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常識5——紙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經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勳。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 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在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是採用什么來作為記事材料的呢?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 最早的人們是採用結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事畢解去。後來又在龜甲獸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在青銅產生以後,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鐘鼎文"。再後,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同時,有的也寫於絲織製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現了刻於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一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但近年的考古發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現,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這些古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從目前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於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已用於文書的書寫。

中國文化常識5——紙


紙的歷史

紙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它與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一起,給我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複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來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簡牘)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木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1957年陝西省博物館在西安東郊灞橋附近的一座西漢墓中,發掘出了一批稱之為“灞橋紙”的實物,其製作年代當不晚於西漢武帝時代。之後在新疆的羅布淖爾和甘肅的居延等地都發掘出了漢代的紙的殘片,它們的年代大約比東漢建初至元興年間的宦官蔡倫所造的紙要早150年至200年。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紙的發明雖很早,但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政府文書仍是用簡牘,縑帛書寫的。至獻帝時,東萊人左伯又對以往的造紙方法作了改進,進一步提高了紙張質量。他造的紙潔白,細膩,柔軟,勻密,色澤光亮,紙質尤佳,世稱“左伯紙”,其中尤以五色花箋紙,高級書信紙為上。


中國文化常識5——紙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技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區域也由晉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陽一帶而逐漸擴散到越,蜀,韶,揚及皖,贛等地,產量,質量與日俱增。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紙面有明顯的紋路,其紙緊薄而勻細。剡溪有以藤皮為原料的藤紙,紙質勻細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東陽有魚卵紙,又稱魚箋,柔軟,光滑。江南以稻草,麥杆纖維造紙,呈黃色,質地粗糙,難以書寫。北方以桑樹莖皮纖維造紙,質地優良,色澤潔白,輕薄軟綿,拉力強,紙紋扯斷如棉絲,所以稱棉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魚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因當時把魚網破布劃為麻類纖維,所以統稱麻紙。  

  為了延長紙的壽命,晉時已發明染紙新技術,即從黃櫱中熬取汁液,浸染紙張,有的先寫後染,有的先染後寫。浸染的紙叫染潢紙,呈天然黃色,所以又叫黃麻紙。黃紙有滅蟲防蛀的功能。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了。在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有這麼一個傳說:蔡倫的徒弟孔丹,在 皖南以造紙為業,他一直想製造一種特別理想的白紙,用來替師傅來畫像修譜。但經過許多次的試驗都不能如願以償。一次,他在山裡偶然看到有些檀樹倒在山澗旁邊,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蝕得腐爛發白。後來他用這種樹皮造紙,終於獲得成功。由此可以斷定:利用樹皮製造宣紙,在唐朝時候就比較盛行了。唐代寫經的硬黃紙,五代和北宋時的澄心堂紙等,都是屬於熟宣紙一類。嗣後宣紙一直是書寫,繪畫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後,中國書畫幾乎全用宣紙。

  同時,由於發明了雕版刷術,大大刺激了造紙業的發展,造紙區域進一步擴大,名紙迭出,如益州的黃白麻紙,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紙,均州的大模紙,蒲州的薄白紙,宣州的宣紙,硬黃紙,韶州的竹箋,臨州的滑薄紙。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棧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韌皮纖維作為造紙原料,這種紙紙質柔韌而薄,纖維交錯均勻。

中國文化常識5——紙

  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又在紙上均勻塗蠟,經過砑光,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豔美的優點,人稱硬黃紙。還有一種硬白紙,把蠟塗在原紙的正反兩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塊碾壓摩擦,使紙光亮,潤滑,密實,纖維均勻細緻,比硬黃紙稍厚,人稱硬白紙。另外添加礦物質粉和加蠟而成的粉蠟紙;在粉蠟紙和色紙基礎上經加工出現金,銀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紙品,稱做金花紙,銀花紙或金銀花紙,又稱冷金紙或灑金銀紙;還有 色和花紋極為考究的砑花紙,它是將紙逐幅在刻有字畫的紋版上進行磨壓,使紙面上隱起各種花紋,又稱花簾紙或紋紙,當時四川產的砑花水紋紙魚子箋,備受文人雅士的歡迎。另外,還出現了經過簡單再加工的紙,著名的有薛濤箋,謝公十色箋等染色紙,金粟山 經紙,以及各種各樣的印花紙,松花紙,雜色流沙紙,彩霞金粉龍紋紙等。

