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 荊浩《匡廬圖》鑑賞

五代荊浩匡廬圖是中國古畫,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作者荊浩。“匡廬”即廬山,又名匡山,傳說殷周時期匡裕結廬隱居於此。

五代 荊浩《匡廬圖》鑑賞

五代的隱逸畫家荊浩是水墨山水畫演變的關鍵人物,他將唐代吳道子的筆描與項容的潑墨技法結合,擴展筆墨描寫山水的能力。荊浩的畫風后來由關仝、李成和范寬繼承,演變成永恆不朽的巨碑式山水。《匡廬圖》是一幅仿古作品,保留五代山水的特徵,但是結合了北宋宮廷畫院的風格,再現與隱逸主題相關的山水形象,向荊浩這位雄偉風格山水之父致敬。

五代 荊浩《匡廬圖》鑑賞

本幅畫與范寬《溪山行旅圖》不同,近、中、遠三景並未全部放在畫幅的中軸線上,而是將近景的松石、茅舍移至畫面右下角,中間以廣袤的水域隔開,與左上方體積龐大的遠景主山相對。

五代 荊浩《匡廬圖》鑑賞

主峰由垂直片狀的山體結組而成,山石的輪廓用尖銳轉折的筆法勾勒,邊緣整齊,彷佛刀切割過,渲染則是在巖面內側施濃墨,靠近輪廓的外側留白。這一類山岩的造型、筆描與南京棲霞山出土的十世紀浮雕,或是傳世貫休〈十八羅漢圖〉上的山石相近,帶有平面、程式化的風格,因此顯現出濃厚的仿古意味。

五代 荊浩《匡廬圖》鑑賞

描繪山石的皴法是從范寬變化而來,畫家以密如雨點的皴紋,刻劃岩石粗礪堅硬的質理。然而,除了點、擢的中鋒用筆外,還可見到側鋒斜砍的筆法。

五代 荊浩《匡廬圖》鑑賞

前景幾株松樹佇立於煙霧中,松乾的質理和尖細的松針描繪十分細膩寫實,可見畫家觀察自然入微,並且具備高超的寫生技巧。

五代 荊浩《匡廬圖》鑑賞

五代 荊浩《匡廬圖》鑑賞

五代 荊浩《匡廬圖》鑑賞

五代 荊浩《匡廬圖》鑑賞

五代 荊浩《匡廬圖》鑑賞

五代 荊浩《匡廬圖》鑑賞


五代 荊浩《匡廬圖》鑑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