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倨后恭——想要别人夸你,必先自己努力

  战国时代,各国对人才的需求大增,下层人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可以尽情释放各方面的追求。苏秦便是其中一位,年轻的时候,他在家里读了几本书,觉得足可以扫平天下了。于是,对家人夸下海口,要凭才华吃饭,家里人被他一忽悠,还都憧憬着苏秦能带领他们进入家庭的美好时代。

  去哪里发展呢?对,要去就去发达国家——秦国,当时秦国的实力挺强大,苏秦带着全家人的希望与对权力的向往,信心满满地上路了。

  一开始,苏秦用连横的方法游说秦惠王,所谓连横,就是劝说秦国与其他六个国家先后结盟,然后再逐个消灭,说白了就是先跟甲方合作,干掉乙方,再跟丙方合作干掉甲方,最后全部干完,自己一统天下。

  苏秦第一次出关,特别重视,精心打扮一番,照照镜子,看看里面的小伙还挺帅,踌躇满志地去秦国,因为他觉得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称霸,也比较有钱,如果能成功说服秦王,荣华富贵不都有了吗?他觉得自己很快就能走上人生巅峰,跟家人也夸下海口,大家被他说得仿佛马上就要跟着他发财一般,纷纷出资,给他去秦国游说的盘缠。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的建议始终没被秦王采纳。虽然他一上来极尽拍马屁之能事,狠夸秦惠王与秦国,可秦惠王是个冷静聪明的人,当时秦国虽然经过商鞅变法,GDP大增,实力那是上了一个大台阶,但还没到可以抗衡六国的程度,人民的生活还没有改善,民心的凝聚力不够,称霸的条件不成熟,如果任用苏秦,接受他的建议,这不等于过早地承认自己要与六国为敌,一统江湖么。无数的历史证明,枪打出头鸟,早称王,不如高筑墙,广积粮,有了强大的综合实力,你不是霸主也成了霸主,拳王在上台前肯定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有了结实的肌肉与灵活的步伐才能KO对手。

  苏秦不死心,他可是带着全家人的寄托来的,一连上了十多次奏章,始终没人理他,他手中的盘缠也用完了,衣服破得如同洞洞鞋,肚子没保障,理想不消失也得暂时隐藏,想想再不离开,岂不要加入丐帮?运气好的话,也顶多混个九袋长老。不得已离开秦国,回洛阳,一路上风餐露宿,脚上穿着草鞋,身上背着几本破书,挑着担子,累的找个地方倒头就睡,即使有倩女幽魂,估计他也没得心思做宁采臣,就这样,他饿得面黄肌瘦、披头散发宛如恐怖片中的干尸站在家门口。大家一看混成这个怂样,铁定没戏了,都不理他。妻子埋头织布,看都不看他一眼,嫂子也不给做饭,心想没用的东西,吃饭也是浪费粮食,甚至连亲生父母都懒得跟他说话,连连慨叹,哎,怎么生了这么不中用的东西。

  苏秦的心理承受能力还真不一般的强大,俗称脸皮厚,先自我解剖了一番:“大家都不把我当人,是因为我的过错啊,看来我的学问还不精深。”当一个男人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并想尽办法改正的时候,也就离成功不远了。憋屈与自责的苏秦翻箱倒柜,想想自己读了那么多书,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猛然间看到书箱里有一部姜太公著的《阴符》来,这个《阴符》也叫《太公阴谋》,跟《太公兵法》、《太公金匮》,合称《太公》,据说西汉张良在偶然的机缘下得到了《太公兵法》,成了著名的谋士,帮助刘邦那个小混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苏秦每天发奋钻研,划重点圈要点,读到很困而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噗地刺一下自己的大腿,痛得身体如同兔子的耳朵一下竖起来,继续看书研究,鲜血流到脚上也不在意,这便是头悬梁针刺股中针刺股的由来。男人还是要对自己狠一点,尤其是那些失败的男人。估计这时候苏秦在想:我不想一辈子被人踩在脚下,你们不要以为我是臭要饭的,我要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不是想证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诉大家,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我没有的东西也一定要争回来。

