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见张载是一处伟大伏笔,曾经的少年后来成为一代大儒 ​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热播剧《清平乐》第26集开头,范仲淹在被贬耀州之前接见了一位名叫张载的年轻书生。张载来到西北边疆求见范仲淹,意在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但范仲淹却规劝他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言毕,赠其一本《中庸》,附言道:“但愿日后国朝能得一将经学钻研透彻、发扬光大的大儒。”

​范仲淹见张载是一处伟大伏笔,曾经的少年后来成为一代大儒  ​

(《清平乐》范仲淹赠书张载)


这个桥段,并非编剧的自创,而是被明确记载在《宋史·张载传》中。机敏如你,一定猜到这是一处伟大伏笔,这位叫张载的年轻书生,日后必定会成为范仲淹口中的国朝大儒。


张载,字子厚,典出《易经·坤卦·大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道德高尚,能够承担重大任务。由此可见,张载之父对他是何等寄予厚望。

​范仲淹见张载是一处伟大伏笔,曾经的少年后来成为一代大儒  ​

(《清平乐》张载剧照)


张载天资聪颖,少喜谈兵,所以当西夏侵扰北宋边境之时,21岁的他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意在组织民团夺回失地,建功立业,博取功名。但范仲淹在与张载交谈后,却认为他在儒学方面可成大器,故鼓励其专心治学,日后或可成长为一代大儒。


事实证明,范仲淹的眼光没错,张载没有让他失望。在得到范仲淹指点之前,张载的志向在于投军报国,在得到范仲淹指点之后,张载方才由《中庸》开始发奋读书,并最终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联的道理,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范仲淹见张载是一处伟大伏笔,曾经的少年后来成为一代大儒  ​

(张横渠画像)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时年38岁的张载赴汴京应考,一举高中进士,可谓是大器晚成。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嘉祐二年的这次科考,被誉为“千古第一榜”,主考官是欧阳修,同榜考生则有苏轼、苏辙、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程颢、程颐等。其中,苏轼、苏辙、曾巩位列“唐宋八大家”,曾布、吕惠卿、章惇官至宰相,王韶是北宋名将,而张载则与程颢、程颐同是理学创始大师,思想成就对后世影响极大。


张载所创立的“关学”,是宋代儒学的重要流派,主张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

​范仲淹见张载是一处伟大伏笔,曾经的少年后来成为一代大儒  ​

(张载画像)


行文至此,如果各位读者仍对张载没什么印象,那么我相信,至少你也曾被他的“横渠四句”惊艳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没错,这正是张载的名言。因为张载是凤翔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所以近代哲学家冯友兰便将其核心思想称作“横渠四句”。

​范仲淹见张载是一处伟大伏笔,曾经的少年后来成为一代大儒  ​

(张横渠像)


为天地立心:天地无心人有心,立的是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


为生民立命:这句着重强调了亚圣孟子的“立命”思想,源自《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张载致力于通过修身致教来让人们达到性体全德、安身立命的境界。


为往圣继绝学:这句比较好理解,是说要将以孔孟为代表的先儒道学发扬光大。


为万世开太平:这句的境界最高,表达出古今士大夫的永恒的政治理想。


​范仲淹见张载是一处伟大伏笔,曾经的少年后来成为一代大儒  ​

(张载遗像)


张载的“横渠四句”,言简意赅,气象宏大,总结出士大夫的使命所在。这四句话,被世代读书人和为官者捧上神坛,引用不绝,影响深远,成为无数有志国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坐标。


参考资料:《宋史·张载传》、《横渠语录》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