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73」:相信天道的力量

道德經「73」:相信天道的力量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是除《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一、原文(通行本)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án)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道德經「73」:相信天道的力量

二、譯文

勇於妄為,不得善終;勇於守柔,能保全自己。

這兩種做法,一種有利,一種有害。上天所厭惡的,誰又知道是什麼原因呢?即使是聖人也搞不清楚。

天道不爭而善於取勝;不說話卻善於回應;不召喚卻自動到來;坦坦蕩蕩而運籌於帷幄之中。

天道就像一張無邊無際的網,看似漏洞百出,其實密不透風。

道德經「73」:相信天道的力量

三、拓展思考

01、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這句話的本質仍是“柔弱勝剛強”,只不過老子從“勇敢”的層面進行了表述。

勇於敢則殺:膽大妄為、魯莽行事的人,是不符合天道的,往往不得善終。歷史上“勇於敢則殺”的例子數不勝數。

“九鼎”是王權的象徵,傳說大禹用天下精銅鑄造而成,重達萬斤。

秦武王自幼力大無窮,傳說能單手將鐵杵折成彎鉤,能赤手空拳生擒猛虎。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自恃國力強大,帶領一批勇士直闖周王室太廟,並狂妄地指著雍字一鼎說:“此乃秦鼎也,寡人要帶它回咸陽。”

守鼎的官吏說:“自周武王定鼎於此,從未移動過,每鼎有千鈞之重,無人能舉。”

秦武王很不服氣,於是盡平生之力,將鼎舉至胸前,正要邁步,自感頭暈眼花,氣力全無。


道德經「73」:相信天道的力量

於是鼎轟然落地,不巧壓在秦武王右足上,只聽咔嚓一聲,脛骨盡斷。

眾人急忙救援,不過已無力迴天。秦武王血流不止,疼痛難忍,聲嘶力竭,半夜時分,氣絕身亡。

秦武王一代雄主竟喪命於鼎下,說來可笑。事實上,這便是老子“勇於敢則殺”的真實寫照。秦武王自恃國力強大,膽大妄為竟然打起了九鼎的注意。而其魯莽逞強的行為終使自己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勇於不敢則活:不爭處下、敢於守柔,是符合天道的,往往能保全自己。

勇於守柔,不是軟弱無能,而是對自己的處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更是一種“識大體、顧大局”的智慧。歷史上“勇於不敢則活”的例子也是數不勝數。

繼續以韓信胯下之辱為例,韓信選擇從屠夫胯下爬過,表面上看是軟弱無能,其實是“識大體,顧大局”的表現。

事實上,對韓信來說,選擇從胯下爬過比拔劍斬殺屠戶更需要勇氣。因為當一個人處下守柔的時候,往往面對的是眾人的譏笑和唾棄;而當一個人勇猛有種的時候,眾人會拍手叫好。


道德經「73」:相信天道的力量

從當時的處境來看,韓信選擇“胯下之辱”是符合天道的,他的“胯下之辱”不但保全了自己,而且變成“胯下之福”。這便是韓信的“勇於不敢”。

而後來韓信成名之後選擇了“勇於敢”又導致自己不得善終。一方面在劉邦落難的時候,公然討要“齊王”的名號;另一方面,劉邦建立西漢政權後,韓信不懂得“光而不耀、功成身退”的道理。一連串違背天道的行為,註定了韓信不得善終的結局。

所以,有些時候,愛和恨僅在一念間,生和死僅在一念間;卑賤和高貴僅在一念間;守柔和魯莽僅在一念間;成功和失敗僅在一念間;得道和失道僅在一念間……

02、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說:“天道厭惡剛強,獨愛處下守柔,沒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但是勝利者往往是那些為而不爭的人” 。

老子彷彿在告訴我們,不要懷疑天道的力量,“損有餘而補不足”是它的主旋律;它就像一張無邊無際的網,看似漏洞百出,其實密不透風。

道德經「73」:相信天道的力量

天道不會放過任何一個邪惡的人,也不會忘記任何一個善良的人。善良的人不會窮途末路,邪惡的人也不會快活一生。

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些畏罪潛逃的殺人犯,他們隱姓埋名開啟了新的生活,但最終仍難逃冰冷的鐐銬。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人在做,天在看,我們只管善良,剩下的有天接管。

這世界真真假假,恍恍惚惚,唯有天道,才是最好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