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在没有网络电视的年代,我们很快乐!(上)

故事:在没有网络电视的年代,我们很快乐!(上)

  如今的青少年享受着文明时代的网络和电视,但没有上世纪60、70年代同龄人的快乐和开心,那个年代除了没有繁重的学习压力外,一切一切玩耍的形式和内容,全靠自己去想象、去设计、去制造,享受着无拘无束玩耍的刺激与欢乐,这是当代的同龄人无法体会的滋味与乐趣。难怪现在有不少年轻人感叹道:你们那个年代的人,怎么人人动手能力都这么强?!

  女孩子喜欢玩什么,我不知道,只是知道她们喜欢跳橡皮筋、踢毽子、单双绳、九宫格什么的,活蹦乱跳、欢乐无比,跳到直至大人们高呼小名回家吃饭为止。

故事:在没有网络电视的年代,我们很快乐!(上)

男孩子们的玩耍方式就多得很,文雅一点的就打珠子、打纸叠方块、抓杏仁核、拍糖纸(包裹糖果的商标)、交流邮票、拍烟盒(后成为十大收藏之一的“烟标”)、火柴盒标(后成为十大收藏之一的“火花”)。玩烟盒是男孩最喜欢的,谁拿出的烟盒“大”,谁就收缴对方的烟盒,码成一叠后再往墙上一撞,烟盒撒落一地,根据正反面,再用手掌往地上用力一拍,扇翻了面的就归自己;就着对方又来,直至地上的烟盒全部拍完为止。烟盒的大小按其售价而,最大是“中华”、“熊猫”、“凤凰”等,如果是带过滤嘴的长烟盒就更大一级,在那个年代这些都是极品中的极品。最小的是香烟盒就是“朝阳门”、“三门峡”、“飞马”、“春耕”、“经济”等,只有被大的烟盒“欺负”。

故事:在没有网络电视的年代,我们很快乐!(上)

  高雅一点就是想尽办法让大人买一本精彩好看的小人书(连环画),自己看完后,就去找认识和不认识的小朋友交换看,对方乐意,自己也高兴,毕竟一本小人书换了十几本、或者几十本来看,是一件十分划得来的文化大餐。记得70年代,我在亲戚家淘得一本连环画,外表破旧不堪,内容残缺不全,书名可能是《宇宙飞行》,讲述是前苏联发射登月火箭的故事与月球探险的科幻,其内容莫说小孩,就对大人们来说都是天方夜谭。后来,因为该小人书在同学之间交换频繁,被老师们缴了还、还了又缴、缴了又还……后来,这本科幻小人书再也没有听到音讯,我也失去了这一“宝贝”。可能今天的人们会问,上一趟图书馆不就什么都解决了吗?那个年代基本没有图书馆,即使有极个别的大型厂矿企业有图书馆也不会有小人书、更不会让青少年进去阅读。

  以上这些都是“文耍”,而“武耍”是男孩的专利,更刺激更快乐。滚铁环、抽陀螺、放风筝、开滑儿车、打水枪、炸锡炮、做木枪、放鞭炮……什么好玩、好耍、刺激,就玩什么。而这一切玩耍的东西全靠自己动手制作。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下河钓鱼捉虾、打鸟捕蝉等等。

故事:在没有网络电视的年代,我们很快乐!(上)

  铁环是当然自己做,先到车间或工地寻找废弃的、长短合适的细钢筋或粗铁丝,然后自己用铁锤一点一点敲打成一个圆环、一把控制铁环用的勾子。如果没有技术和眼力,你就别想敲打出一个接近正圆的铁环。最后的封口焊接,只有嘴巴甜蜜蜜的找工地车间的电焊工叔叔孃孃们帮忙点焊一下,才能最终完成铁环制作。

  滚铁环可以说是男孩们的最爱,也是不知疲惫的玩,各种起步的方式、各种花样的滚法都玩得如痴如醉、娴熟自如。平路可滚铁环,上坡上梯坎、下坡下梯坎,如平地般行走自如。

故事:在没有网络电视的年代,我们很快乐!(上)

  而木工类的玩具,如陀螺、木枪等就容易制作多了,找来一根圆木,用菜刀一点一点砍成锥度形状,要想陀螺旋转速度快而平稳,锥度、同心度必须达到最佳,但没有一个男孩知道这些。只有不停的做,不停玩耍体会其中奥妙。如是做木枪就简单多了,根据木料的形状和尺寸,可制作成驳壳手枪、五四式手枪、长枪、卡宾枪等。要是能找到别人用剩的油漆刷上木枪,再用报纸折叠成各式各样的军帽,扮演电影里英雄角色,那更无比的惬意。有了这些长短枪,山上田野、树林草丛里,男孩们渡过了无数个欢快喜悦的日子。但同时,不少男孩也因家里的菜刀多次被砍坏,也遭到大人们不少暴打。

故事:在没有网络电视的年代,我们很快乐!(上)

故事:在没有网络电视的年代,我们很快乐!(上)

  最能体现技术活的要算做风筝和滑儿车。男孩们根本不懂飞行物的平衡平稳、上升动力阻力什么的,只知道怎么做才能让风筝飞得更高更平稳,在同伴的眼里在,你就是“英雄”与“天才”。风筝所用材料极为简单,细竹条、白纸、结实的尼龙线就够了。细竹条要用刀削得越薄越好,按上下、左右平衡均匀分布,绑扎成风筝的骨架。如果骨架做得不好,直接影响放飞效果,风筝就会“打栽栽”或左右摇晃。再用米饭(如有糯米饭更好)把白纸牢牢粘结在细竹条上,保证风筝在上升过程的牢固与升力。有艺术天赋的男孩还会在风筝的白纸上画上各种各样图案,让风筝更加吸引同伴们的眼球。

  要知道风筝怎么才能飞得又高又平稳,请《没有网络电视,但很快乐!》(下)

故事:在没有网络电视的年代,我们很快乐!(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