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后妃:说一说清朝后妃等级制度

清朝在入关前并没有完备的后妃等级制度,随着势力的增强及清军入关才慢慢完善。

后金 努尔哈赤时期

《清史稿.后妃传序》:“太祖初起,草创阔略,宫闱未有位号,但循国俗称‘福晋’。福晋盖‘可敦’之转音,史述后妃,后人缘饰名之,非当时本称也。”

大清后妃:说一说清朝后妃等级制度

后金努尔哈赤时期,所有的妻妾都叫“福晋”,众福晋中设“大福晋”主持后宫事务,努尔哈赤的元妃佟佳氏、继妃富察氏、大妃阿巴亥有明确记载担任过“大福晋”,皇太极生母叶赫那拉氏·孟古哲哲虽然被追封皇后,但是她是否做过大福晋尚有争议。

大清后妃:说一说清朝后妃等级制度

但这并不影响皇太极的继承权问题,因为满人入关前是一夫多妻多妾制,大福晋与福晋的儿子都是嫡子都有继承权。相对来说,庶福晋才相当于通常意义上的妾,庶福晋的儿女不仅没有继承权且封号极低。

以庶福晋伊尔根觉罗氏和西林觉罗氏为例,伊尔根觉罗氏生皇七女,仅被封乡君;西林觉罗氏生皇十三子赖慕布,仅追封奉恩辅国介直公。

皇太极时期

大清后妃:说一说清朝后妃等级制度

皇太极时期,后妃制度逐步完善,有了清朝后宫制度的雏形。最有名的当属“崇德五宫”:

中宫-清宁宫皇后,称国君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名额尔敦其其格,满文名哲哲,居首位。

东宫-关雎宫宸妃,称东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名乌尤黛,满文名海兰珠,居第二位。

西宫-麟趾宫贵妃,称西大福晋,阿霸亥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名德勒格德勒,满文名娜木钟,居第三位。

次东宫-衍庆宫淑妃,称东侧福晋,阿霸亥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居第四位。

次西宫-永福宫庄妃,称西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名布木布泰,满文名本木泰,居第五位。

大清后妃:说一说清朝后妃等级制度

崇德五宫均来自蒙古,且都姓博尔济吉特氏,地位远高于其他妃子。皇太极去世后,竞争皇位的有皇长子豪格,他的生母继妃乌拉那拉氏。因见努尔哈赤以及阿济格不下轿,被努尔哈赤视为侮慢行为,遭勒令离婚,可是他仍算是嫡子,有资格竞争皇位。

顺治时期

《清史稿·后妃传序》: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

顺治十五年对于后宫等级做了明确规定,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实际在后宫中,除皇后外,妃、庶妃、福晋、格格的称谓仍旧存在,并不规范。

大清后妃:说一说清朝后妃等级制度

而且,后宫的册封制度并不完善。除废后静妃、孝惠章皇后和董鄂妃外,正式册封的极少。顺治的多位妃子是在康熙朝才有了正式的册封礼。

《清史稿·后妃传》:贞妃,栋鄂氏......圣祖追封为皇考贞妃。淑惠妃,博尔济吉特氏......康熙十二年,尊封皇考淑惠妃。同时尊封者:浩齐特博尔济吉特氏为恭靖妃,阿霸垓博尔济吉特氏为端顺妃,皆无所出;栋鄂氏为宁悫妃,又恪妃,石氏......康熙六年薨,圣祖追封皇考恪妃。

除了4位皇后与7位妃子,顺治还有9位福晋(庶妃)和17位格格,康熙生母佟佳氏入宫之初就是庶福晋。

大清后妃:说一说清朝后妃等级制度

康熙时期 制度完备

《清史稿·后妃传序》: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东六宫:曰景仁,曰承乾,曰钟粹,曰延禧,曰永和,曰景阳;西六宫:曰永寿,曰翊坤,曰储秀,曰启祥,曰长春,曰咸福。

康熙以后,后宫号位定制严明:

皇帝的正妻称皇后,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为主位;

贵人、庶妃、常在、答应均无定额。

大清后妃:说一说清朝后妃等级制度

康熙时期还有庶妃的称呼,到了雍正后取消庶妃等级,但增加了格格(伊格格、张格格)和官女子(云惠,被戏称马尔泰若曦原型),均在答应后。

乾隆后取消了格格名号。

此后,清朝后宫等级固定:皇后、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答应、官女子均无定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