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分期復工記:效果好於預期,有平臺日成交量達千萬元

醫美分期復工記:效果好於預期,有平臺日成交量達千萬元


醫美分期復工記:效果好於預期,有平臺日成交量達千萬元

​醫美場景復工好於預期,已有平臺日單量達千萬


“三月中下旬,我們合作對接的機構都全面復工了,而且醫院的業務也在持續恢復中。”某醫美平臺從業者舒暢向新流財經表示,這個季節本身就是醫美行業的旺季,儘管受疫情影響,但女性對美追求的天然屬性並不會受到根本影響,市場需求是一直存在的,衰減趨勢已經弱化不少。


舒暢透露稱,目前其所在平臺的日單量在幾百萬元,形勢也正在好轉。


“我們蠻早就復工了,現在日單量已經穩定在千萬元的量級,預測隨著疫情的逐步穩定,未來還有可能會繼續上量。”一家頭部醫美分期機構人士顧雪稱。


雖然,資深醫美分期人士柳楓也認同行業恢復好於預期的觀點,但在疫情的影響下,自己所在的公司虧損也是不爭的事實,畢竟這個場景基於線下。


“目前合作的醫美機構開工的有一半多,現在的放款量大概達到之前的3成左右,預計完全恢復可能要到今年6月。”柳楓說道。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陸續地,莆田系醫美分期平臺喬融金服折戟,資深醫美分期機構摩卡分期停業、百度有錢花縮減醫美場景業務量,再加上多年來大大小小的玩家相繼離場,留下來的參與者越來越少。


儘管醫美分期玩家在減少,市場需求在持續增長,但顧雪認為,在這次疫情的影響下,醫美分期機構還是有可能經歷又一次洗牌,因為大部分加入這一場景的機構仍徘徊在盈虧線之間。


醫美分期復工記:效果好於預期,有平臺日成交量達千萬元

頭部醫美商戶仍然是待挖掘的金礦


醫美場景是消費金融行業最難把控的其中一個場景,分期機構除了風控實力以外,業務合規、商務能力也都至關重要。


“所以,今年我覺得平臺機構將更應該傾向於尋求與優質資產(醫美商戶)的合作。”舒暢說道。


在舒暢看來,機構在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沉浮之後,必定能夠在行業中有所積累,其中一個關鍵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機構與優質醫美商戶的合作對接能力。


對於醫美商戶而言,與金融機構合作可能並不會直接從金融產品中獲利,但能夠更好地幫助商戶鎖定客戶。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醫美商戶的到店獲客成本在4000元上下,對於那些到店客戶中不能一次付清醫美款項的人群,商戶往往通過分期產品來挖掘客戶的消費需求,以此提高到店轉化率,降低獲客成本。


然而,商戶往往又不願意承擔分期產品的壞賬損失,所以在與分期平臺/金融機構的合作上,商戶一般都會有所保留,不會直接從貸款中分利,特別是一些手握優質流量的頭部商戶。


實際上舒暢的看法,也是柳楓所認同的觀點。


“在這個場景裡面,‘規模、費率、風險’你最多保留兩個。”在柳楓眼裡,醫美分期場景存在一個不可能三角定律。


柳楓認為,目前醫美分期的痛點不在於風控,而是利潤。


“單有規模、單有好看的風控數據,不過就是做不出利潤。”柳楓稱,其中的原因就在於平臺對流量的把控上,好的流量都在一些頭部的醫美商戶手中。


一來,商戶在與分期機構合作中,不太會願意讓分期機構把產品利率做得特別高;二來,部分頭部商戶可能會要求獲取一部分息費服務費等收益,這就限制了分期機構的利潤。


也就因為這類事情的存在,就決定了,如果流量沒有真正把控在醫美分期機構手中,那麼分期機構在與醫美商戶的合作中會處於明顯弱勢地位。


從柳楓的角度來看,IRR 24%的利率限制問題暫時還不會影響到這個場景,“現在主流分期平臺做的都是一些偏頭部的商戶,給他們的報價也都符合24%的要求。”


而風控其實不是這個場景業務的核心要點,只要金融機構能夠把控住頭部的一些醫美商戶,那麼這部分商戶所帶來的流量就具備天然的優質性。


醫美分期復工記:效果好於預期,有平臺日成交量達千萬元

醫美分期困局待解,資方、商戶兩頭難把控


其實,目前還有一個尷尬的現象就是,市場上的資金普遍比較充裕,資金方都在尋找好的資產項目,但是這類項目更多的是偏向於避險資產,目前的醫美分期資產並不算是他們追尋的優質項目。


有市場觀點認為,相較於其他分期場景,醫美分期會比較多的依賴於貸後催收,去年的貸後政策明顯收緊,已經令行業的整體逾期率升高。


再加上疫情作用,短期內還是抑制了消費需求,而疫情影響存量客戶的收入也還需時間傳導顯現,但無形中提升了機構貸後催收的壓力。


這也是為什麼近期普遍會出現資產端尋求資金的信息。


對此,柳楓直接感嘆道,“錢特別難找。”


一位銀行業人士認為,醫美其實是一個新興市場,很多銀行和銀行系消金公司並不太敢“碰”它,目前參與醫美分期的其實更多是互金類平臺,他們往往先切入細分市場,然後再向外拓展。


“短期內這類平臺機構也不太指望著靠醫美場景賺錢,但前提是別給資金方惹事兒,醫美場景還是具備戰略佈局的價值。”該人士表示。


換句話說,因為醫美這個市場的需求和供給都是基於個人主觀因素,客戶和醫生對“美”“漂亮”的具體落地也都有不一樣的定義,所以醫療美容具備天然的非標特性,“整療效果如何?客戶是否滿意?”並沒有一個標準化的評估模板。


現實是,因美容整形產生的糾紛案例平均每年近4萬起,再加上此前部分沒有任何消費金融經驗的“亂入者”,為了短期利益鋌而走險,給醫美分期行業帶來了輿論負面影響,更是為行業正常的貸後工作增添了難度。


但對於金融機構而言,這就是天然的風險屬性,醫美場景基於主觀的供需關係,導致用“規範技術操作的衡量標準”根本無法嵌套。


這也就造成了醫美分期場景目前的尷尬處境,一邊難以取得資方的信任,另一邊難以掌控與優質商戶的商務合作,哪怕疫情過後,全行業復甦,這一困局仍沒有破解的跡象。


(以上人名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