  五代製紙業仍繼續向前發展,歙州製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此紙“滑如春水,細密如蠶繭,堅韌勝蜀箋,明快比剡楮”。這種紙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自首至尾勻薄如一宋代繼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紙傳統,出現了很多質地不同的紙張,紙質一般輕軟,薄韌,上等紙全是江南製造,也稱江東紙。紙的再利用開始於南宋,以廢紙為原料再造新約,人稱還魂紙或熟還魂紙,具有省料,省時,見效快的特點。

  元代造紙業凋零,只在江南還勉強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紙業才又興旺發達起來,主要名品是宣紙,竹紙,宣德紙,松江潭箋。清代宣紙製造工藝進一步改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紙。各地造紙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種原料,製造的紙張名目繁多,在紙的加工技術方面,如施膠,加礬,染色,塗蠟,砑光,灑金,印花等工藝,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在質地上推崇白紙地和淡雅的色紙地, 色以鮮明靜穆為主。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箋,如描金銀圖案粉蠟箋,描金雲龍考蠟箋,五彩描繪砑光蠟箋,印花圖繪染色花箋,三色紙上採用粉彩加蠟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銀畫出各種圖案。箋紙的製作在清代已達到精美絕倫的程度。

中國文化常識5——紙

另外,我國從晉代開始朝廷就從鄰國接受貢紙,如南越進貢的側理紙(或稱苔紙),是以海苔為原料,加上味甘,大溫,無毒的側理製成的越南紙。朝鮮進貢的高麗紙,雞林紙為歷代統治者所喜愛。到清代則有朝鮮的麗金箋,金齡箋,鏡花箋,竹青紙,越南的苔箋,日本的雪紙,奉書紙,西方的金邊紙,雲母紙,漏花紙,各色箋紙,回回各色花紙等。

紙的種類

我國紙的文化源遠流長,歷代名紙很多,早期的紙如絮紙,灞橋紙,居延紙,中 紙,羅布淖爾紙,旱灘坡紙,蔡侯紙等等,有的見於著錄,有的是現代考古的實物發現。由於歷史久遠和當時生產的數量有限,這些紙已均無傳世。

  這裡介紹一些唐宋以後的名紙。

1、宣紙。因產於宣州而得名。唐以前開始製造,開始以檀樹皮為原料。宋元以後又用楮,桑,竹,麻等十數種原料製作。宣紙質地綿韌,紋理美觀,潔白細密,搓折無損,利於書寫繪畫,墨韻層次清晰,有獨特的滲透,潤墨和一次吸附性能,落墨著色,能呈現出明顯的書畫虛實相同的獨特風格,寫字骨神兼備,作畫墨韻生動。另外它還耐老化,防蟲蛀,耐熱耐光,適合長期保存,有“千年年美紙”,“紙中之王”的美稱。宣紙根據其加工不同可分為生宣,熟宣和半生不熟宣。生宣紙又叫生紙,生產後直接使用,吸水性,潤墨性強,強用於潑墨畫,寫意畫。筆觸層次清晰,幹,溼,濃,淡,變幻多端。熟宣紙,以生宣紙經過礬水浸製者叫做熟宣或礬宣。經過加礬,砑光,拖漿,填粉,深色,灑金,加蠟,施膠等工序而製成,作書畫不易走墨暈染,適宜於畫工整細緻的工筆畫和寫楷隸書。此紙久 後會漏礬脆裂。唐朝寫經的硬黃紙,五代北宋的澄心堂紙都是熟宣紙。半生不熟宣即半熟宣,是用生宣浸以各種植物汁液而成,具有微弱的抗水力,用以寫字或作畫,墨色洇,散較緩,適用於書寫小幅屏條,冊頁或用作兼工帶寫的繪畫。


中國文化常識5——紙

  宣紙又按用皮料的不同比重分為棉料,淨皮,特種淨皮三大類;按尺寸分為二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七尺,八尺,丈二,丈六,尺四,尺六,尺八等規格;按厚度分有單宣,夾宣,二層,三層,四層幾種。最薄型的宣紙是特製的,主要用於拓片,拷貝,印刷古籍,裝幀印譜;品名有棉連,扎花,羅紋,龜背紋,蟬翼等。