  刻苦攻读了一年,恍然大悟,如同练成乾坤大挪移第七层,已然成绝世高手,这次他要挪个位子,之前秦国怠慢他,他就去游说六国来一同抗击秦国。

  于是苏秦来到燕国,游说燕国国王,他的口才已今非昔比,一顿噼里啪啦的忽悠,燕王感到了秦国的可怕,给他大量黄金车马,让他去游说各国合众抗秦,每到一个国家,国王都被他那张嘴说到很high,最终组建合纵联盟,“合纵”就是六个国家联合,如同一条线上的蚂蚱,共同对付强大的秦国。苏秦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成了六国宰相,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这个时候的苏秦,那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风光无限。在去楚国的路上,路过洛阳,他的父母听说了,赶紧整理小宝苏秦的房间,清扫苏秦以前狼狈回乡的路,请上乐队,吹拉弹唱,到距城三十里远的地方去迎接自己的宝贝儿子。妻子看到苏秦,侧目而视,眼睛不敢正视那令她小心肝早已砰砰跳的老公,侧着耳朵听苏秦说话。而苏秦嫂子跪在地上不敢站起来,屁股撅得老高,手瑟瑟发抖,像小青蛇一样地趴在地上扭来扭去,对苏秦一再叩首请罪,说什么之前我不给你做饭是我不对啊,我有眼无珠的云云。苏秦笑了笑,问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意思是嫂子为什么以前那样傲慢而现在又这样卑微呢?他嫂子是个粗线条的农村妇女,回答得倒也干脆:“因为你现在有钱又有地位了啊,以前连乞丐都不如。”苏秦想笑又笑不出来,眼睛一闭,长叹一声:“哎!一个人如果穷困落魄,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然而一旦富贵显赫之后,亲戚朋友都这么敬畏。人生在世,权势、名位、富贵,一个都不能少啊!” 富贵于我如浮云,对此时的苏秦来说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可过于追求名利,也让苏秦最终被人刺杀,客死他乡。

  由这个故事,得出两个成语:“前倨后恭和侧目而视”,这两个词出自于《战国策•秦策一》,说的是战国策士苏秦的故事,所谓策士就是靠嘴巴在各个国家忽悠的人,靠嘴巴来说服各国的统治者听信自己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主张,所以练好口才非常重要。

  前倨后恭,倨,即傲慢,恭,即恭敬。指先傲慢无礼,后来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对同一个人十分恭敬。这种人一般被称为“势利眼”。

  侧目而视,意思是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现在也用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样子。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或误解为"尊敬”。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去讽刺贬低别人,尤其是那些不断努力而暂时没有成功的人,或者不断努力不断失败的人,他们能有勇气去尝试,有毅力去追求,本身就是值得欣赏的。更多的人是在嘲笑别人的过程中变成胆小谨慎,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最怕被别人嘲笑,被别人鄙视。于是加入到嘲笑讽刺别人的大军中,在贬低别人的过程中取得片刻的快感与安慰,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嘲笑别人会让自己越来越没有勇气去改变自己,越来越丧失奋斗的激情。

  当我们被人嘲笑的时候,不要过分激动与自卑,别人越是嘲笑我们哪个方面,我们就越要弥补哪个方面,变嘲笑为鞭笞自己的动力,像苏秦那样埋头苦读,找寻能纵横四海的秘籍。像史玉柱那样抖擞精神,重振昔日王者的雄风。曾经看过史玉柱在巨人大厦上跌倒以后上了一个电视节目,当时现场很多观众针对巨人事件纷纷发言,很多人面对失败的史玉柱,不断指责他,给他分析错误的原因,分析他性格上的弱点,每个人都分析得头头是道,吐沫横飞,好像史玉柱注定一辈子就是个失败者,年轻的史玉柱在凳子上坐立不安,整个节目的录制的过程中一言不发,始终陪着尴尬的笑容,倾听观众对他的失败的分析,这个家伙的心理承受能力跟苏秦有的一拼。可之后的史玉柱凭借脑白金等业务,又迅速地崛起了,而且成了一代巨富,狠狠打脸了那些当年讽刺挖苦他的人。

