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清平乐》,才想起追问为什么历史书对宋朝一笔带过?

作为一个已毕业几年的文科生,每当被问及宋朝有什么著名的皇帝,宋朝有哪些特色时,我那捉襟见肘的历史思维,此时便会一片空白,绞尽脑汁,高中的历史书上,似乎只提及了程朱理学,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对此似乎一点儿都不感兴趣,最重要的是,此处不是重点考点,因而模糊也就成为理所当然了,宋朝究竟有什么可供现代人消遣的饭后余资呢?

看了《清平乐》,才想起追问为什么历史书对宋朝一笔带过?

最近《清平乐》播出,倒没看到大家大肆讨论剧情,知乎上更多的是对宋朝服饰的评头品足,也许,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宋朝的皇帝,实在是乏善可陈,倒是宋朝婉约的审美,很符合一些文艺清新范儿的胃口。

恰巧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真相:追寻宋金时代的别样生活》,累计之前在樊登读书听的《苏东坡传》、《宋徽宗传》,隐约间,似乎对宋朝有了一些初步成型的模型建立。

对宋史有一些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宋朝的版图不大,大部人熟知的唐宋明清,其实在很多学者看来,应该是宋、辽、金,还有当时的西夏,记得网络上有一个段子,一位网友调侃自己原以为是乔峰,没想到看了宋朝版图,才知是萧峰。

纪录片《真相》带给我最大的认知是:经历了大唐盛世,宋朝已由从崇拜炽热的旭日,转而欣赏皎洁如水的明月,从敢于面对喷薄之朝阳,转而遥望明寄之星空,慢慢收敛自己,变得冷静而克制,但同时,它又不属于明清时期的封闭,宋朝的审美,属于婉约派,属于文艺派。

宋朝的服饰,褪去了姹紫嫣红的艳丽,上到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挚爱青色、等偏冷系风格;宋朝的百姓文化水平较高,生活节奏较慢,文化雅兴异常浓厚,点茶是宋朝最著名的娱乐雅兴,在这之前,品茶,只是喝茶,通过宋人的发展,茶已经摆脱了单纯的饮用功能,升华成了一种极富文人情趣与艺术美感的生活消遣,点茶中的工序:分茶,与今天咖啡拉花如出一辙。

宋朝的瓷器、丝绸远销海外,宋瓷造型朴实,含蓄细腻,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例青色的宋瓷,便是青色的代表之作,简约而不失质感,天下宋瓷,汝窑为魁。

唐诗宋词,双峰并峙。说到宋词,就不能不提苏轼,苏轼的文风,自成一格,不受形式的束缚,不追寻华丽的辞藻,不单单只呈现景之美,简约而又兼备生活意趣与画面感,例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尔”,又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宋朝人也爱吃,灌汤包,一日三餐,炒、蒸、炖、煎等烹饪形式花样百出,高脚桌椅,也是从宋朝开始的。也许一日三餐制,对于现代人来说,稀松平常,但是对于古人来说,食物贫乏,从宋朝人开始的一日三餐制,足以证明宋人的生活富庶。

纵观历史,宋朝是一个在文化、思想、科技、经济、农业,都领先于世界,富甲全球的文明时代,是一个奠定了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潮流时代,它以博大的胸襟吸纳多元文化,将开封(洛阳)打造成一座世贸中心、潮流前沿地。

但成也萧何败萧何,宋朝的先天弊端:偃武修文,军事上的积贫积弱,文人阶层的耽于享乐,过于追求艺术(宋徽宗),最终导致了它的战争离乱与耻辱。

今天的人对宋朝诟病最多的也是它屈辱求和的态度,金人还没兵临城下,自先开门迎敌,不仅如此,还制止百姓反抗,对于这段历史,无数人恨铁不成钢,也因此导致了大众对文人雅士的偏见认知。我们既叹息璀璨文明的陨落,也为之扼腕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