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十大難解字之二:常

熟悉《道德經》的朋友都知道,通行本《道德經》第一章就有4個“常”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道德經》第1章。

但這四個常字有幾種含義? 就目前我讀過的50多部“解老”作品,沒發現一本能區分徹底。當然多數解讀本沒做刻意區分。因為解讀第一章時多數人都把重點放在語義解讀和斷句上了。當然第一章的斷句也是大問題,這是後話暫且不說。


對常字的解讀,基本上呈兩極化。

1,常字原為恆字,為避諱漢文帝劉恆(漢武帝的爺爺)的名諱,所以這四個字都可以還原為恆字。

2,既然通本用了2000年,那就繼續用常字。


那麼常字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先看下字典:

本義:旗; 〈形〉恆久;長久不; 〈副〉經常,常常

也就是說,常字演變到今天,已經有兩個非常相近但又特別容易混淆的意思了,一個當恆講,一個當常講。當恆字講,就是不變的意思;當常字講,就是經常的意思。

回過頭來我看看第1章中的四個字。

道可道,非常(1)道;名可名,非常(2)名。常(3)無慾,以觀其妙;常(4)有欲,以觀其徼。

根據我的理解,前兩個常字的意思是恆(即不變);後兩個常字的意思是常(即經常)。


我思考常字至少也有100遍,我寫這系列文章中的10個難解的字,平均起來都琢磨過100遍以上,反覆琢磨。個別字可能琢磨過200遍以上。

思考的結果是什麼呢?

1有沒有常道?有,但是語言表達不了。為什麼?語言本身是人造的符號。

2 有沒有常名?沒有。如果有的話,就和1矛盾了。

所以說前兩個常字是恆的意思。

那麼常無慾和常有欲怎麼理解呢?

1,常無慾,就是當我們無慾的時候,是經常;

2,常有欲 ,就是當我們有欲的時候,也是經常。

如果一個人能恆無慾,就是達到了聖人的境界,就不存在有欲的問題;如果恆有欲,就是動物的境界,就不存在無慾的問題。

一般的人即不是聖人也不是動物,所以不會有絕對的無慾或絕對的有欲。

但一般的人必定同時具備聖人和動物的特點,即常無慾或常有欲,那麼哪個比例大呢?不同的人比例不一樣。一般所謂的修行,就是提高自己無慾的比重。

《道德經》通篇30個左右的常字,哪個常字當恆字講,哪個常字當常字講,讀完我這篇文章你能區分了麼?

剛百度了一下,帛書本《道德經》通篇都用恆字代替了常字,從這一點上看,就不要完全迷信帛書版《道德經》。


好了,關於常字就先說這麼多。

如果你讀了覺得受益,別忘了分享給其它朋友看;

如果你讀了覺得還是沒明白,先關注我,有空兒慢慢品;

如果你讀了表示不同意,歡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