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學者:新冠疫情2024年仍可能復發,保持社交距離可能變常態

即使今年夏季有所減少,也不能得出新冠疫情已控制住的結論。這種下降可能是暫時的,不過,可看作是開發疫苗、抗病毒藥物,以及醫療體系備戰的一個機會

哈佛學者:新冠疫情2024年仍可能復發,保持社交距離可能變常態

文 |《財經》記者 趙天宇

編輯 | 王小



重創全球的新冠病毒什麼時候才能停止傳播?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它將隨著季節變化捲土重來。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學者以數學模型模擬新冠病毒的傳播,結果顯示,在最初最嚴重的大流行之後,新冠疫情可能會反覆出現冬季的暴發。這一研究已於2020年4月14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


該研究還指出,為了避免新冠肺炎重症護理資源的過載,直到2022年,都有必要長期或間歇性的保持社交安全距離。


哈佛學者提醒,即使在疫情明顯消除的情況下,也應保持對新冠病毒的監測,因為病毒傳染、疫情復發到2024年都有可能再度發生。


此外,按照模型的預測,新冠疫情的冬季高峰可能與流感高峰同時發生,給醫療保健系統帶來更多壓力。


不過,中國疾控中心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醫師徐小元告訴《財經》記者,這些模型作為預測來說有可取之處,同時缺點就是外界的干預是無法預測出來的,比如不知道各國的具體干預措施,就會使預測出現誤差。


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學者Marc Lipsitch、免疫與傳染病學學者Yonatan H. Grad等5位作者也在上述論文中指出,使用的預測模型需要根據當地情況進行調整,並在能獲得更準確數據的時候進行更新。


社交距離,是遏制疫情的唯一立即可行的手段


哈佛研究人員的模擬場景顯示,一年中任何時候,新冠病毒都可以引發疫情暴發。到2025年,新冠肺炎總髮病率將主要取決於免疫時間的長短。


按照建模估算的結果,如果人類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不是永久性的,新冠疫情很可能會進入常規的循環。像大流行性流感一樣,許多情況將導致新冠病毒與其他同類的β-冠狀病毒一起進入長期循環,可能在接下來的五年中,以每年、每兩年或零星的方式出現。


如果人類形成短期免疫力,即約40周,新冠疫情可能每年暴發;若人類形成長期免疫力,即兩年,則新冠疫情可能每兩年暴發一次。


目前,與新冠病毒同屬於β冠狀病毒家族的成員,如HCoV-OC43、HCoV-HKU1、HCoV-229E病毒,對人類威脅較少,帶來的僅僅是感冒困擾。曾有志願者鼻內接種過HCoV-229E,一年後受到同源病毒的攻擊時,並不總是能夠防止再次感染。


如果人類形成了對新冠病毒的永久免疫力,新冠病毒可能在疫情大暴發後消失五年或更長時間。


當然,如果能及時研發出有效可靠的疫苗,將加速人群中免疫力的積累,降低疫情總體流行時間,減少進入重症監護室的病人。


至於遏制新冠病毒傳播的策略,上述哈佛大學研究指出,藥物治療和疫苗可能需要數月到數年的時間進行開發和測試;非藥物干預,也就是隔離和保持社交距離,則是遏制新冠病毒傳播的唯一立即可行的手段。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中,全球許多國家採取了隔離或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如在歐洲,緊跟意大利封城之後,法、德等國都相繼實施嚴格的防疫措施。從3月14日晚12點起,法國關閉所有“非必需”的商業場所,包括餐廳、酒吧、咖啡廳和電影院。


德國內政部長澤霍費爾於3 月 17 日決定對非申根國家公民前往包括德國在內的所有申根國家實行入境限制令。此規定初步期限為 30 天, 4月15日在此基礎上德國政府又繼續延長30天。期間,德國使館暫不受理商務、旅遊或探親的出行申請,以及以定居為目的的移民申請。


在亞洲,不但日、韓等最早受疫情波及的國家,如印度也以21天封鎖措施來對抗疫情蔓延,部分地方政府近期宣佈延長本邦封鎖期至4月30日。


4月1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提到,從全球看,原來疫情的“震中”在歐洲,特別是西班牙和意大利,現在還包括德國、法國、英國、美國。所以,現在看拐點還早。到不到拐點,要看政府能不能出手進行強力的干預。


為減輕疫情復發的可能性,可能仍需要長期或間歇性的保持社交安全距離。這些策略的目標是讓流行病的峰值曲線儘可能平緩,降低衛生系統不堪重負的風險,為疫苗和療法爭取時間。


上述哈佛大學研究認為,隔離措施可能需要持續數月,才能有效控制疫情傳播,減輕死灰復燃的可能性。


中國部分人群的隔離措施仍在持續,比如無症狀感染者。截至4月14日,中國累計報告無症狀感染者6764例,為了降低傳播風險,無症狀感染者在14天隔離期滿以後,要經過2次核酸檢測,陰性的才能解除隔離,解除後還要求繼續進行14天的醫學觀察,進行隨訪。徐小元說,這把現階段認為傳染性較小的路也堵住,隔離措施相對精準,受影響的人群更小。


新冠疫情何時結束,何時再來?


中外醫學專家和傳染病學者,仍在密切關注著新冠疫情的全球波動。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在4月11日,“新冠肺炎抗疫最前沿”線上會議中,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認為,下一波的疫情可能會在11月左右到來。印度尼西亞、印度、孟加拉等國家,以及南美洲一些國家,疫情超過醫療承載能力,“怕的就是醫療資源不足的國家出現疫情大暴發,到最後很難預計什麼時候可以真正控制住疫情”。


張文宏說,飽和式的篩查、隔離、住院,是第一次應對新冠肺炎得出的經驗,疫情並沒有結束,輸入性疫情的風險仍然存在,希望大家能夠繼續保持好的生活習慣,把疫情徹底控制住。


鍾南山4月12日也提到,其他國家有很多不可測的因素,所以現在預測全球拐點,就比預測中國的難得多。照目前這個形勢發展下去,恐怕還需要兩週。


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的傳染病控制教授Jan Albert和瑞士巴塞爾大學(University of Basel)的研究人員也建立了數學模型,認為新冠病毒的傳播在春季和夏季可能下降,給人以病毒被成功遏制的印象,但到2020年底、2021年初的冬季感染者可能再次增長。該研究已發表在科學期刊《瑞士醫學週刊》(Swiss Medical Weekly),出版於3月16日。


對於新冠疫情在冬季可能再次出現的預測,徐小元分析,呼吸道傳染病一般規律就是具有季節性特徵,在冬季容易傳播,這既有外界環境的因素,同時人類在冬季的呼吸道屏障保護相對差,容易引起呼吸道損傷。


目前已知的數據顯示,新冠肺炎病例死亡率估計在0.6%—3.5%之間,嚴重程度低於SARS和MERS(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但高於HCoV-OC43和HCoV-HKU1病毒,因而,醫學界和流行病學專家都強調,對新冠病毒不能掉以輕心。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實時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4月17日23時 30分,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超218萬,累計死亡病例逾14萬。


“即使新冠病毒傳播在夏季有所減少,我們也不能得出結論認為大流行已經得到控制,因為這種下降可能是暫時的,而且是由於感染控制工作和病毒傳播方式的季節性變化共同造成的。”Jan Albert說,這可以看作是開發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一個機會,同時醫療保健系統也可藉此機會做好準備。


本文為《財經》雜誌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如需轉載,請在文末留言申請並獲取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