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玩手機怎麼控制?

現在的小孩子年輕人基本都愛玩手機,家長該怎麼辦?想要孩子控制合理玩手機有難度的,那在生活中,我們怎樣做到合理控制孩子玩手機呢?

前天在飯館吃飯的時候,看到一位媽媽帶著6歲的女兒進來吃飯,從進門的時候開始,孩子就一直哭鬧,甚至坐在餐桌前的時候,孩子還撅起嘴巴,無論媽媽怎麼哄,孩子就是不吃飯。最後,這位年輕的媽媽實在沒辦法,她把手機掏出來,氣呼呼地扔在桌上:給你行了吧。

孩子拿過手機,立馬安靜了下來。不知道多少家庭也在上演著相同的一幕。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電子產品似乎已經成為大人哄孩子的法寶,而孩子也似乎在電子產品裡越陷越深。

孩子愛玩手機怎麼控制?

關於給孩子玩電子產品,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建議時間:

8個月以下的嬰兒應遠離電子屏幕

18至24個月大的幼兒可在監護人陪同下少量接觸電子屏幕

2到5歲的兒童,建議每天看電視、電腦和移動設備的時間應不超過一個小時

但是在現實生活裡,很多家長給孩子看電視和接觸移動設備的時間,其實早已遠遠超過了一個小時。

為什麼2-5歲的孩子要少玩電子產品,使用電子產品究竟有什麼危害?

最近看了一些書,查閱了相關資料,除了常見的視力危害,孩子語言障礙等,嬌媽覺得最值得談的是玩電子產品會破壞孩子的延遲反饋模式。

以手機遊戲為例,所有遊戲的設置都是及時反饋模式,孩子每做一個小的行為,手機就會給出一個反饋。

比如很多小孩經常玩的切水果遊戲,小孩不斷地劃,只要切到一個水果,手機就會立即給到聲音提醒,並且果汁溢滿屏幕。

這會加速孩子對勝利和結果的渴望,讓他得到及時的滿足,並且慢慢適應這種快的反饋模式。

但是在生活裡,我們的學習,我們很多行為並不是及時反饋模式,比如理解和運用數學概念,比如去搭建一套積木,這些需要長時間的心血和累積。

如果一個孩子習慣了從手機,從遊戲裡得到及時反饋,那麼在堅持一小段時間並沒有看到成果的時候,他們就會變得非常著急、失望,甚至中途放棄。而慢的延遲反饋模式在孩子進入學習生活之後是最常見的。

那在生活中,我們怎樣做到合理控制孩子玩手機呢?

孩子愛玩手機怎麼控制?

第一, 我們要學會正確提出要求

如果我們一味地說,孩子玩手機會影響學習,並且強行拿走手機,孩子並不一定能聽得進去,而且長此下去還會讓孩子產生對學習的反感,因為他們並不知道學習比手機更重要,而所謂學習的重要性也只是家長單方面強加給孩子的觀念。

正確的做法是怎樣的呢?

應該是你從正面去告知孩子玩手機的危害。

家長說的道理孩子也並不一定聽得進去,所以作為家長的你,最好是找到一篇專家的文章,或者一段視頻,從別人的案例和專業的角度去讓孩子感知到玩手機的危害,比如手機對視力的損失,比如低頭玩手機出交通事故等等。

只有發自內心的震懾才會讓孩子銘記於心,所以要讓孩子從內心去認可玩手機不當的危害,孩子才會從潛意識裡去減少玩手機的想法。

第二, 學會合理控制時間

很多孩子玩手機、看電視經常會玩到忘記時間,或者到點了也會出現耍賴的現象。

強行搶走手機也並不太好,所以家長一定要學會正確讓孩子控制玩的時間。

首先,玩的定時間誰來定?

最好是孩子自己來設置時間,讓孩子自己定時,他會更有遵守的意識。

其次,用手機鬧鐘或者電子手錶的方式計時合適嗎?

不合適。

因為孩子在玩得專心的時候,鬧鐘突然響起,孩子並不會有時間預期,交出手機他們會心不甘情不願。

最好是採用可視化的方式來計時,比如買一個時間沙漏,讓孩子自己去感知時間的流逝,孩子一邊玩,一邊看著時間變少,他們會有準確的時間預知,並且知道如何珍惜時間。等到時間到了,他們也更容易遵守規定。

第三, 學會溫柔且堅定地拒絕孩子的請求

當你的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請求,比如說今天作業沒做,要先玩一盤遊戲的時候,你一定要學會採用溫柔且堅定的拒絕法。

怎麼說?

就是溫柔地拒絕他,不去指責,不去呵斥,包容和理解他要玩的心態,但是堅持自己拒絕的底線。

如果他哭,你就讓他哭鬧一會,等他哭完了,再幫他擦眼淚,告訴他:你很想玩,我理解,但是我們按照規定,你今天的時間節奏不是這樣的,你可以做完事情再玩,或者明天玩。

第四, 孩子能控制自己時,要給予表揚

當孩子能主動規劃玩手機的時間,主動關手機的時候,我們要學會表揚並鼓勵他的行為。

比如這樣誇獎他:你真守時,能自己控制時間、控制手機,真的表現了你很強的自律精神。你做得這麼好,媽媽真為你高興,明天你可以按照規定繼續玩。

如此下來,孩子對手機就會有一種很強的掌控感和駕馭感,他知道自己該玩多久,該玩什麼,什麼時候玩,他會有自己的計劃性。

最後,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方法去限定孩子玩手機,這個過程一開始都並不會很順利,也許一兩週都看不到成效,所以需要媽媽溫柔地去堅持自己的方針和底線。

只要不心浮氣躁,最後你終會看到成果。希望每個家長和孩子都能自己駕馭手機,而不是被手機駕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