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萬㎡屋頂、70萬年產權,北京猿人邀你常回“洞”看看

說起這期的主人公,大家一定不陌生。

請看他們的幾個標籤:

北京最早的“土著民”,擁有70萬年產權的大“house”,喜歡吃烤肉。他們就是北京猿人——我們最早認識他們,是在小學課本中。

70萬年過去了,他們還是原來的樣子,但是他們曾經住過的猿人洞,自1929年發掘以來,就一直處於露天環境中,經過近百年的風吹日曬,猿人洞出現松滑、空洞、裂隙和危石等地質病害,局部有坍塌和落石的隱患。

3700萬㎡屋頂、70萬年產權,北京猿人邀你常回“洞”看看

但是就在2018年,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猿人洞)保護建築工程化身“鋼鐵俠”凱旋歸來,在歷經了7年論證3年施工之後,重新向公眾開放。“新裝修”的的猿人洞上邊撐起了3700餘平方米的保護棚,保護猿人洞不受風雨侵蝕,洞內也進行了新的“改裝”,將高科技和遺址融合起來。

3700萬㎡屋頂、70萬年產權,北京猿人邀你常回“洞”看看

從遠處看,3700平方米的保護棚像穿山甲一樣,“身上”的鱗片相互交錯。在每個葉片上邊還覆蓋著一層綠色植物,順著葉片傾斜的方向垂了下來,與周圍的樹木融為一體,沒有任何違和感。保護棚南北跨度77.5米,東西跨度54.5米,最大高度達35.7米,通過內外兩層屋面的疊合設計隔絕雨、雪、冰雹、陽光等自然因素對遺址本體的直接作用。

你可能不知道吧?保護棚由825塊葉片拼接而成,分為內外兩層,每一個葉片都有自己的編號。在施工過程中,為了避免相鄰葉片之間產生的交叉問題,所有葉片嵌入前均需使用無人機測量數據並進行3D建模,讓葉片“對號入座”。同時,遺址管理處還針對施工中的振動,建成後的基礎沉降、結構受力、結構變形等進行監測和數據分析,以確保保護設施安全穩定。

“大約在70萬年前,一群猿人沿著河流長途跋涉遷徙,翻越高山,穿過森林,他們發現了這個自然形成的洞穴,並在此定居安家……”剛走到猿人洞洞口,你就會聽見這樣的介紹,原來這個聲音和北邊洞壁的宣傳片是同步的。繼續往裡邊走,你還會看到,北邊洞壁用激光投影的方式將“北京猿人”的生活場景還原了出來,很有畫面感。在洞內西剖面,時而有一隻海龜遊過,時而又有一隻猛虎奔來。原來,西剖面13層堆積物也用了激光投影的技術,讓70萬年中,每個層位出土的不同動物化石“活”了起來。聲、光、電結合,裸眼感受周圍的3D效果,置身其中讓觀眾有一種大片既視感。依託文化遺蹟(洞壁)作為屏幕,這在國內遺址發掘保護展示中還是第一次。

3700萬㎡屋頂、70萬年產權,北京猿人邀你常回“洞”看看

置身洞內,向上望去,猿人洞已經封頂,但頂部並非是黑壓壓一片。光線會隨著葉片交錯的空隙斜射進來,這個空隙能保證洞內的通風透氣。同時,你會發現,重新開放後的猿人洞還新增了觀景平臺,置身在高處的平臺上,猿人洞一覽無餘,洞壁上保留的探方痕跡經過百年雨水沖刷依舊清晰可見。不僅可以近距離觀察保護棚主體鋼結構,保護棚防石玻璃鋼吊頂也“觸手可及”。

猿人洞的修護工程,前前後後經歷了10年,從2008年就開始對猿人洞的保護方案進行論證了,據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館長董翠平介紹,在文化遺址上“動工”不是一件小事。一旦開始施工,“棚子”倒塌或上邊的材質掉落,不僅不會對文物本體起到保護作用,反而是一種破壞。

所以,在論證過程中,專家之間也出現了爭議:這個棚子是建還是不建?是建整個還是隻做一半?2008年,遺址管理處開始向社會徵集保護方案,前後經過專家深入論證的方案就有四五套,最終選定了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的《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猿人洞)保護建築方案》。2015年10月,正式開工,猿人洞停止對外開放。

3700萬㎡屋頂、70萬年產權,北京猿人邀你常回“洞”看看

事實上,周口店不只只有猿人洞,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擁有距今70萬年的古人類遺存,涵蓋了人類演化史中三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是集地質變遷、生物演變、人類進化三位一體的珍貴遺存,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館藏文物7000多件,展出文物1000多件。博物館還設有臨時展覽、基本陳列和4D影院,是一本生動鮮活的“教科書”。

你確定不來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