2、薛濤箋,唐末五代名紙。是一種加工染色紙,因為由薛濤創制,所以得名。薛濤,唐長安人,幼年隨父親宦居四川,後父逝,淪落風塵成為樂妓。她善作詩填詞,感當時紙幅太大,親自指導工人改制小幅紙。因用薛濤宅旁浣花溪水製成,因而又稱“浣花箋”。相傳薛濤曾把植物花瓣撒在紙面上加工製成彩箋。這種紙色彩斑讕,精緻玲瓏,又稱“松花箋”。後歷代有仿製。

3、水紋紙,唐代名紙,又名“花簾紙”。這種紙迎光看時能顯示除簾紋外的透亮的線紋或圖案,目的在於增添紙的潛在美。製法有二:一為在紙簾上用線編紋理或圖案, 出於簾面,抄紙時此處漿薄,故紋理透亮而呈現於紙上;其二為將雕有紋理或圖案的木製或其他材料制的模子,用強子壓在紙面上,猶如現在通用的證卷紙,貨幣紙的水印紋。明楊慎《丹鉛總錄》雲:“唐世有蠲紙,一名‘衍波箋’,蓋紙紋如水紋也。”

4、澄心堂紙。南唐時徽州地區所產宣紙,薄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有的五十尺為一幅,從頭到尾,勻薄如。南唐後主李煜特別喜愛這種紙,特意用自己讀書批閱奏章的處所——澄心常來貯藏,供宮中長期使用,所以稱“澄心堂紙”,後世視為藝術瑰寶。

5、謝公箋。這是一種經過加工的染色紙,為宋初謝景初(1019-1084)創制,因而得名。謝氏受薛濤造紙箋的啟發,在益州設計製造出“十樣蠻箋”,即十種色彩的書信專用紙。這種紙色彩豔麗新穎,雅緻有趣,有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十種 色,與薛濤箋齊名。

6、高麗紙,又名韓紙,高麗貢紙。古代高麗國(又稱高句麗,朝鮮)所產之紙。北宋陳 《負暄野錄》雲:“高麗紙以棉,繭造成,色白如綾,堅韌如帛,用以書寫,發墨可愛。此中國所無,亦奇品也。”此紙多為粗條簾紋,紙紋距大又厚於白皮紙,經近人研究,宋元明清時我國書寫所用高麗紙,大部分是桑皮紙。清乾隆時我國有仿製的高麗紙。

7、金粟箋紙。宋太祖趙匡胤提倡佛教,全國印經之風盛行,為適應這種需要,當時歙州專門生產一種具有濃淡斑紋的 經紙——硬黃紙,又名蠟黃經紙,或稱金粟箋。金粟寺在浙江海鹽金粟山下,因寺內抄經需紙特多,故紙名“金粟箋”。它的特點是質地硬密,光亮呈半透明,防蛀抗水, 色美麗,壽命很長,雖歷千年,猶如新制。

8、白鹿紙,古紙名。《至正直紀》:“世傳白鹿紙乃虎山寫 之紙也。有碧,黃,白三品,白者瑩澤光淨可愛,且堅韌勝江西之紙。趙松雪用以寫字作畫,闊幅而長者稱白 ,後以白 不雅,更名白鹿。”

9、玉版紙,古代名紙。一種潔白堅緻的精良箋紙。宋黃庭堅《豫章集,次韻王炳之惠玉版紙》詩:“古田小箋惠我百,信知溪翁能解玉。”元費著《蜀箋譜》:“今天下皆以木膚為紙,而蜀中乃盡用蔡倫法,箋紙有玉版,有貢餘,有經屑,有表光。”《紹興府志》:“玉版紙瑩潤如玉。”

中國文化常識5——紙

元,明,清以來,造紙原料及生產技術都有了很大突破和發展,出現了許多精品,成為可供人觀賞珍藏的藝術品。

明代生產的“宣德貢箋”,在製作技藝上較為湛。這種加工紙有許多品種,如五色粉箋,金花五色箋,五色大簾紙,磁青紙等。明代還仿製了唐代“薛濤箋”和宋代“金粟山 經箋”。這種仿製紙中加雲母粉,紙面露出光亮耀眼的顆粒,這是明代人的創新。明代江蘇蘇州一帶有一種灑金箋也名重一時。

