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五屆西部展我感覺有點缺氧

2020年1月1日起了個大早,我從白銀出發去甘肅省博物館觀看了五屆西部展。這屆西部展也沒有多少意外,基本還是近幾年全國展的老套套。


看五屆西部展我感覺有點缺氧


一、行草書

主調還是二王手札、聖教,米芾的苕溪、蜀素,顏真卿三稿,黃庭堅廉藺傳,懷素的自敘、千字文、孫過庭書譜。明清人的王鐸居多、個別有何紹基,最難得的是一件冊頁寫的小字八大山人。(圖a)


看五屆西部展我感覺有點缺氧

圖a


行草書在精細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也越見孱弱;這是張海10年的功勞,重回經典展覽導向的延續,這個影響估計一時半會很難改變。有一件寫自敘的稍微加了點黃草幾條橫幅豎式拼接不錯,各個方面很到位,氣息也很像(圖1)。


看五屆西部展我感覺有點缺氧

圖1

一件章草寫的很好,氣息、墨韻、線質都很到位,有氣象有味道(圖2)。


看五屆西部展我感覺有點缺氧

圖2

一件寫何紹基的對聯比較難得。雖然失於秀,寫這麼大的字也難得(圖b)


看五屆西部展我感覺有點缺氧


還有幾件立軸大字草書寫的不錯(圖3、圖4),印象中有五六件,僅選2件如下。


看五屆西部展我感覺有點缺氧

圖3


看五屆西部展我感覺有點缺氧

圖4

二、篆書

以清篆最多見,特別是趙之謙、吳昌碩的,尤以趙之謙為最,大多都走工藝化美書化的美術字道路(圖5、圖6)。


看五屆西部展我感覺有點缺氧

圖5


看五屆西部展我感覺有點缺氧

圖6


鐵線篆還是不少,想寫玉箸的味道沒有能寫出來的,四山刻石加李陽冰、王福庵是主調調,影響最深刻的是一件紅墨水還是其他洇的很厲害的顏料用硬筆寫的鐵線篆,騙過了無數評委的眼睛,也給本展覽製造了一個最大的笑話,卻沒有騙過本屆吃瓜群眾的眼睛,我撒懶了沒有留照片。

大篆、楚篆還是河南人的木偶式寫法居多,都片片滿紙飛,好在小字居多,不然就是刨花滿廳飛的場面了。沒有發現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圖7)。


看五屆西部展我感覺有點缺氧

圖7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秦詔版味道的,寫的不錯,點贊!(圖8)


看五屆西部展我感覺有點缺氧

圖8


三、隸書

最多見的是寫禮器的,下來是寫張遷的,禮器和張遷加點時人的加點篆書的成分,有幾件純禮器集字也順利入展。劉文華、張繼味道的比例有所下降,不外乎兩個可能,一是還處在集字階段的模仿不了,另一個是有意避開時人的意識在增強。有兩件隸書作品影響比較深,一件是石門集字,寫的比較隨意,也有點太隨意,筆力不足,但也比較難得。(圖9)


看五屆西部展我感覺有點缺氧

圖9


另一件印象最深刻的是寫好大王的,適當加了點篆書和時人的元素,線條質量、造字、用墨都很好,有行有列的章法略顯呆板,美中不足是落款,短款用皮相化的米字,可見作者於篆隸的筆法所得還不能應用於行草。(圖10)


看五屆西部展我感覺有點缺氧

圖10

還有一件大字對聯也不錯(圖c)


看五屆西部展我感覺有點缺氧

圖c


四、楷書

楷書作品印象中入展的不多,基本都是魏碑和褚遂良,泛泛的,沒有啥讓人駐足留意的亮點。有一個“新廣西現象”,多位廣西作者清一色小楷入展,估計是同門師兄弟。

有兩件作品印象比較深:一件是歐楷加了點趙味的,寫的一般,難能可貴的是入展了;另一件是中楷巨幅,有點何紹基感覺的寫顏,或因初學顏體功力不濟,反倒讓評委以為耦合何紹基,或者直接就是學何紹基或者時人的顏變,這也是本次展覽一個敗筆。

五、篆刻

篆刻作品,總體感覺五屆西部展篆刻入展的佔比很大,大約30多件吧,沒有仔細數。要閉館沒有時間看了,也沒有仔細看。多看幾眼的也都是老套套,古璽和明清流派加時人的大雜燴,工穩系列的工穩不足,寫意系列的寫意不夠,最要命的是不管哪個系列,大家都這麼刻,好像現在全國搞篆刻的都一個老師在教,沒有自己的篆刻語言,更沒有自己的體系。印屏是一如既往的越來越精緻,拓款的手藝也是越來越好,篆刻的本體卻很難讓人動心。

總的感覺,不管是書法還是篆刻,都在“迴歸經典”的旗旗下繼續往下走著,“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的旗旗也貌似飄著。我在展廳裡看了幾個小時,也和一同看展覽的書友們談論著。但我總有揮之不去的缺氧的感覺。不是去了高原上的那種缺氧,是許多人擠在一個密封性很好的小屋子裡的那種缺氧。所以我也就沒有更多配圖,挑了幾件我印象比較深刻或好或壞的作品點綴了一下。

大家還是親自去看展覽吧!回頭看我選的這幾件作品的照片,完全跟展廳裡看到的是兩回事,照片沒有細節不說,別的什麼什麼的東東一概不見了,我的那個喪!自己都感覺這些照片不足以支持我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