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立亭传奇



倒立亭传奇

图片来自网络


春夏秋冬千秋事,尽在茶点故事中。欢迎列位客官莅临简书茶点故事。今天我讲的这个故事非同一般,故事主人公更是非同小可。茶已煮沸,酒已温热,三两个佐酒小菜也已上桌,就请列位慢用,听我来讲这段“倒立亭”传奇。

1

话说紫龙山下,有一座雕梁画栋、掩映在紫山碧水间的八角亭。透过乳白色晨雾远远望去,可见亭檐下端端正正悬着四块匾额,分别指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匾上三个金色狂草“倒立亭”格外醒目。

这倒立亭究竟有何说道?列位客官稍安勿躁,且听小老儿慢慢道来。

这亭子的主人公叫孟一品,是个从小就不会行走的“倒立人”。

孟一品出生地有条小河,这条河名叫鼓山河。鼓山河是一条废水河,常年臭气冲天。孟一品的人生就从这条臭水河开始,也从这条臭水河结束。至于鼓山河的来历,我后面自有交代,这里按下不表,且听小老儿说一说孟一品出生时的光景。

1945年9月2日,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是夜,鼓山河上空忽刺刺一声炸雷,天上紫光亮闪,一条紫色巨龙从鼓山河腾空跃起,消失在茫茫夜空。

就在那夜,孟一品降生。此前,有个老道士刚巧路过,在孟一品家屋檐下避雨。此道士鹤发童颜,须眉尽白。孟父尽管家徒四壁,但乐善好施,常常接济些穷人。他见老道士气宇非凡,便邀请老道士进屋避雨,又亲自倒上热茶,双手递到老道士手中。老道士三口热茶下肚,早已暖了肠胃,浑身舒泰异常。老道士站立起来,走到孟一品父亲近前,弯腰对孟一品父亲连鞠三躬,口中念念有词。

孟父诧异,不知何故。老道士言道:小施主即将降临凡间,必将颠倒乾坤,可惊天地,可泣鬼神。小施主乃一品紫龙转世,命运非凡。

孟父不明就里,却也十分惊异,婴儿尚未出世,这道士怎知是个男孩?莫非神仙也?

老道士呵呵一笑,将一颗珠子递与孟父,又如此这般交代一番,便消失在浓浓的夜幕之中。

道士走后不久,孟母果生一子,猫一般大小,通身紫色,且莹莹发光,三道皱纹横在天庭,活脱脱一副猴子模样。

孟父长叹一声,想起老道士叮嘱,决定将小儿取名孟一品。透过窗户,鼓山河乌黑的臭水竟然瞬间变成了紫色。


倒立亭传奇


2

孟父三代单传,到了孟一品这代便没什么亲近之人了。正如老道士所言,孟一品三岁不能言,母亲暴病而亡;五岁不能行,但手握珠子可前后翻滚。

到了八岁,孟一品仍不能行走,翻跟头倒是十分拿手。这一年,孟父暴毙。第三天,老道士接走了孟一品,一晃又是八年。

这一日夕阳西下,晚霞烧红了半边天,鼓山河水也被霞光映照得血红。

霞光里,鼓山河边,隐隐倒立着走来一个破衣道士。道士身高不足1.5米,光头赤脚,浑身黑里透紫,通体毛发皆为紫色,三道皱纹横在天庭,给其相貌增添了几分凶恶。在道士身后,紧紧跟着一位绿衣女子,长发齐腰,肌肤白皙,面色红润,宛如一位天仙下凡。

有客官已经猜出,来人正是孟一品。此时孟一品刚好一十六岁。二八少年,为何如此打扮?又怎生如此相貌?那位绿衣女子又是何人?他与道士又是何种关系?这还得得从那个老道士说起。


倒立亭传奇


3

原来,那老道士住在百里之外的紫龙山上,靠采食野果为生,平日云游四方。1937——1945年间,鼓山河到紫龙山一带,人们经常会见一蒙面道士飞檐走壁,专杀鬼子汉奸,武功甚是了得。老道士妻子早亡,膝下只有一女,名唤香莲,父女相依为命。

孟一品父母相继过世,孟一品成了孤儿。老道士便将孟一品接上紫龙山,传其武功,教其识字。

老道士女儿香莲与孟一品年龄相仿,长得眉目清秀,一手女红甚至了得。

孟一品整日里与香莲嬉戏玩耍,形影不离,这一切均被老道士看在眼里,乐在心中。

一晃又过去了几年,香莲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

这日清晨,紫龙山乳白色炊烟袅袅升起,万道霞光笼罩大地,各种鸟儿欢鸣,给紫龙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老道士叫过香莲说道:你娘过世一晃十多年,如今你已长成了大姑娘,我也感觉自己老了。我去后,谁来照顾你?