清代以來仿製加工的紙品種更多,尤其康熙,乾隆年間(17-18世紀)的製品最為精細,且有傳世紙品留存。乾隆年間仿製的“澄心堂紙”,這種紙多為斗方式,紙質較厚,可分層揭開,多為彩色粉箋,還繪以泥金山水,花鳥等圖案,紙上均有長方形隸書小朱印,印文為“乾隆年仿澄心堂紙”,紙料為皮料。清仿“薛濤箋”,是一種長方形粉紅小箋,印有長方形小印,印文“薛濤箋”,多用於信紙。乾隆年間又仿製“金粟 經紙”,乾隆帝喜用此紙寫字,又用此紙印《波羅蜜多心經》。有些內府的名畫也用此紙做“引首”,故宮博物院尚有保存。乾隆時期還仿製元代名紙“明仁殿紙”,如“清仿明仁殿畫如意紋粉蠟箋”,紙上用泥金如意雲紋,紙厚,表面平滑,紙質勻細,纖維束甚少,屬桑皮紙。這種紙兩面均有精細的加工,背面有黃粉加蠟,且以金片灑之,紙的正面右下角陽文“乾隆年仿明仁殿紙”隸書朱印。此紙為內府庫 品,造價極高,有很高的工藝水平。清代除仿製古名紙外,還有一些創新的產品。如保存在故宮博物院內的“梅花玉版箋”,紙為斗方式,皮紙,紙表加以粉蠟,再用泥金或泥銀繪以冰梅圖案,有方形“梅花玉版箋”朱印。這種紙創於清康熙年間,乾隆年間複製盛行,薄於仿明仁殿紙。

中國文化常識5——紙

  清代還新創“五色粉蠟箋”。這種粉蠟箋始於唐代,是以魏晉南北朝時的填粉和唐代的加蠟紙合二成一的加工紙,成為多層粘合的一種宣紙,具備粉紙及蠟紙的優點。底料的皮紙,施以粉加染藍,白,粉紅,淡綠,黃等五色。加蠟以手工捶軋砑光,稱為“五色蠟箋”。有的在紙面上用膠粉施以細金銀粉或金銀箔,使之在彩色粉蠟箋上呈金銀粉或金銀箔的光彩,稱“灑金銀五色蠟箋”;有原用泥金描繪山水,雲龍,花鳥,折枝花等圖案,稱“描金五色蠟箋”。此紙防水強,表面光滑,透明度好,具有防蟲蛀的功能,可以長久張掛。書寫繪畫後,墨色易凝聚在紙的表面,使書法黑亮如漆。由於製作精細價高,故多用於宮廷殿堂書寫宜春貼子詩詞,供補壁用或作書畫手卷引首,室內屏風,多見於宮廷內府殿堂的書寫匾額及壁貼等,民間很少流傳。乾隆內府製作最精,也稱“庫蠟箋”。

  明清以來還有一種新的加工紙,為砑花紙。紙料為上等較堅韌的皮紙,有厚有薄,圖案多以山水,花鳥,魚蟲,龍鳳,雲紋或水紋,也有人物故事或文字。此紙透光一看,能顯示一幅美麗的暗紋圖畫。故宮保存的“砑花蠟印故事箋”,用的是細簾紋皮紙,纖維交結勻細,紙厚,色以土黃為多,紙上砑有《赤壁賦》,《盧仝烹茶》等人物故事圖案的暗紋。繪畫風格均受宮廷繪畫的影響。紙的表面施粉,非常精細,很適於筆墨書寫。此紙加工方法為加粉染色,再把畫稿刻在硬模上,再以蠟砑紙,模上 示的花紋因壓力作用而呈現光亮透明的畫面。明清以來還製造羅紋紙,髮箋,白雲母箋,各色雕板印花壁紙等。紙的加工工藝創造了染色,加蠟,砑光,施粉,描金,灑金銀和加礬膠等各種技術,人們以“片紙非容易,措手七十二”來形容工藝的繁雜及艱苦。

明清時期我國造紙業在各方面都達到了很高水平,安徽的“宣紙”,江蘇的“粉蠟箋”,福建,浙江,陝西的“竹紙”,均為當時著名品種,並流傳到國外,為人類文化的發展和交流作出了很大貢獻。

中國文化常識5——紙

下面介紹幾種明清時期的書畫和習字用紙:

