,家裡只有父母二老,出門並不方便,去市裡坐大巴車得2個多小時。

上個星期二,他爸早上7點就出門了,到醫院之後以為直接就可以做檢查,卻瞭解到要先預約,然後他爸又不懂,也沒來過大醫院,按指引找到了預約窗口,瞭解詢問了一番後,查實只有星期五才有醫生有號,然後在醫務人員的建議下,預約了週五去做檢查,大概下午2點多了,趕上回家的大巴車。

問題來了,一個農村人來城裡做身體檢查,在不知道醫院流程的情況下,就只能白白的來回跑嗎?老人家又不會用手機預約,只能幹吃虧麼?來回得5個小時的車程,我想很多人應該都會吐槽一下吧。因為在鄉鎮上的小醫院看病就沒這麼麻煩,就算是人多一點,也不會說當天會看不了,最多就是排隊時間長一點。就有人說了,這得是多偏遠的山村啊,是沒去過大醫院嗎?沒見過豬跑啊?這不,還真就遇上了。


我們先來說說小醫院和大醫院的一些區別。


(1)眾所周知的人員配置差別
大醫院的醫生通常來說學歷更高、經驗更豐富,從知識面、判斷維度來說都是遠超同期小醫院醫生的。
還有一個配置上的區別,可能普通人不太會意識到的,就是大醫院人員配置更加齊全,現代醫學看病也不僅僅是靠主治醫生個人,而是看團隊,還有就是相關科室的支持能力,舉個例子:得了肺炎,入院後的護理支持、入院後年輕醫生的日常管理、假如加重了 ICU 的支持、遇到難治菌種時檢驗科培養的能力/護理取標本的能力/醫生取標本的意識等等。

(2)機器配備標準差別
可能在大家看來機器都是一樣的,還採用的一樣的標準,我想說真的不是的。
每級醫院的採購標準不同,使用的試劑也是不一樣的,就說血常規,目前就有光電式、電容式、電阻式、離心式和激光散射式。當然越簡單的檢驗、檢查,不同機器之間的差距也是越小的;越流程化的,人員差異化對它的影響也就越小。不流程化的,我舉幾個例子:肺功能、呼出氣一氧化氮,不同的醫務人員做出來的真的會有明顯的區別;半流程化的、不簡單的CT,不同的醫務人員做出來的差別有,但比較小,但是不同機器做出來的差別會很明顯。

那麼為什麼現在有些患者總是去大醫院呢,小時候還不是鎮醫院、縣醫院一樣看病長大的?


以前之所以是去看小醫院我歸結有幾點。


(1)沒錢,在農村人的眼裡去一次大醫院,是要家底掏空的(不論是不是,農村的人沒有足夠的信息知道真實情況);
(2)交通不方便,去一趟城市裡的大醫院是真的不方便(本文原因);
(3)健康意識不夠,哪怕是咯血,只要沒直接流出來,可能當時都認為是小事。
就拿我朋友父親來說,在他真的去一趟市裡的大醫院之前,他們一直不願意去的原因是他們覺得會花很多很多錢,直到他們去過一次才發現看病似乎也沒比小醫院多多少錢,只是這個就診流程是真的麻煩的很,對於不住在城的人,實在是不方便。
現在去大醫院,除去上述原因的反面外,還有一些:
(1)醫患不信任的加劇,小醫院對應大醫院的現實差距存在,醫患之間的互不信任,讓大家下意識的更不願意到小醫院看病;
(2)城市化集中,大家住在了離城市更近的地方;


(3)信息化時代,讓大家獲取到大醫院的醫療資源(如掛號)更容易,以前去三甲醫院掛號,經常得凌晨排隊到第二天,還有可能排到的是下個月的號。


那麼我們什麼時候應該去大醫院,什麼時候應該去小醫院呢?


這是一個國家也想解決的問題,目前的措施有分級診療、醫保差別結算等,隨著政策的推行,或許可能會形成一個涇渭分明的界限吧。所以是在這裡無法解決的。
簡單的一些檢查確實可以到小醫院做;疾病確診後,僅僅是複診隨訪拿藥,小醫院也可以處理。
大病、複雜疾病應該去大醫院,畢竟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對疾病的判斷能力。

我想說的是,大醫院是好些,但我覺得越應該人性化些,不是人人都有那個條件和認知。

最後,同是農村人的你,如果有這個情況出現,你會如何選擇,會如何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