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回民街,有怎样的来历?

外地游客到了北京,必到故宫博物院、长城打卡;到了南京,必到秦淮河、夫子庙打卡;到了成都,必到宽窄巷子、杜甫草堂打卡……那么,到了西安,回民街也是必到之地。所以,每到旅游旺季,回民街总是一幅人山人海的景象。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回民街的过去和现在。


西安回民街,有怎样的来历?


回民街位于钟鼓楼后面,不是一条街道,而是由北广济街、北院门、西羊市、大皮院、化觉巷、洒金桥等几条街道组成,占了西安城墙内四分之一的地方。其中北院门,是清朝时期的官署区,陕西巡抚衙门驻地所在地。为什么叫北院呢?这是因为此地在鼓楼的北面,鼓楼是西安古城的中心,因而得名。


陕西巡抚是陕西全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事务,设立于1645年5月4日,驻地在西安。最初,陕西巡抚是满洲缺,汉人不得任职。1731年,兵部尚书史贻直奉命署理陕西巡抚,打破了这一惯例,才陆续有汉人出任陕西巡抚。在出任陕西巡抚的名人中,有李星沅、邓廷桢、林则徐、谭廷襄、刘蓉、鹿传霖、魏光焘、岑春煊等人。


西安回民街,有怎样的来历?


那时候的北院门,与美食沾不上边。贾平凹笔下的胡辣汤、羊肉泡馍等美食还没有出现。否则的话,李星沅、刘蓉等湘军大佬,在办公之余,就会踱步到回民街来,吃上一碗羊肉泡馍,暖暖身子。


北院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美食街的呢?


在上世纪90年代末,部分回民在北院门一带租赁门市,经营餐饮。回民经营的餐饮很有特色,不但西安本地人喜欢吃,就连外地游客也慕名而来。众所周知,西安是一个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但当时并没有这样的美食一条街。为了配合旅游产业发展,西安干脆将北院门打造成美食一条街,回民街因而得名。


回民街作为美食文化街区,一炮打响,成为西安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如今,不管在什么季节,只要你走进回民街,总会看到几十个导游小旗子在空中挥舞,指挥着一脸兴奋的游客往回民街里挤。特别是在旅游旺季,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景象,会让你感觉到了春运现场。


回民街上饭馆林立,食肆与摊点密密麻麻连成一片。虽然回民街被打造成主要针对外地游客的旅游景点,部分摊点贩卖的是全国各地都有的“网红”食品,但如果你愿意花一点时间慢慢寻找的话,依然能够找到几家当地人最认可的老字号小店。当然,这需要时间和耐心。


西安回民街,有怎样的来历?


事实上,西安本地人也喜欢来回民街逛一逛。每到夏季,不少本地人会呼朋唤友来到回民街,吃烧烤,喝夜啤,消磨漫长的夏夜。


彼时,哪怕到了深夜时分,回民街依旧人来人往,灯火通明。大盘鸡、泡馍小炒、炖羊蹄、红柳烤肉、裤带面、羊肉串,腊汁肉夹馍等各种地方特色美食琳琅满目,量多,料足,重口,够味,让人垂涎欲滴。


西安回民街,有怎样的来历?


据《华商报》报道,西安与北京、广州、成都一起,入选“夜晚最爱吃前十城市”名单,其中北京的簋街、深圳的香蜜湖区域、西安的回民街,作为美食密度高的区域,吸引力指数排名靠前。


第一次到回民街的外地游客,总是以为走完几百米长的北院门,就逛完了回民街。其实,回民街的范围非常广。除了北院门,还有北广济街、西羊市、大皮院、化觉巷、洒金桥等好几条街道。


大家不妨沿着北院门,往深处走远些。在远离繁华与喧嚣的地方,可以探寻到最真实、最平民的西安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