1、毛邊紙,這是一種竹紙。明末江西出產竹紙,紙質細膩,托墨吸水性能好, 適宜於寫字,又可用於印刷古籍。因明代大 書家毛晉嗜書如命,好用竹紙印刷書籍,曾到江西大量訂購稍厚實的竹紙,並在紙邊上蓋一篆書“毛”字印章,人們習慣稱這種紙為“毛邊紙”,並沿用至今。現在我國南方產竹的地方均有生產,以嫩竹作原料,用石灰漚爛發酵,搗碎成漿,再添加適當的黃色染料,不施膠,手工竹簾抄造而成。毛邊紙質地細嫩,柔軟,韌性好,略帶蛋黃色,吸水性強,用於書寫,印刷,容易吸乾墨水,字跡經久不變。較重的毛邊紙又稱為“玉扣紙”。江西橫江出產的仿毛邊紙又稱為“重紙”。現在有些地方如浙江一帶用鹼法制漿,在竹簾絲網的圓網造紙機上造出,稱“機制毛邊紙”,這種紙的質地,外觀與手工造的毛邊紙均有較大差別。

2、元書紙,產於浙江省富陽縣一帶。用竹漿抄造。紙質較差,但吸水性好,呈蛋黃色。多用作小學生寫大小楷毛筆字練習本,有時也用作農村糊窗紙和加工成衛生紙。

3、連史紙。又叫“連四紙”,“連泗紙”,紙質較厚者又稱為“海月紙”。原產於福建省邵武,以及閩北地區和江西省鉛山縣一帶。採用嫩竹做原料,鹼法蒸煮,漂白製漿,手工竹簾抄造。紙質薄而均勻,潔白如羊脂玉,書寫圖畫均宜,多用來製作高級手工印刷品,如碑帖,信箋,扇面原紙等。相傳是福建邵武連姓兄弟二人經過多年研製,精工抄造而成,因他們排行“老三”,“老四”而得名。

紙的鑑賞

一般認為,紙是東漢時期由湖南籍宦官蔡倫發明的,但從西漢的墓中就曾經發現有紙的存在。西漢的紙,是把纖維都混合在一起,再製成厚紙,蔡倫大概是改進西漢的造紙術,將厚紙改良成較薄的紙。

紙的別稱很多,有楮先生、楮如白、楮待制、楮園公、好疇侯、剡溪遺老、不二冤家、文廟、雲肪等。漢代造紙原料主要是嘛和楮,後來發展到桑皮、藤皮,隋唐五代時,竹紙又得到了迅速發展,並出現了一些造紙中心:安徽涇縣以產"宣紙"著稱,紙張名目繁多,質地精良,尤以"薛濤箋"名滿天下。宣紙為書法用紙,唐代書法大家歐陽詢、顏真卿、張旭等擅用宣紙。歷史上第一位讚美宣紙的帝王是南唐後主李煜。明清以後,相繼出現了麻紙、皮紙、棉紙、二層紙等,但仍以安徽涇縣宣紙在紙壇一枝獨秀,獨領風騷。

  當紙上有了書和畫,就擔負了文化傳播的使命,純以文房清玩的形式藏至今日的紙並不多,大都是清朝以後的產品。南唐李後主曾制澄心堂紙。這種彩色以箋紙傳到乾隆時,乾隆十分喜愛,因而下令仿造了"乾隆仿製澄心堂紙"。由於乾隆性喜奢華,故清朝產有三公尺以上的描有花紋的紙箋。所繪內容有山水樓臺、雲龍、鳳凰、鳥獸、花卉等,底色五彩斑斕,極為華麗,可惜現在這種乾隆花紋箋已成稀罕之物

  我國的造紙業頗為發達,而且還將紙的實用價值與藝術價值融為一體,新星映亮了紙苑。所謂的冷金箋、泥金箋、灑金箋等紙,一直在清朝享有"紙王"之美譽。故現在的珍貴史料和名家書畫真跡,大多用此類好紙。書杯--詩箋,是清朝的另一類名貴紙。此種紙張應用在寫詩稿或書信上,以水印技法木版印刷而成。通常是請當時的著名畫家繪圖,再予以彩色印刷。另外有的詩箋上面印有商周的青銅器,或以雙鉤法將銘文、古碑上的字句描繪出來。上述詩箋,現在已難尋覓,只有少許清末或國民的清箋留存了下來,但其售價特貴。

中國文化常識5——紙


  清末"露皇宣"為宣紙之王,人們稱之為"國寶"。該宣紙屬特大淨皮宣紙類,質白如玉,色澤美雅、紋理清晰、文藤精細、拉力強、抗老化、不易破碎、宜保存、防腐蝕、吸墨適中、墨韻清晰等優點,深受國內外書畫家的讚美。

