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伞盖寺和铁梁桥初建年代考


伞盖寺和铁梁桥初建年代考

王 欣


忻州伞盖寺和铁梁桥初建年代考


伞盖寺坐落在忻州城南30公里的庄磨镇连寺沟西南翠岩山麓。寺南山腰有一巨松,高达30余米,树围3.1米,其形如伞,枝繁叶茂遮天盖地,故曰“青松伞盖”,是忻州古八景之一。


忻州伞盖寺和铁梁桥初建年代考


寺南山谷中有座古雅的铁梁桥,其跨度为16米,高6.2米,桥身宽4.4米,全部用整齐的石条砌成,桥内横穿两根8厘米见方的铁梁,故称铁梁桥。桥的两侧有石栏石柱,石栏上雕刻有石雕图案,桥头有一对石狮。

忻州伞盖寺和铁梁桥初建年代考


然而多少年来人们对伞盖寺和铁梁桥的初建年代却说法不一。据《忻县志》载:伞盖寺为唐代建筑,铁梁桥为明代建筑。据《忻州史话》载:伞盖寺系唐末五代的后唐初年所建。还有的人认为铁梁桥为金代所建。为了考证伞盖寺和铁梁桥的初建年代,笔者近年来曾多次前往伞盖寺进行实地考查。通过考查和资料证实我认为伞盖寺和铁梁桥同属唐代初年所建。

据《忻州直隶州志》载:“伞盖寺在冯村后唐初建附山植松百余株志云青松伞盖即此”。在此怎样断句成为关键。一种是“伞盖寺在冯村后,唐初建。…”而《忻州史话》认为“伞盖寺在冯村,后唐初建。…”2006年《忻州直隶州志》再版时仍按《忻州史话》观点断句印刷,也变成了“伞盖寺在冯村,后唐初建。…”这里的“后”字起了重要作用,逗号的一前一后将事物变成了两朝代。在古汉语中“后”字是表空间方位的,表示伞盖寺在冯村的后面。事实上伞盖寺也正好在冯村的西南面,而不在冯村。在《忻州直隶州志》同一页记载兴国寺时,这样写道:“兴国寺在治后唐仪凤年建”。这里的“后”字同样是表空间方位的,表示在州治的后面,如果与后面的唐字连在一起,则成后唐,而后唐是没有仪凤年的。因此,伞盖寺的初建年代应为唐代初年所建。


忻州伞盖寺和铁梁桥初建年代考


伞盖寺的初建年代确定后,我们再看处于同一寺內的铁梁桥。铁梁桥明代说的依据是根据桥护栏石柱的刻字而来,在桥西北角的一根石柱上露出地面的部分刻有“明嘉靖四十二年岁次”的字样。我在实地考查中怀疑石柱的下面可能还有字,于是用铁锨挖开下面,果然露出了“癸亥三月中旬吉日补修”的字样。可见铁梁桥的初建年代绝非明嘉靖年间始建,应在明代之前。


忻州伞盖寺和铁梁桥初建年代考


从铁梁桥的建筑结构来看,主体为一单孔石拱桥,两侧各有一副孔。水流小时从主孔流过,水流大时两副孔也可通过水流。整个石拱桥雄伟壮观,设计奇特。从石拱桥的发碹形式看每层石块都是纵向排列(顺着桥身走过的方向),这种发碹形式梁思成所著的《中国建筑史》所载的隋唐时期赵县安济桥的发碹形式完全一样。这种形式是隋唐时期特有的建筑风格。


忻州伞盖寺和铁梁桥初建年代考

忻州伞盖寺和铁梁桥初建年代考


从铁梁桥石栏的石刻图案来看,石浮雕的马的形状与唐昭陵六骏图中马的形状很相似,特别是马的尾巴都挽一结。从桥头的一对石狮的形状来看与《中国狮龙凤造型图典》中所画的太原晋祠鱼沼飞梁堍的蹲狮很相近,符合唐宋时期石狮的雕刻技法。

另据《忻州直隶州志•艺文》载明代忻州贤良党承志《伞盖青松》诗一首,“寺傍山阿殿阁重,童童如盖荫青松。桥登彼岸歌金涧,泉涌灵岩漱石淙。….”由“桥登彼岸歌金涧”可知要想到达彼岸的伞盖寺,必须经过此桥。从现存的遗址看,铁梁桥也正是建在两座小山的山谷中,先过桥再沿小路通往伞盖寺。因此,桥与寺必然是同时代所建,甚至是先修桥后建寺,方便建寺所需的建筑材料的运输。

综上所述,翠岩山伞盖寺和铁梁桥都应该是唐代的建筑,也不愧为忻州古八景之一。她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瑰宝。

来源:王欣 忻州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