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土地节约集约水平逐年提升 土地消耗率7年下降近四成

广州土地节约集约水平逐年提升 土地消耗率7年下降近四成

■海珠湿地。 谢惠强/摄

迎第51个世界地球日,广州开展一周“云科普”活动

今天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今年地球日的主题——“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共同的地球、保护家园的环保意识。自4月20日起,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通过别开生面的网络课程、互动有趣的线上答题等形式,开展为期一周的线上“云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值得关注的是,记者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近年来广州土地节约集约水平逐年提升,每增加1亿元GDP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从2011年的13.67公顷减少到2018年的8.29公顷。换言之,广州土地消耗率7年下降近四成。

■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通讯员 穗规资宣

亮点一:空间规划

编制规划建立全域空间管控体系

建设区域-组团-社区三级生态廊道

按照自然资源部在广州市开展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先行先试相关部署,广州市组织编制了《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该规划经修改完善,目前部、省正在审查。规划将把握广州“山水城田海”良好自然本底,强化底线意识,严格管护自然生态网络,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

具体来看,规划强调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应划尽划永久基本农田,统筹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建立全域空间管控体系。同时,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基础,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城镇空间。

此外,广州还将依托山水林田湖海自然资源,构建以重要自然资源分布区域为主体、水系与廊道为纽带、重点生态公园为节点、通山达海的生态空间网络,系统保育市域九大生态片区,建设区域-组团-社区三级生态廊道。

亮点二:节约用地

近两年出让轨道交通用地14宗

实施“地铁+物业”开发模式

随着城市深入发展,节约集约用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头戏”之一。在这方面,广州一直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全面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工作机制,逐年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近年来交出了不少亮眼的“成绩单”。

其中,令人关注的是,广州市土地消耗率在7年内下降了39.4%。据统计,广州每增加1亿元GDP所新增的建设用地面积,从2011年的13.67公顷减少到2018年的8.29公顷。这意味着广州这些年土地节约集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城市发展争取了更多空间。

而在2018年,广州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二位、全国第四位,建设用地地均GDP在全国仅有的3个建设用地地均GDP 高于1000万元/公顷的城市中排名第二位。其中,南沙区在激励措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少且用地需求量较大”方面获得2018年度国务院督察激励,奖励2500亩用地计划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广州市成功出让轨道交通用地14宗,用地面积188.87公顷,建筑面积484.85万平方米。利用轨道交通存量的车辆段、停车场及站点设施用地进行综合开发,实施“地铁+物业”开发模式,合理利用地下、地上空间,打造轨道交通运输功能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机衔接的一体化建设项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措既盘活了历史存量用地,又优化了城市功能布局,增强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亮点三:地质灾害

治理442处隐患点避免损失逾3亿元

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可随时随地查看

地处粤中低山与珠江三角洲之间的过渡地带,加之常年雨水充沛、人类活动强烈,广州地质灾害隐患分布点多面广,且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据统计,2016至今,全市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463宗;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市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为556处。

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广州拟定未来三年行动方案,并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市、区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及技术支撑单位均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和必要的抢险调查设备,保证了灾情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置。

2016年以来,广州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对各种途径报来的疑似地质灾害进行了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截至今年3月,共接报疑似地质灾害1057宗,出动应急调查5000余人次,灾情险情得到有效处置,全市未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

同时,广州还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推进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及预警预报。广州目前已落实7处重大隐患点的自动化监测工作,实现实时监控。此外,广州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已完成花都、白云、荔湾、海珠、天河、越秀六区的调查工作,预计2022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剩余五区调查工作。

记者了解到,在大力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上,自2016年以来,全市共治理了442处隐患点,解除8419名群众安全威胁,避免经济损失约3.17亿元。开发构建和充分利用地质成果共享平台——“地质随身行”手机应用程序,实现地质成果数据实时共享与查阅,以及地质灾害调查数据的采集、监测和查询等功能一体化,大幅度提高野外作业效率。

亮点四:耕地保护

全市耕地保有量192.41万亩

生猪养殖用地取消15亩上限

在2019年开展的全省2018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中,广州市耕地保有量为192.41万亩,对比目标任务超额34.58万亩,实际划定基本农田面积为135.17万亩,比目标任务增划0.87万亩,超额完成2018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相关任务,在考核中获一等奖。

与此同时,广州按照不低于原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实际划定面积的数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2019年12月,全市各区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实际划定1.67万亩,全部通过省级质检。

在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制度上,去年广州印发无土栽培、有土栽培、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四个门类的《广州市设施农用地正负面清单》,细化农业用地分类,按三种情形(原地类、设施农用地、建设用地)分类管理。

而为应对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稳定生猪生产,稳定猪肉供给,落实省《关于进一步做好生猪养殖用地保障工作的通知》,广州通过取消生猪养殖设施农用地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规定、允许建设多层建筑、一定条件下允许提前用地等多项措施,重点保障生猪养殖设施项目用地。

链接

人类与自然是什么关系?快来线上听课吧!

为了让市民尤其是中小学生更好地了解珍爱地球、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副教授郭程轩,以《从敬畏自然、保护地球的角度看待人类健康》为主题,生动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就是健康与环境的关系”这一观点,引导市民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吁大家珍爱地球保护自然。相关讲课视频将在该局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进行播放。

与此同时,该局还将举办线上答题活动,在互动区选出回答质量高的30名网友,送出宣传活动纪念品。“这次活动通过网络课程、线上答题互动等‘云科普’形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时代使命感。我们也呼吁,家长要从我做起,言传身教,让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孩子的自觉行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表示,这是近年来广州市首次将“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主场活动转为线上,算是一次创新尝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