唐宋以來,書畫和書籍,信箋用紙已經十分普遍,因為各類紙所使用的原料,製作工藝的沒,所以它們之間的性質往往也有較大的差別,同時隨著時間的流逝,紙會老化。儘管是說“千年壽紙”,它們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時代的老化程度和特徵,也就成為了我們鑑別紙的年代真 的依據。

  唐以前主要以蔡倫之法造紙,即網紙,麻紙,谷紙;唐代始有硬黃紙;唐末五代有薛濤箋;到五代北宋始有澄心堂紙,有黃白經箋,可揭開使用。宋代紙粗厚而且綿,宋版書紙質軟,宋人書畫多用澄心堂紙,它的紋路斜側一邊,隱有龍鳳,卷冊之類多用黃色 經紙。元代紙紋細而薄,用膠硯,因此元人書畫易於脫損,元版書字瘦硬紙薄。明代時用膠礬的紙只有宣德年間生產,書畫家一般使用宣紙。一般來說,古紙多用絲和麻作原料,纖維較長,質地不如今紙細密,表面也沒有今紙平勻,在放大鏡下觀察,有如剝去一層膜皮,似有蟲蝕之狀,並且還有一層白灰若隱若現,紙的 色無論深淺,於厚薄,裡外,處均系一致。這些都是由於時間長久而自然形成的。作 者用 料新染,其 色於厚薄,裡外, 處必有輕重濃淡的差異,一經檢驗,便可知真 。

中國文化常識5——紙


紙的選擇方法

質地柔韌厚密:

  選擇紙張的時候質地是最重要的,質地不佳的紙既容易損筆,又不易保存,古今名紙,莫不以品質見稱,如澄心堂紙「密如璽」,玉板宣「柔韌、耐久」。紙質堅韌緊密是最好的,選擇時以目測就可以知曉。

  色彩潔白:

  紙如果不白,就是原料不好、或水質欠佳,都算不上是好的紙。潔白無比的玉板宣便以檀木為原料,蜀牋則「以浣花潭水造紙」,都是實例。若是染色的,也要精純潔白,才是本性佳之紙,但染色之紙不易傳久,若希望作品百年後能放在故宮博物院,還是避免使用的好。潔白不潔白用眼睛看就能明白,這也不需要我多言吧。

  表面光澀適中:

  紙之表面有光滑和粗澀之分;光滑固易行筆,但若過滑而筆輕拂而過,便無筆力可言,若粗澀則與之相反,易得筆力,但過澀則難於施筆,易損筆鋒,所謂「細而不澀」也。這個可憑視覺與觸覺分辨,就不多談了。

  吸墨適度:

  紙須能入墨,否則墨浮紙表,易於脫落,不能久存。一般而言,宣紙類吸墨較強,牋紙則反之。吸墨太強,若運筆稍慢,則點畫俱成墨團。但若吸墨性太弱,墨不易入紙,亦非所宜。故擇紙時要考慮到書體及個人運筆速度,要以墨汁能入紙但不成「團」為佳,選購時若店家允許,僅管用墨去試,一試便知。

  據碑帖擇紙:

  臨摹碑帖,若要求形似神肖,不僅要注意到筆,紙也是條件之一。擇紙先辨其吸墨性,視真跡的入紙程度而定,入紙多則選用強吸墨紙,反之便選較弱者。若無法窺知入墨實況,如石板所印者,亦可就其風俗辨之,鋒芒顯露,神彩奕奕者,多用牋紙類;溫潤含蓄,風華內斂者,則可選用宣紙類。

  依個性擇紙:

  當然,個人的喜好也是該考慮的,否則若買回不愛用的紙,只怕用都不想用了。另運筆急者,宜選強吸墨紙,其墨方能入紙,行筆遲緩者,則可選弱吸墨紙,不然墨團躍然紙上,可不大妙啊。

紙的使用方法

  宜平:

  書寫時必需平放,才易於書寫;若紙皺,便不易書寫了。惟有人寫古篆隸時,故意將紙揉皺,以求斑駁之致與古意。

  潔淨:

  紙上汙穢,會影響觀瞻運筆與墨色,灰塵也會影響運筆,若與墨汁相雜,墨既不堅,亦乏光彩。這雖然只是小事,但也是很重要的哦!

