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智慧•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經》四十六章有說: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說:罪過莫大於慾望膨脹,禍害莫大於不知道滿足,兇險莫大於慾望得以放縱。所以,知道滿足的平衡心理,是永遠的富足。

有個成語叫“慾壑難填”,形容人的慾望無窮無盡,壑指深谷,慾望就像一處深谷險境,在這險境中,有香氣繚繞的煙霧,但也有花叢覆蓋的泥潭,多少人曾被香花誘惑吸引迷失方向,結果失足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道德經》的智慧•知足之足,常足矣。

有一個漁夫貪圖省事,織了張桌子大小的網。結果出海捕魚無功而返,鄰居對垂頭喪氣的漁夫說:“你織的網太小了,捕不到魚,還是把網織得大一點再出海捕魚吧。”

漁夫聽了鄰居的話,就認真地在家織了張和鄰居一樣大的網,然後帶著他的大網出海捕魚,一天下來,就捕到了很多魚,他開心的唱著歌回了家。

漁夫想,看來,捕魚多少的關鍵是網的大小,如果我把網織得更大,那捕到的魚一定還要多。漁夫不再出海捕魚,一天接一天在家織出了一個比原來大了好幾倍的巨網。

然後漁夫就帶著巨網出海捕魚去了。他花了好大的功夫才把巨網撒入大海。他美滋滋的想這一網打上來的魚一定可以裝滿一船,想著想著,他樂得笑出了聲。

當開始漁夫收網,果然網中很多魚,沉沉的拉了半天也拉不上來,魚兒拼命地向大海深處游去,最後把漁夫的小船也拉翻了,漁夫這才知道,網並非是越大越好。貪得無厭,往往會得到相反的結果。

漁夫的膨脹的慾望正是那張越織越大的網,他被自己的慾望之網拖入水中,因而災禍上身。“禍莫大於不知足”,一個人如果我無節制的不知足,只會在貪圖享樂的不歸路上走向毀滅。

《道德經》的智慧•知足之足,常足矣。

佛教也有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尤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如意。”,所以知足常樂是一種精神境界,這個知足不是簡單的定義為知道滿足,老子提醒我們的是知道何時該停止我們的慾望,怎麼樣停止我們的慾望,如果讓慾望膨脹會有怎樣的結果。

只有知道看透事物發展的規律,明白無窮慾望帶來的後果,及時終止自己的慾望而免遭損失和災難,只有這樣才會獲得長久的平安富足和快樂。

乾隆年間的和坤,身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卻貪得無厭,多行不義必自斃,最終惹禍上身而導致滿門抄斬,被嘉慶收拾個乾淨。

最近中國富豪650萬美金買得女兒斯坦福入學的醜聞,也正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例子。據有關資料反應其女兒成績並不差,甚至有消息說事實上她屬於正常渠道被錄取的,但正是因為其母親畫蛇添足買了偽造帆船運動證書才被斯坦福以提供不正確資料開除。無論是無意被騙還是有意為之,都體現了人性裡的貪慾,偷雞不成蝕把米。

《道德經》的智慧•知足之足,常足矣。

當然“知足常樂”與“安於現狀”不是一個概念。“知足常樂”是要有有適可而止的心態,與不思進取,固步自封、庸庸碌碌、胸無大志、不願付出努力的“安於現狀”不是同一種概念。而是不做無謂的貪婪,對現有自己的能力是否能撐起你的夢想的一個權衡,並且還要經得起身邊人的攀比和誘惑,因為知足所以才會更專注於眼前更願意埋頭做自己的努力,是一種徹悟、智慧與懂得取捨後的安然淡定。

老子提醒我們要懂得剋制慾望,一旦放縱慾望之猛獸,就同意災禍臨頭,這是真知灼見,是人生應該一直秉持的大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