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的死真的是因為岳飛的情商太低,一直想要迎回二聖嗎?

昌於森


不是。

很多喜歡歷史的人會把岳飛被殺歸因於“迎回二聖”,因果關係很明確,不需要動腦子。其實,這完全是想當然。岳飛提出來的“迎回二聖”是一種鼓舞人心的口號,並不是要“迎回二聖”來代替宋高宗當皇帝。岳飛情商較低,但不是一個傻子。宋徽宗1135年在東北去世,岳飛1142年被殺。在宋徽宗死後,岳飛就在任何場合、文字中絕口不再提迎回二帝的事了。此時,金朝一直在策劃一個陰謀,在中原扶持一個由被俘虜到金朝的趙家親王為皇帝的傀儡“宋朝”,以此來和趙構爭正統。這一招很是陰險,幸好金朝在此事上猶猶豫豫,沒有施行。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岳飛不敢、不會再去“迎回二聖”了。岳飛在請立皇太子風波的1137年的一份奏章裡,寫道:“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歸國,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之憂,臣之志願畢矣。”迎接什麼?宋徽宗和皇后的棺材,還有宗室成員(天眷),根本沒有提宋欽宗的名字。

岳飛被殺,原因複雜,有他性格執拗動輒甩手不幹要挾皇帝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干預立儲。宋高宗唯一的兒子趙旉1129年早夭,岳飛1137年上書建議30歲的宋高宗立太子,建議是從旁支皇族中選一個,這不是給皇帝難堪嗎?就連性格舒緩的宋高宗也忍不住了,惡狠狠地說:“你的建議雖然是忠心,但是,作為一個手握重兵在外鎮守的將軍,是不應該管這事的。”被皇帝責備後,岳飛面如死灰,不敢停留,唯唯而退。

岳飛此舉,就連和他私交甚好的宰相趙鼎都認為荒唐:“岳飛不守本分,怎麼能夠這個樣子?”出於對岳飛關心,趙鼎給他捎話說:“大將總兵在外,豈可干預朝廷大事?難道不知道避嫌嗎?你是一個武將,不會知道這些事,估計都是你幕府中的土秀才教唆的。你回去以後,要對他們嚴加管束,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這可不是保全功名的路數。”

建議立太子,岳飛犯了大忌諱。皇帝認為他干涉自己的家事,心懷叵測。地位高於武將的文官們認為他是狗拿耗子多管閒事,侵犯了文官們的權力範圍。1142年,岳飛在大理寺獄中被殺害,岳雲和張憲被斬首。


硬核歷史教授


岳飛是了不起的民族英雄,是戰事才能卓越武藝高超的軍事將領,對國對君對人民有深厚的情感,一生精忠報國,不忘母訓,孝順,疾惡如仇,信念堅定。他的死與他固執的秉性,信念不移有一定的關係,完全沒有考慮,事世險惡,及其個人安危,一心想直搗黃龍,迎回微欽二帝。至於二帝回國後,是繼讓趙構為帝,還是二帝之一再復帝位之類的事情,書裡未盡祥述,岳飛也許有考慮,也許無考慮。但終歸牽涉朝庭變動,君更臣易。迎回二帝,皇帝趙構不知為君為臣,還定死路一條,這樣一來滿朝大臣也會更易。這種情況下,當權的大臣能不慮自已的利益嗎?能不從中作梗嗎?此其一。其二趙構開始表面主戰,因此有戰事告捷,後贏得了半壁江山,但是在趙構心裡,根本沒有奪回全境的決心和意念,更不說迎回二帝了,因為迎回二帝,自已畢盡沒好果子吃。但出於尊嚴、孝道,又不能明說不迎二帝,只能假借減少百姓戰難之苦之由,尊重大臣意見去議和。其三,趙構皇帝本來就君不君,臣不臣,行權不能真正依賴忠誠能幹的文臣武將,一半清醒,一半糊塗,一切只能依靠權臣擺弄。而權臣出於私利,終於操縱趙構皇帝下旨,以莫欲有之名將岳飛、張憲、岳雲等殺害。其四,權臣秦檜本來就是判國者,與趙構回國前,原本與金國就有買國承諾,因此,他拼命反戰,反對抗。所以他是殺害岳飛等的真正幕後黑手。宗上所述,岳飛之死並不是情商低,而是所持理念不同,促成了事情發展的必然結果。


老黃8012


關於岳飛的死,很多人認為是因為岳飛要“迎二聖”,而等到“徽欽二帝”返回,宋高宗就當不成皇帝了,所以才引來殺身之禍。但事實卻並不是這樣的,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到底是如何一回事?