  分格:

  書法書法,寫字最重法度,故「書」、「法」並稱,尤重間架與章法,佈置章法有縱行橫列之分,立定間架則有九宮、田字、米字諸式。線條亦有明暗之別,凡篆隸行草楷諸體都是如此,尤其是楷書更是重要;據說唐人重「法」,絲毫不苟,看留下來的名家諸法,其法度之謹嚴,空前絕後,故有九宮創於唐人之說。

  分格也需隨書體而定,法度最嚴的楷書和篆隸,縱橫需整齊,行列皆可畫分,而行草惟有直行,不宜加橫列,以免縛手縛腳,不得縱放。明線宜細,以免妨害觀膽,暗線用書宜輕,不必塗抹,以免損毀紙張。若摺紙易起皺摺,妨礙運筆,亦須避免。

  固定:

  書寫時紙需固定,若紙隨筆動,字便不能隨心應手。方法除了以左手按紙,也可以用鎮尺壓在適當位置,使紙固定。

  墊吸水布:

  以筆飽蘸濃墨寫字時於頓挫重按處,力透紙背,墨滲紙外,不但會沾汙桌面,且筆畫染開,也會破壞畫面。所以需要以吸水紙或布墊在紙下,可以將滲出的墨吸乾淨,保持畫面整齊。

  待乾收紙:

  墨汁未乾時收紙的下場大家都很明白吧!好好的一個字平白多了個「鏡像」,有時實在令人哭笑不得。還有,不要自作聰明的將作品「盼乾」,或是想用衛生紙吸乾,這樣不但會使墨易脫落,且會使墨色受損。收拾時,不要任意摺疊,以免損紙,有礙觀膽。

中國文化常識5——紙


  藏諸乾涼處:

  紙受潮易腐朽,過度乾燥又會破裂,因此若想使貴大作能長長久久,就保存在乾燥陰涼的地方。其他如蟲蛀也需注意。

我們常說“紙壽千年”,只因為它的老化過程慢,搞折皺能力強,但是根據紙的不同品種和性質也要進行科學保護,才能延長紙的壽命;有的紙經過幾十年,幾百年的自然氧化,紙表皮上的石灰質逐步地脫落,紙的質地和使用價值還會變得更好。

那麼我們怎樣來保護紙呢?

1,防潮,防黴。我們知道中國書畫紙的吸水性強,水墨韻味好,但一旦受潮,就會出現水漬和黴點,尤其是黴點經過洗裱都不能去其痕跡,直接影響書畫的質量,同時受潮後的紙還會發生粘連,幾張紙粘疊在一起,揭不下來。防止愛潮黴變的方法是將紙疊好,外面用一包皮紙包裹妥貼,放在乾燥,涼爽,透氣的地方即可。

2,防摺。熟紙和粉箋,蠟箋一類,因經過了加工,性質起了變化,脆而易斷裂,尤其是粉箋,蠟箋,一經皺摺,便產生一條白色的裂痕,無法彌補。所以對於這些紙的保存和攜帶,只能圈卷或平置,千萬不可摺皺。

3,防曬。太陽光中有紫外線,紅外線,長期照射在紙上,紙就發脆,變黃,質量和壽命都會發生變化。所以紙的防曬與防潮,防黴一樣重要。

4,防蠹。有一種昆蟲,名叫蠹,又叫蠹魚,喜歡齧食紙張中的漿糊或膠質物,時間長了,書籍就會被蛀空。對付蠹魚,其辦法之一是用黃檗溶液染紙。黃檗是具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性能的中藥,還具有殺蟲的作用。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等著名書法家常以黃紙寫字,敦煌石室保存的歷時一千多年的經卷紙久 不壞,不被蟲蛀,都是經過黃檗溶液染過的黃紙。其二是用椒水浸泡,曬乾後再用。椒水可以殺蟲,使紙不被蠹蟲蛀蝕。椒就是花椒(蜀椒),具有性熱味辛的特點,可供藥用,有止痛,殺蟲之效。其三是放置具有強烈氣味的物質來驅趕蠹蟲,如放些麝香,木瓜和芸草包裹。這種“萬年紅”紙就是橘紅紙,紙上的橘紅色塗料含有鉛的氧化物,它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鉛,有毒,微量就能使蠹魚中毒致死。所以將橘紅色塗料刷在紙上,陰乾後就成為防蠹紙。另外,從一般的意義上講,用報紙包裹的紙和書籍也可防蛀,因油墨也有一定的防蛀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