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古厝:生于斯长于斯,承载着我们记忆深处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年幼之时,读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并没有太大的感触,觉得这就是一首简单的诗。

当时还小,根本不知乡愁为何物。

然而,随着年岁渐长,背井离乡,这才知晓乡愁二字看似简单,却道不尽,说不完。

闽南古厝:生于斯长于斯,承载着我们记忆深处的乡愁

记忆中的老宅

似乎搬到外面住之后,这条通往老宅的路就鲜少走了。

上次回来是什么时候呢?

上个月?还是上半年?

都有些记不清楚了。

即便如此,每次回来都发现记忆中的模样在一点点地改变。

原本坑坑洼洼的泥路变成了水泥路,破落的老房子被高楼代替,以前经常串门的那户人家不知什么时候搬走了。

沿着记忆中的路一直往前走,远远就可以看见老宅的屋檐。

虽然还有一段距离,但老宅在视线内非常容易认出

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附近的老房子陆续拆了,换成三四层的高楼。

闽南古厝:生于斯长于斯,承载着我们记忆深处的乡愁

高低对比之下,老宅就显得特立独行,富有辨识度。

老宅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栋年份悠久的古厝,也见证了我的童年时光。

虽说,比起高楼大厦等新兴建筑,这些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的老宅,或许在大多数人眼中有些跟不上潮流。