  一旦你奋斗成功了,回过头来看,当时令自己痛苦不堪的嘲笑比起自己奋斗的过程,显得多么不足轻重,要是能把当时的痛苦的时间放在奋斗上,可能会更成功。

  当然奋斗、成功有很多种,并不是成为老板做生意、成为政客做官员才是成功,我个人提倡创业式奋斗,大众创新全民创业,我想不该是让每个人都去做生意、开工厂,而是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或者兴趣爱好领域长期地钻研与创新,成为某个领域内的顶尖高手,没人能轻而易举地取代你。一个教师如果认真钻研自己的教学,最终成了著名的特级教师,可以自己出书、为各大网站提供各种教学讲座视频等,他所赚到的钱,并不比那些开小工厂的老板少。一个厨师从给人打下手开始,就认真学习总结烧菜的技巧,不断钻研烧菜的技术,最后有了自己的独特菜品,很多大饭店都愿意与之合作,给他股份,这样的厨师你说赚得比那些开个小饭店的老板少吗?一个乡村医生,不满足自己的现状,变牢骚为动力,不断钻研医术,最终成了名医,甚至有了自己研制的创新药,你说他还愁没钱吗?创业式奋斗,是每个人都用创业的激情来钻研自己的知识与技术,最终成为进入行业内的第一阶梯的高手,这样退可以凭借高收入安稳生活,进可以组建团队做大做强。

  当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那也得你有读书的机会和刻苦精神,如果苏秦出生在战国之前,像他这样的一个小屌丝,就算把大腿刺穿了,也不一定能见到统治者,为什么呢?

  在战国之前的很长时间里,官员的选拔采用的是世卿世禄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公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也就是说只有你祖宗八代好,你才真的好,不用读书,也可以做官,享受祖宗们留下来的土地与财富。

  成语“酒池肉林”中描绘的就是世卿世禄制度下的生活。商纣王为了将“老子就是有钱”的炫耀进行创新式的发挥,发明了酒池肉林,下令用最高级的美酒装满水池,在跟美女裸泳的时候的,想喝酒就舀一勺,酒里还有女人的体香和自己的体味,这个家伙喝酒的方式还真是挺重口味,也许是平常的美酒已经不能满足舌尖了。

  而肉林,是把狩猎来的动物全部杀掉,切好了以后就挂在树上,大家可以在林子里玩耍,看着裸体男女在林子里互相追逐嬉戏,走到哪里就拿下一块肉啃一啃。重口味是因为对轻口味的美食佳肴吃腻了,为了显摆和猎奇而吃饭。

  酒池肉林就用来形容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后来也形容酒肉极多。

  这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生活,肯定让下层的百姓与读书人不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分裂成各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随时被其他国家吞并的可能,君主们出于自身安危考虑,急需大量的真才实学、能帮助打天下的人,你想啊,再用那些世代为官的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有一套,打仗治国能行吗?没有人才帮助,说不一定哪天就被吞并,皇帝自己也嗝屁了。

  于是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只要你有本事,有胆量,就能做官。而且到了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升,百姓手中有些余钱,平常人家也能读得起书,所以,很多人要么刻苦读书,要么参加军队,以期改变自己的地位与现状。

  时代的发展,谁能跟上形势,谁就能成为强者。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看着自己的国家比中原大国落后,被人挨打的滋味不好受,环顾四周,没有可用之人,阅遍朝臣,也没发现有远见之人,于是痛定思痛,下定决心,颁发一道命令:“不论是秦国人,还是外国人,谁要有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

  这在当时是破天荒的举措,能凭本事做官,自然吸引了天下的饱学之士,其中一个年轻人,从小博览群书,学习各家典籍,对实用的刑名法术颇有研究。本想在魏国施展抱负,但魏王觉得这个年轻人是个传销人员,大骗子。“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在魏国屡遭忽视之后,转战秦国,在别人的推荐下,来到秦孝公身旁,将自己多年所学与思考,脱口而出,他的主张势必要掀起滔天巨浪,直指世卿世禄制度,因为他的改革必定触及太多人的利益,拔掉千年的世袭制度,抽掉贵族的凝滞血液。秦孝公听完,瞠目结舌的同时,佩服得五体投地,接着欣喜若狂,心想,终于得到渴望已久的人才,行,就用你!

  在巩固自己的君主宝座之后,秦孝公便任用这个年轻人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真正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秦国从此走向富强之路,秦孝公在各个诸侯国面前扬眉吐气,他觉得做秦国君王,挺好!

  那个年轻人就是成语“立木为信”的主人公商鞅。想要改革,必须要把那些沉浸在酒池中的贵族捞出来,任用更多有本事的人。因为天下实行世袭世禄制度太久了,商鞅怕老百姓不相信凭学识与军功还能做大官,于是想出一个办法,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官府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寻我们老百姓开心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摇摇头,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

  商鞅知道大家还是不相信通告,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人家心里想,天下哪里会掉馅饼嘛!

