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病毒性腹泻在生猪养殖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不仅会影响生猪个体的健康,同时还具有着较强的传染性,一旦爆发,易导致生猪大批量感染甚至死亡,给生猪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有效防治,以保证生猪的健康成长,保障生猪养殖户的生产效益。本文中将对生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要点进行讨论。

一、常见类型

1、流行性腹泻

流行性腹泻是一种冬季多发的猪病毒性腹泻疾病,具有着发病急、易感染等特点。染病生猪往往会出现较严重的腹泻、呕吐,并伴有脱水症状,仔猪病症较成年猪明显,且发病率更高,如不及时控制,易造成仔猪死亡,成年猪轻度感染主要表现为厌食。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传染渠道以粪便为主,饲养者对猪舍内染病猪粪便清理不及时,可能会导致环境中病毒含量增加,进而感染健康生猪。流行性腹泻传染速度在猪病毒性腹泻疾病中相对较慢。

2、传染性胃肠炎

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多渠道传染的猪病毒性腹泻疾病,除通过染病生猪排泄物传染外,还可以通过分泌物乃至呼吸渠道实现病毒传播,因而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各年龄段生猪均可能感染,且随气温降低,发病率与传染率相对提高,常在冬季出现大面积爆发。生猪染病后常见腹泻、呕吐、脱水等症状,两周龄以内仔猪染病后症状尤为显著,且会出现体重骤降,死亡率极高,两周龄以上生猪染病后死亡率大幅下降,但会导致生猪发育不良,影响生猪养殖效益。此外,母猪通过与患病仔猪接触也可能感染,感染后除呕吐、腹泻等症状外,还可能出现体温升高、停止泌乳等症状。

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3、轮状病毒病

轮状病毒病是对仔猪危害性较大的一种猪病毒性腹泻疾病,未出哺乳期的仔猪是轮状病毒最主要的易感群体,发病时间多见于秋末至次年春初。轮状病毒主要传播渠道为粪便传播,通过粪便污染生猪饮水、食物及猪舍环境,进而感染健康仔猪。生猪染病后常见精神萎靡不振、厌食、呕吐、下痢等症状。相较于前两种疾病类型,轮状病毒感染后,病猪死亡率相对较低,但会造成生猪体重下降。

二、诊断要点

猪病毒性腹泻疾病在临床症状表现上有很大相似性,在进行诊断时需要关注几方面要点。首先,此类疾病多于气候寒冷时期高发,尤以冬季最为突出。第二,病猪多表现出呕吐、腹泻、脱水、厌食、体温间歇性升高等症状,病猪粪便多见灰色水样稀便,部分病猪粪便内可见泡沫状附着物。第三,两周内仔猪更易感染且病症较明显,死亡率较高,成年猪感染后表现程度不同,但死亡率较低。根据以上症状表现,可初步诊断为猪病毒性腹泻疾病。同时,为保证诊断可靠性,必要时可采样进行实验室检验,常见检验方法有电镜、免疫电镜检查,荧光抗体检查等。

三、防治措施

1、免疫接种

针对猪病毒性腹泻疾病易感染仔猪的特点,可以采取免疫接种射的方式,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减少该类疾病对生猪养殖的影响。根据疫苗的不同,接种对象也略有差异。以妊娠母猪为对象,在生产前5-6周及临产1周分别进行轮状病毒二联弱毒疫苗和传染性胃肠炎疫苗的肌肉注射,通过母猪免疫注射间接提高仔猪免疫能力,降低仔猪发病率。以仔猪为对象,主要在8-10日龄时口服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强化仔猪抗病能力。此外,在疾病高发期前,应对全部生猪进行免疫接种,以此预防病毒传播和疾病大面积爆发。

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2、改善饲养环境

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传播大多与饲养环境恶劣有关,因此,养殖户还必须注重改善饲养环境,保持良好的猪舍卫生条件,以降低预防疾病的爆发。一方面,养殖户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调节好养殖环境的温湿度、通风条件,保证空气流通,从而提高生猪的健康性。另一方面,还要及时对猪舍内粪便进行清理,定期做好消毒工作,饲喂时要选择优质饲料,严禁饲喂受到污染的饲料、饮水,以此阻断病毒的传播。

3、中西药结合治疗

针对染病生猪,可采取中西药结合方式进行治疗。中药治疗常用莨菪子、赤石脂、大青叶、葵花、板蓝根、肉桂等中草药粉末,混合葡萄糖、补液盐,生猪口服进行疾病治疗,幼龄仔猪需适当减少用药量。也可注射藿香正气水,同时口服葡萄糖、补液盐,进行治疗。西药治疗主要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注射治疗,可同时配合使用肠道抗病毒药物,强化治疗效果。症状较重病猪可注射阿托品进行缓解,必要时还需对染病生猪注射抗生素,以防止细菌感染加重病情。

四、总结一下

病毒性腹泻疾病对生猪养殖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当代养殖户应当加强对该类疾病症状的了解和认识,并积极采取防治结合的措施,通过免疫预防、饲养环境改善,全面提高生猪抗病能力,结合药物治疗,有效降低染病生猪的死亡率,改善染病生猪的健康状况,在避免养殖户损失的同时,有效提高生猪质量,为我国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作者简介:张永慧 兽医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