“迎二聖”是宋高宗自己首先提出來的

《會編》卷101記載了宋高宗在即位詔書中說道:“同徯兩宮之復。”由此可見“迎二聖”是宋高宗自己首先提出來的。而岳飛第一次附和宋高宗提出要“奉迎二聖”是在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的《乞宮祠札子》中。

紹興七年,情況有了大變化。宋徽宗在金國病逝的噩耗傳到了南宋。之後金朝不斷的揚言要立宋欽宗或者其子當傀儡,來對抗南宋朝廷。對於局勢的變化,岳飛和宋高宗都做出了相應的改變。

岳飛在紹興七年春的《乞出師札子》中提出,“奉邀天眷歸國”。在這裡面,岳飛沒有提宋欽宗,只是統稱“天眷”。而他北伐成功,是為了擁護宋高宗可以安穩地當皇帝,而不是擁護宋欽宗搞復辟,這是非常明確的。

宋高宗在紹興八年,提出了迎還宋欽宗為藉口的求和活動。經過雙方談判後,金朝同意“許還梓宮、母、兄、親族”。——《要錄》卷124

綜上所述,“迎二聖”並不是宋高宗和岳飛發生矛盾的最終結症所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們兩個人的矛盾是有一個積累和發展的過程。



岳飛統帥三軍大舉北伐的美夢被張浚和秦檜攪黃,憤而辭職,私自去為亡母守孝,引起了宋高宗的猜忌

從紹興元年至七年,金國主戰派掌權,宋高宗向金國乞和不成,為了保住南宋江山和自己的性命,不得不破格提拔一些抗戰派將帥。

岳飛因戰功等因素,是升遷最快的,他由原來一個地位並不高的統制,後來居上,成為與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吳玠並列的大帥,而他的才能和聲譽又在這幾個人之上。

岳飛與宋高宗兩人的關係轉折點是在紹興七年春。當時宋高宗已經承諾讓岳飛指揮除韓世忠和張俊外的各軍,大舉北伐,卻因為張浚和秦檜的說服,而取消成命。

岳飛眼見北伐無望,因此憤慨辭職,沒有經過宋高宗的同意,就擅自去了廬山,為他的母親受孝。這種脫離古代臣規的舉動,引起了宋高宗很深的猜忌。


岳飛以武將的身份提出建儲議,讓宋高宗認為是別有用心,兩人的隔閡加深

岳飛在聽說金朝打算立宋欽宗兒子當傀儡時,就給喪失了生育能力的宋高宗上建儲議。宋高宗立即駁回,說武將不應干預朝政。同樣是提議建儲,文臣算是忠心,而武將則成了別有用心。

對武將的猜忌和防範,向來就是趙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規。眾所周知,宋朝政治制度最大的特點,就是實行重文輕武,以文制武,使武將受制於文官。

岳飛由於抗金心切,要求增兵,提議建儲等等,恰好都觸犯了宋高宗心裡的忌諱。以至於後來岳飛結交文人墨客,也會使得宋高宗疑神疑鬼。


宋高宗在議和時,解除大將們的兵權,成為了當務之急

王夫之《宋論》卷10說:“高宗之為計也,以解兵權而急於和;而檜之計也,則以欲堅和議而必解諸將之兵,交相用而曲相成。”

降金和解除大將們的兵權,成了宋高宗的秦檜的當務之急。而岳飛在這兩個問題上,都是首當其衝的人物。如若單單是這兩個問題,岳飛也許是可以得到與韓世忠一樣的下場。

但是金朝在與南宋議和的條件中,是有殺害岳飛作為議和條件之一的。因此對於岳飛的遇害,也是應該有非常大的作用。


結語,對於抗金英雄岳飛的死,並不是他提出“迎二聖”才導致的。他被殺害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他私自為母守孝、提出建儲議、要求增兵等,讓宋高宗心生猜忌,最後在秦檜等人的迫害誣陷之下才遇害的。宋高宗甘心情願向殺父之仇稱臣納貢,又忍心對一位賢能良將下毒手,這在天水一朝更是絕無僅有的。

資料來源於:《會編》、《要錄》、《金佗續編》、《金佗稡編》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