  可是人群中有个壮汉心想,反正搬个木头对我来说,也不吃力,就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就算拿不到赏金,也能在姑娘们面前显示下强壮的肌肉,怎么滴,也不吃亏。于是走上前去,大声说道:“让我试试!”将木头往肩膀上一扛,看看小姑娘疑惑而敬佩的眼神,得意地往前走,一直走到北门。

  结果,商鞅立刻兑现承诺,将五十两发着光的黄金给了那位壮汉。壮汉一脸懵逼,这个世界太神奇了,显摆下肌肉,还得到一辈子都钻不来的黄金,这下房子车子女子都有了,笑得合不拢嘴。

  一传十,十传百,壮汉得黄金的消息,全国皆知,广告做得好,不如百姓嘴巴传得好,从此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听商鞅大人的话,没错!

  在全国百姓面前树立了绝对的权威之后,商鞅就有了对抗贵族的资本,于是颁布一系列新法令,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改革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从此世卿世禄制度被彻底废除,各国看到秦国的强大,纷纷模仿,从此,有才能的平民百姓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所以苏秦的苦读才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世卿世禄制度的打破,让天下读书人的读书热情与才能发挥开启了井喷模式,出现中国古代历史上知识分子最自由的时代——“百家争鸣”。

  成语百家争鸣出自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所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派别,鸣是发表见解。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就像武侠小说中门派繁多,什么华山派、嵩山派、青城派什么的。

  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各门各派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中著名的约有十家。这些读书人在认真读书之后,结合社会的现状,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这些人有的凭借自己的著作获得高官厚禄,如成语“百战不殆”的主人公孙子,在见吴王阖闾之前,已经潜心读书多年,并完成了中国乃是世界军事史上最牛的兵法——《孙子兵法》,他带着兵法投奔阖闾,正是因为深入学习各类书籍与兵法,阖闾向孙武问各种各样的军事及政治问题,都能获得满意的答案。最终他与好朋友伍子胥一起,辅助吴王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主,实现了他“百战不殆”的牛皮。

  有的人凭借深厚的学识,教授大量有本事的学生,著作影响深远,为后世敬仰。最著名的如孔子,从成语韦编三绝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勤奋地读书了。

  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指的是熟牛皮,在纸发明之前,大家读得书大部分都是竹简,就是在竹片上刻字或写字,再将竹片用绳子编联起来,其中以熟牛皮绳子最为牢固,三是个概数,表示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孔子不仅小时候很爱读书学习,到了老年的时候更喜欢读书。在晚年攻读《周易》的时候,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竹简的牛皮绳子断了好几次。而且他68岁返回鲁国的时候,仍然孜孜不倦地整理图书典籍,让更多的人有书读,这比他自己做官贡献要大得多。

  他相继整理收藏了《诗》、《书》、《礼》、《乐》、《春秋》等,广泛收集各国典籍,率领弟子整理的历史,可以说对中国文化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天下的读书人能够阅读更多的好书。

  当我们在感叹读书无用的时候,可曾想过,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创造出“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无数经典成语韩非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韩非出生在韩国,自幼学习刑名法术之学,刻苦钻研,尤其喜欢老子的《道德经》,文章写得非常出众。他曾经信心满满地将自己的治国之道上书韩王,心想,一旦韩国能实施自己的主张,定能成为强国。可现实很残酷,千里马也得碰到伯乐,才能日行千里,否则一公里都够呛,不思进取的韩王根本不搭理他。

  遇到冷遇,你可以反抗,反抗无效,你可以闭嘴,然后继续修炼自己的本领,等待伯乐的出现。韩非不再与蠢人啰嗦,退下来专心著书,写出了足以傲视群雄的《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 等文章。

  文章传到了秦国,秦王嬴政一看,大加赞叹,赶紧吩咐手下要将此等人才弄到秦国来,韩王一听,强大的秦国国王都赏识的人,得赶快启用啊,可这个韩王真是个傻蛋,居然派韩非出使秦国,这不等于将人才往秦国送吗?

  立志一统天下的嬴政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来了,就别想走了,将韩非留在身边,备加重用。

  到了汉朝,尤其是从汉武帝开始,朝廷经常会从读书人中间选择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到中央,面对面地跟皇帝聊聊天。一旦你的观点能打动皇帝,必定一步登天,可是在那之前,你必须要长期刻苦地学习,否则,皇帝打动不了,打掉了自己的性命。我们来看个油腻中年大叔逆袭的故事。

q�>�,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