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后妃:說一說清朝後妃等級制度

清朝在入關前並沒有完備的后妃等級制度,隨著勢力的增強及清軍入關才慢慢完善。

後金 努爾哈赤時期

《清史稿.后妃傳序》:“太祖初起,草創闊略,宮闈未有位號,但循國俗稱‘福晉’。福晉蓋‘可敦’之轉音,史述后妃,後人緣飾名之,非當時本稱也。”

大清后妃:說一說清朝後妃等級制度

後金努爾哈赤時期,所有的妻妾都叫“福晉”,眾福晉中設“大福晉”主持後宮事務,努爾哈赤的元妃佟佳氏、繼妃富察氏、大妃阿巴亥有明確記載擔任過“大福晉”,皇太極生母葉赫那拉氏·孟古哲哲雖然被追封皇后,但是她是否做過大福晉尚有爭議。

大清后妃:說一說清朝後妃等級制度

但這並不影響皇太極的繼承權問題,因為滿人入關前是一夫多妻多妾制,大福晉與福晉的兒子都是嫡子都有繼承權。相對來說,庶福晉才相當於通常意義上的妾,庶福晉的兒女不僅沒有繼承權且封號極低。

以庶福晉伊爾根覺羅氏和西林覺羅氏為例,伊爾根覺羅氏生皇七女,僅被封鄉君;西林覺羅氏生皇十三子賴慕布,僅追封奉恩輔國介直公。

皇太極時期

大清后妃:說一說清朝後妃等級制度

皇太極時期,后妃制度逐步完善,有了清朝後宮制度的雛形。最有名的當屬“崇德五宮”:

中宮-清寧宮皇后,稱國君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名額爾敦其其格,滿文名哲哲,居首位。

東宮-關雎宮宸妃,稱東大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名烏尤黛,滿文名海蘭珠,居第二位。

西宮-麟趾宮貴妃,稱西大福晉,阿霸亥博爾濟吉特氏,蒙古名德勒格德勒,滿文名娜木鐘,居第三位。

次東宮-衍慶宮淑妃,稱東側福晉,阿霸亥博爾濟吉特氏,名巴特瑪·璪,居第四位。

次西宮-永福宮莊妃,稱西側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名布木布泰,滿文名本木泰,居第五位。

大清后妃:說一說清朝後妃等級制度

崇德五宮均來自蒙古,且都姓博爾濟吉特氏,地位遠高於其他妃子。皇太極去世後,競爭皇位的有皇長子豪格,他的生母繼妃烏拉那拉氏。因見努爾哈赤以及阿濟格不下轎,被努爾哈赤視為侮慢行為,遭勒令離婚,可是他仍算是嫡子,有資格競爭皇位。

順治時期

《清史稿·后妃傳序》:順治十五年,採禮官之議:乾清宮設夫人一,淑儀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寧宮設貞容一、慎容二,勤侍無定數;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議定而未行。

順治十五年對於後宮等級做了明確規定,然而這個制度並沒有真正執行。實際在後宮中,除皇后外,妃、庶妃、福晉、格格的稱謂仍舊存在,並不規範。

大清后妃:說一說清朝後妃等級制度

而且,後宮的冊封制度並不完善。除廢后靜妃、孝惠章皇后和董鄂妃外,正式冊封的極少。順治的多位妃子是在康熙朝才有了正式的冊封禮。

《清史稿·后妃傳》:貞妃,棟鄂氏......聖祖追封為皇考貞妃。淑惠妃,博爾濟吉特氏......康熙十二年,尊封皇考淑惠妃。同時尊封者:浩齊特博爾濟吉特氏為恭靖妃,阿霸垓博爾濟吉特氏為端順妃,皆無所出;棟鄂氏為寧愨妃,又恪妃,石氏......康熙六年薨,聖祖追封皇考恪妃。

除了4位皇后與7位妃子,順治還有9位福晉(庶妃)和17位格格,康熙生母佟佳氏入宮之初就是庶福晉。

大清后妃:說一說清朝後妃等級制度

康熙時期 制度完備

《清史稿·后妃傳序》:康熙以後,典制大備。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東六宮:曰景仁,曰承乾,曰鍾粹,曰延禧,曰永和,曰景陽;西六宮:曰永壽,曰翊坤,曰儲秀,曰啟祥,曰長春,曰鹹福。

康熙以後,後宮號位定製嚴明:

皇帝的正妻稱皇后,以下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為主位;

貴人、庶妃、常在、答應均無定額。

大清后妃:說一說清朝後妃等級制度

康熙時期還有庶妃的稱呼,到了雍正後取消庶妃等級,但增加了格格(伊格格、張格格)和官女子(雲惠,被戲稱馬爾泰若曦原型),均在答應後。

乾隆後取消了格格名號。

此後,清朝後宮等級固定:皇后、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貴人、常在、答應、官女子均無定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