香莲扑闪着大眼睛,有些恍惚地问:爹爹怎么说出这番话来?我不是还有一品哥么?再说您身体这么强健。

老道士道:我的心病我自知啊!我得给你寻个好人家,将来也不至于像浮萍一样孤苦无依。山下有一户人家,老两口带着后生生活,家庭还算殷实。这后生为人憨厚,也很孝顺爹娘,我看这几天就托个媒人过去。这桩婚事如若能成,我和你在九泉之下的娘也就放心了。

香莲不敢对视父亲的眼睛,只是盯着自己的脚尖,双手不停地捋着乌黑的辫稍,两颗晶莹的泪珠自粉腮滴落。

老道士似乎猜出了什么,但依然没有松口:我看就这么定下吧。闺女大了留不住的。

香莲慢慢抬起头来,眼睛闪烁着泪花。她轻启朱唇,对父亲言道:我心中已经容不下第二个人了。爹爹还是不要再为我说媒了吧。

老道士明知故问:你心中已有人了?平日里就在山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进,哪个后人能让你如此动心?

香莲脸上飘过两朵红云,娇羞地答道:爹爹明知故问。除了一品哥,还会有别人么?

老道士道:一品这孩子人是不错。但你不能嫁给他,否则你会后悔一辈子的。

香莲道:这些年我和一品哥习武练功,形影难离,他像亲哥哥一般照顾我,我已经离不开他了。

老道士绷起脸来:“我儿不要再说了,就这么办吧,我一会就下山托人给你说媒,你在家好自为之!”

老道士起身走出屋去,只留下伤心欲绝的香莲在那里流泪。


倒立亭传奇


4

再说孟一品。

这日一大早,孟一品就起来练功。他倒立来到香莲房前,用脚轻轻敲打朱红色房门,半天无人开门。孟一品心中疑窦顿生,思想香莲这个时辰总会待在房间等待自己,今日怎么不打招呼就离开了房间?她到底会去哪里,会不会有危险呢?

孟一品仔细想了几遍也毫无头绪,于是便来到老道士房门前,刚巧听到了父女俩的对话。孟一品心下一紧,倒立的身体不由颤抖了一下。冷静下来后,他便悄悄退到房内。思索了许久,终于想出了办法。从此专心习武,对香莲也有意疏远。而香莲也是整日里无精打采,尽管父亲给自己介绍的那个后生很不错,但没有让她动心,反而对孟一品的爱愈加浓厚。

5

孟一品聪慧过人,什么书只需听过一遍便能记住,眼睛扫过,也都过目不忘。可惜他是个色盲,多彩的世界只分得清黑白。

那老道士学识渊博,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往前可知千秋事,往后可知万年长。

孟一品从老道士那里知道了岳飞,知道了诸葛亮,还熟悉了水泊梁山108条好汉。孟一品和老道士在紫龙山八年,山外早已又是另一个世界。

那日云游归来,老道士诵了一段经书,又给孟一品重温了岳母刺字的典故,便独自回房安歇,第二日孟一品发现,老道士已在夜间圆寂。

依照老道士交代,孟一品重新回到了出生的鼓山河边。这一下山,又生出了意想不到的变故来。

老道士圆寂后,孟一品与香莲相依为命,彼此无法分开。紫龙山也从此多了些许灵光。此中故事无需赘述,想来客官早已心知肚明。


倒立亭传奇


6

前边我提到过,孟一品是倒立着“走”下山的。为何如此这般?原来那老道士发现孟一品虽然个头矮小,但头骨坚韧,胳膊肌肉发达,而腿部肌肉反而萎缩到无法正常行走。

孟一品这倒立人的身体结构让老道士万分惊喜。要知道,具备这种体型的人不说百年难遇,即便全球也恐难发现第二个。

老道士便将倒立行走、飞墙走壁的武功悉数传授给孟一品。又教了他一些说书的本领,以便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变故。

