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五元素”,与爱伦坡有什么关系?

爱伦坡被尊崇为美国浪漫主义运动的要角之一,也是美国短篇小说先锋,以诗歌、悬疑及惊悚小说最负盛名,富于想象与神秘的才情,成为哥特文学的一面旗帜,一片永恒的黑灵魂。

"第五元素"系由亚里士多德提出,象征着月亮和月亮以上的世界,宁静、唯美、高贵,是哥特感的重要源泉,与爱伦·坡密切相关。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五元素”,与爱伦坡有什么关系?

"第五元素"是一个古老的哲学概念,可上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相信地球是整个宇宙的中心。在地球的外面,包裹着一层层的天球,日月星辰各自附着在不同的天球里,并在圆形的轨道上运行——圆形是最高贵的图形,完美无缺。月亮以下的世界,由风、水、火、地四种元素构成,有生有灭,只会做低级的直线运动,是物质的世界;然而,在月亮以上,世界是由第五元素构成的,永恒不灭,万古长青,做着高贵的圆周运动,那是一个"诗一般的世界"。在如今,早已没有人相信亚里士多德那个美丽、虚幻的宇宙——根本没有第五元素!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微不足道,这渺小地球上的渺小人类自然更不必提。科学史欢歌鼓舞,庆祝着科学的进步,文学转移了方向标,目光向着解构与无意义,连哲学也放弃了对这类问题的研究,现代哲学的重点是数理逻辑,沿着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开辟的方向,努力地寻求着对现代科学的解释与回答。

然而,历史上有一位诗人——埃德加·爱伦·坡——本雅明所谓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依然深深地迷恋着古希腊哲人的神秘宇宙。古典的牧歌、古典的诗意、古典的爱情、古典的月亮,仅存在于远古时代的、纯洁无垢的柏拉图式爱恋。他相信那是人类想象力所能达到的、最完美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所在,而憎恨着现代科学的祛魅,坚决不肯让那个古老的神秘世界从人们的心里彻底抹杀、消失、荡然无踪。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五元素”,与爱伦坡有什么关系?

先来看一首十四行诗的片段(结尾):

难道不是你把月神黛安娜拉下了马车,

还把那与所居之树同生共死的树神

赶出了丛林?是不是你

把水中的仙女逐出了湍流,

还赶走了草地上的精灵,

和我在罗望子树下的梦?

这是爱伦·坡的题献给科学的十四行诗,而"十四行诗"这个形式的本身,就包含着巨大的、令人深感讽刺的冲突。

十四行诗是传统的格律诗体,盛行于莎士比亚和彼特拉克的时代,古典的黄金时代,在英语诗歌中的地位相当于七律之于中国。十四行诗对于诗歌格律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并且——属于古代。十四行诗的诗体形式本身就表达了一种态度,一种立场:我,是站在古典这一边的,我,为古典背书,不论现代科学多么先进,多么强大,能够无懈可击地战胜了古典的牧歌和诗意,但我的心和情感始终向着古典的那一边天平倾斜,我深深地迷恋着、热爱着古典。

爱伦·坡特意采用古典的十四行诗形式,有如古人行吟在今日雅典卫城或者萨摩斯邦的蔓草间,无限缅怀着阿卡迪亚(Arcadia)式的牧歌时代。柏拉图在《伊安篇》里把诗人和巫师划为一类,将诗歌与神话视同一国——不错的,诗歌由神祇赐予人间,那太阳般的金灿灿的阿波罗神吹起了曼妙的笛,飞马珀伽索斯的羽足溅着戈尔贡姐妹的头颅血,常青泉水被银杯接来由诗人痛饮,于是有了诗,诗歌本身就和神话同源。科学看上去正是巫师和诗人的死敌,现代科学的发展或许总是伴随着神祇的日渐死亡、神话的日渐消解,诗人也越来越寻不到自己的归宿了。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五元素”,与爱伦坡有什么关系?

总会有人不甘地去寻觅新的神话,正如尼采在瓦格纳的歌剧中看到了新神话的诞生,伟大的女武神骑行巡游,新纪元的恢弘盛典。然而,爱伦·坡担忧的绝不是科学本身。要知道,他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一个极其全面的天才,擅长推论和思辨,思维敏捷,逻辑缜密,乃是推理文学的鼻祖、柯南·道尔的偶像。爱伦·坡不是感性得过火的人(甚至看不起传统意义上的抒情诗人,嗤之以鼻曰智力低下),从来都不喜欢慷慨激昂的演说体和汹涌澎湃的情感颂歌,也不屑使用英雄双韵体去连篇累牍地书写恋爱冒险故事,不屑举起火热的鹅毛笔依次咏叹爱人的眉眼唇齿,不屑堆给爱人千百朵工业化的玫瑰。爱伦坡并不憎恶科学本身,而是憎恶着现代科学所标榜的近乎疯癫的物质文明。他徒劳地伸出手,发愿要留住古典的牧歌、诗意、爱情和月亮,却发现它们如指间沙,快速地消逝,再也握不住,握不紧。

走投无路之时,他想起了亚里士多德的第五元素,甘愿自己是一个由第五元素构成的生灵,以挚爱的女子为圆心,终生围绕着,依着第五元素的高贵天性划动自己的圆弧,永不聚合,永不衰老,永不泯灭,永不凋零。

"这里,一抔荒土下,葬着新大陆最不快乐的灵魂,葬着侦探故事的鼻祖、浪漫到象征的桥梁、德意志的战栗、法兰西的清晰,葬着地狱的瘟疫、天才的病、生前的痛苦、死后的萧条,葬着最纯粹的恐惧,最残忍的美……百年后,灵散形殁,他已变成春天的草,草下的尸蛆。"余光中在《黑灵魂》中如是写道,他站在坡的墓前,面对这五英尺三英寸,面对这一百一十五磅,也许会想起一个被深秋的鬼雨打湿的黑灵魂,与月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