殊不知,平平无奇的老房子中藏着不少宝藏,不仅有先辈的辛勤记忆,还有那些独具匠心的技艺,等待我们去探寻。

还未进古厝,先踏入埕

在闽南这一带,总喜欢在房子正前方留出一片空地,称之为 “”。

宽敞的空地上,长辈们会晾晒各种东西,有刚拔起来的花生、刚抓的小虾米,还有大大的渔网等待闲暇的时候去修补。

不过,这么大的位置,可不仅仅是大人们的地盘

在这里长大的我,总喜欢呼朋唤友一起玩。

一群人拿着刚入手的弹珠,趴在地上互弹。

闽南古厝:生于斯长于斯,承载着我们记忆深处的乡愁

跳格子、老鹰抓小鸡、拍图纸、看小人书……

那时候的日子总是如此的快乐,一点点的小事都会让我们开心一整天。

门前的石条,足有两三米长,又平又宽。

小时候贪凉,夏天总喜欢躺在石条上睡觉。

奶奶就坐在一旁帮我赶蚊子,还不忘唠叨几句,让我赶紧回房睡,不然晚上来了老虎,就把我叼走了。

听的次数多了,奶奶吓唬的话,自然就被当成耳边风。

因为我每回醒来,都躺在我的小床上,一旁的哥哥睡得比我还香。

左侧门旁的石磨孤零零地摆放着,因好久没用,都落了许多灰。

闽南古厝:生于斯长于斯,承载着我们记忆深处的乡愁

其实,石磨原本是有两套的,只不过前些年遭了小偷,有一套被人偷偷搬走了。

别看石磨又大又重,这也是我们小时候的玩具。

每回长辈们让我们帮忙干活的时候,我们几个孩子总喜欢挑这个活。

豆子、玉米等东西,一股脑地倒进石磨里,然后几个人合力推着转圈,比看看谁转得快。

不过,我们最喜欢磨的是米,因为每逢到了磨米的日子,就意味着家里要开始准备煮咸粿了。

闽南古厝:生于斯长于斯,承载着我们记忆深处的乡愁

一大早,我们几个小孩总会勤快地磨好米才去上学。

虽说是坐在教室里听课,但心早就飘远了。

满脑子都在盘算着制作咸粿到哪个步骤了,是否已经出锅了,等等回家要吃几块才过瘾。

可惜的是,自从搬走之后,这个石磨就很少再用了。

如今,制作咸粿所用的米浆都是机器磨出来的,总觉得少了什么味道,没有从前那般鲜美了。

走进老宅,内有乾坤

老宅内雕梁画栋,处处独具匠心。

据说,老宅是清朝的祖辈建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了。

闽南古厝:生于斯长于斯,承载着我们记忆深处的乡愁

有朋友听闻我家老宅是一座三进的大厝,占地面积颇大,感慨是富庶之家。

其实不然,偌大的老宅,只有三间房间是我家的,其余部分是家族亲戚们的地盘。

大厝人多,我们同年龄的小孩一起上学去,父辈们相约去田间干活。

那时候,每家每户的大门都是敞开的。

想起什么事情了,只需要大声吆喝就可以对话。

借姜送蒜之类的,是常有的事情。

每次到了饭点,各家各户的厨房就忙活起来,母亲们拿起锅铲炒菜,小孩们进进出出地往炉子里添柴火,还不忘偷偷摸摸地抓起刚出锅的菜解馋。

有时候,父母有事出了远门,三两天没回家,我和哥哥就寄在大伯家,跟着他们一同吃三餐

当大伯家的厨房开始飘出阵阵饭菜香,我和哥哥就自觉地从自家拿起小板凳去拼桌。

我们穿过护厝的长廊,走到大伯家的饭桌前。

刚放下椅子坐好,大伯母就为我和哥哥盛上了冒尖的米饭,叮嘱我们要多吃点,在长个。

大伯家一向节俭,然而每回我们过去吃饭,饭桌上总会多出几道肉菜,想必是特意为我和哥哥准备的。

闽南古厝:生于斯长于斯,承载着我们记忆深处的乡愁

吃饱喝足之后,我俩连忙站起来,想要帮忙收拾碗筷。

但每次都被大伯母打发了,让我们一旁玩去,碗筷她来收拾就行。

瞧见我们拘束,大伯就会打开电视,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那时候最经常看的就是中视、台视、华视等,每回都津津有味。

看得多了,便学着电视里面的情节进行角色扮演,有声有色的,经常将大人们都逗乐了。

老宅之内,见证我的武侠梦

在众多的电视剧中,最喜欢的就是武侠剧了,里面的侠客飞檐走壁,特别地帅。

痴迷于武侠的我,将各式各样的人像贴在文具盒上,还用自己的零花钱租各种武侠小说看。

闽南古厝:生于斯长于斯,承载着我们记忆深处的乡愁

在浓郁的武侠氛围中,我越发对侠客的生活心生向往。

有一回心血来潮,以被单作披风,蹑手蹑脚地从楼顶爬上屋脊,假装自己也有轻功。

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站在屋脊的感觉确实不错,居高临下地看着自己平日里来回走动的埕。

大厝内人来人往,清晰可见。

不过,这样的快感只坚持了一小段时间。

脑袋一热,冲上屋脊还没反应过来,结果被半空中的冷风一吹,脑袋往下一探,约摸着距离地面的高度,脚竟有些发软。

万一不小心摔下去,很容易缺胳膊少腿的,一想到这就立马有些后怕了。

毕竟,独臂大侠行走江湖,好像有些不太方便,还是四肢健全比较好。

于是乎,雄赳赳气昂昂爬上屋脊的我,灰溜溜地从上面一点点挪了下来。

更悲催的是,下来的时候,还一不小心把被单给弄脏了,一顿胖揍是少不了的。

即便如此,一点点的挫折,也不能打消我的武侠梦。

虽说当不成大侠,也没学会飞檐走壁,但我却一度迷上了养鸽子,央求家人给我做了一个鸟笼,大大小小的鸽子养了十几只。

闽南古厝:生于斯长于斯,承载着我们记忆深处的乡愁

只因,古代最常见的就是飞鸽传书

没办法行侠仗义,那么体验一下古代的工具,传传信也不错。

万万没想到,等我裁了小纸条,精心写了信,一切都准备就绪,正准备拿鸽子做实验,结果发现自己愣是没有抓住半只鸽子,一溜烟全飞走了。

唉,只可远看,不可动手也。

结果显而易见,飞鸽传书的伟大计划只能不了了之,无疾而终了。

童年的记忆总是那么的美好,承载着我们无忧无虑的过去。

城市在变迁,我们也一点点地成长。

随着大家在外打拼,有了自己新的圈子,渐渐都搬出了老宅。

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亲戚天各一方,原本热热闹闹的大厝逐渐安静下来了。

如今,老宅人去楼空,越发显得有些空荡。

那句有空再聚,似乎等了许久都没有兑现,徒留回忆罢了。

唯有午夜梦回之时,重温儿时旧梦,方可一解乡愁。

文/二瑶 东浦先生 图/尤琦

桃花树下,煮茶与汝共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