就这样,孟一品倒立着“走”下山来,恰巧被几个人撞见,疑为仙人,看举止怪诞,又以为鬼。胆大的近前看个究竟,却见孟一品双手着地,身体倒立,“健步”如飞,高兴处,还来几个跟头,差点把看的人眼珠子惊得掉将下来。

下山后,鼓山河畔那间小屋就有了些生机。在这间小屋里,孟一品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到外面倒立行走,不知不觉又过去了八年。

7

1969年冬天,孟一品倒立行走了五公里之后,正准备躺下休息,忽然闯进几个穿军装的人来,不容分说就将孟一品和香莲“请”上了手扶拖拉机。

手扶拖拉机突突地一路冒着黑烟颠到了乡革委会驻地才停下。孟一品被逼着倒立“走”进革委会审讯室,革委会主任胸前戴着像章,要孟一品坦白交代自己的“罪行”。

孟一品说不清老道士的真实来历,也说不明白老道士为何要教自己倒立行走,更不愿意说出他和香莲之间的情感纠葛。尤其可恶的是,当有人拿出一张白色宣传画让孟一品解释时,色盲的孟一品哪里说得出?

这还了得?!革委会主任大怒:此人倒立行走,分明是要搞复辟,说不明白颜色,分明是想颠倒黑白!

就这样,孟一品被送进了班房,一住又是八年。孟一品进入班房不久,香莲就抑郁而死。

1978年,孟一品被无罪释放,再次回到了鼓山河畔那间已经破烂不堪的茅草房里,此时,孟一品33岁。

孟一品在牢房里又学会了许多新的本领,比如倒立行走可以持续20个小时50公里,可以倒立吃饭、倒立睡觉,甚至可以倒立编织毛衣和写字。

更难得的是,孟一品可以用双脚干活,包括洗衣做饭、脱裤子揩屁股。有马戏团多次邀请,孟一品都没有答应,他要完成老道士交给自己的另一项任务:说书。

说话间已到了1980年,孟一品35岁。那年,他买了一只架子鼓,一面小铜锣,就在自家茅草房前空地上开了个书场。

这里有两件事必须要向客官交代清楚,第一,鼓山河的来历。据说明朝时期戚继光抗击倭寇时在此激战,远处的紫龙山鼓声阵阵,戚家军虎虎生威,将倭寇一举歼灭,鼓山河因此得名。

第二,孟一品究竟能否直立行走。我小时候曾见过孟一品,偶尔也会发现他站立,但多数是在有月亮的夜晚,而且是在没有人的时候。他站立时,我似乎能听到鼓点的声音,甚至能感觉到有人在哭。

现在我们继续孟一品说书。孟一品说书特别之处在于倒立。说书时将整个身体垂直倒立于墙壁,在头顶下放一块棉垫,双手敲锣便可。

架子鼓不大,正好夹在两腿中间。双脚脚丫夹住架子鼓鼓锤,上下翻飞,鼓点如雨,甚是好听。

孟一品说书黑白分明,除了这两种颜色,你绝不会从他嘴里吐出其它颜色来。

可能是长期倒立的缘故,45岁那年,孟一品左眼失明,安装了一只假眼。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倒立说书,人气越来越旺,最多时,围观者达上千人。


倒立亭传奇


8

1995年,孟一品迎来了他50岁生日。同年4月,他做出两个决定,一是向当地政府捐献一大笔钱用于鼓山河污水改造,通过治理,臭气冲天的鼓山河水明澈如镜;二是自己搬进乡养老院居住,在那里,他继续为老人们倒立说

乡政府接到孟一品捐款后,高度重视,在县政府全力支持配合下,鼓山河被改造成风光带,一年四季鸟语花香,游人如织。

乡政府还在孟一品居住的地方建了个亭子,取名“倒立亭”,旁边劈了块空地,取名“倒立书场”。春秋两季,孟一品都会来这里倒立说书,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

2008年8月28日深夜,孟一品在养老院病逝,享年73岁。孟一品去世后,乡政府又在“倒立亭”旁边建了三间草房,取名“孟一品故居”。

2010年6月,某电视台栏目组试图采访孟一品,遗憾的是孟一品已经仙逝,他的倒立说书便成为绝版,关于他的故事也便成了千古传奇。


倒立亭传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