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虎妥尾行蓬蒿,30年代苏军战略下的苏联装甲兵装备架构

草创时期,一切从仿制起步

说到上世纪30年代末苏联坦克的真实情况,我想很多人都会把场景自动带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或者冷战那会。诚然,那确实是苏联坦克最为辉煌的时候;但是不得不说,30年代末的苏联坦克状况和后面两个年代完全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病虎妥尾行蓬蒿,30年代苏军战略下的苏联装甲兵装备架构

至于说网络上对诺门坎战役中苏军坦克部队表现的否定态度就更加靠不住。要是那些人知道当时苏军坦克部队的真实情况就不会那么说了。因为尽管苏联花费整个30年代的时间建立起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坦克部队。然而,数量的庞大并不意味着战斗力的的强大。实际上,直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坦克部队的状况都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装备精良。

病虎妥尾行蓬蒿,30年代苏军战略下的苏联装甲兵装备架构

1934年5月1日的红场阅兵式,打头的是T-27

坦率的说,苏联的坦克工业开启于1928年。当苏联的第一种坦克MC-1正式投产以后,这意味着苏联正式的拥有了自己的坦克工业。但是毫无疑问,苏联坦克工业真正取得进展还是在进入30年代以后。随着外国样品源源不断的引进和自身技术的提高,1930年到1932年间一批新型的坦克被苏联军事工业部门陆续的制造出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苏军坦克部队也从一个坦克团迅速的扩充到5个团甚至更多的部队。坦克也从最开始混用缴获的英、法战利品发展到只用数以百计自己生产的产品。甚至由于国家的支持,很多西方都没有的坦克也被苏联设计师们变成了现实。可以说,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苏联的坦克工业已经完成了跨越式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水陆/轻型坦克

病虎妥尾行蓬蒿,30年代苏军战略下的苏联装甲兵装备架构

T-37A水陆两栖坦克

毫无疑问,在30年代初水陆两栖坦克和轻型坦克曾经风靡一时。不像今天这两种坦克已经难得一见了。自然,当时苏联的坦克产品序列中也少不了它们的存在。不过作为苏联第一种水陆两栖坦克,T-37及其改进型T-38在战争爆发前的战备情况并不好。例如生产出来的2300辆T-37中,需要修理高达800辆,能够正常使用的只有1500辆,而T-38的情况也相差无几,1130辆T-38当中需要修理的有400辆。至于说T-40,尽管它设计于1939年,但是直到1941年才开始生产,严格的说已经不是30年代而是40年代的的坦克了。当然,换句话说因为生产的晚,所以状态也好,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基本都处在可以正常使用状态。

病虎妥尾行蓬蒿,30年代苏军战略下的苏联装甲兵装备架构

T-26在列宁格勒的阅兵式上

相对于水陆两栖坦克,轻型坦克在苏军中无疑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不过像T-27这种30年代初的产品几年之后在技术上就不值得一提了。尽管苏军在1941年还保有2500辆T-27,但是能够正常使用的只有1100辆;不过这里说的正常使用也不过是能开出去跑两圈,在战斗中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相对来说当时苏联坦克部队的基石是T-26,整个生产周期产量超过12000辆。当然最早的T-26是双炮塔的,和我们大家印象当中的单炮塔T-26形象还是大相径庭。至于说BT系列,到1941年,它们的累计产量已经达到了7500辆,其中4400辆是新式的BT-7。不过它们也存在使用过度的情况,1400辆亟待修理。

难堪重任的中型坦克

病虎妥尾行蓬蒿,30年代苏军战略下的苏联装甲兵装备架构

莫斯科阅兵式上的T-28中型坦克

在整个三十年代,和苏军数目庞大的轻型坦克相比,中型坦克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都显得微不足道。具体的说,当时苏军只装备了T-28这一种中型坦克。不过T-28是一种多炮塔坦克,其25吨多的重量其实在当时来说都可以算是重型坦克了。从1933年到1940年,T-28的总产量接近600辆。遗憾的是T-28在1939年的冬季战争中表现并不好,出现了大量的非战斗损失情况。以至于到了1941年6月初,苏军仅剩下了481辆T-28中型坦克,其中189辆还不能正常使用。至于说开战以后,T-28的表现就更糟了,到莫斯科战役以后就基本不再出现在前线,都改行做了履带式牵引车。

病虎妥尾行蓬蒿,30年代苏军战略下的苏联装甲兵装备架构

T-34是苏联军事工业部门里程碑式的作品

说到苏联的中型坦克,我想大家更愿意谈及的是T-34而不是T-28。因为两者比较起来,T-28知道的人太少啦,而且还很容易和美国那个相同编号的重型坦克混淆。不过遗憾的是,尽管T-34确实是在30年代末期研制的,但是正式投产则要等到1940年。所以除了一些原型车,苏联在30年代并没有过T-34坦克。其实,即便是1940年T-34的产量也并不多,只有115辆。虽然按照苏联军事工业部门的计划,在1941年T-34的产量将会大幅提升,但是苏德战争打断了这一切。根据最近几年俄罗斯方面公布的资料,在1941年上半年,苏联的坦克厂一共生产了大约1100辆T-34坦克。但是其中有多少装备到了作战部队,即便是最乐观的估计也不到1000辆,其余的不是在工厂里就是在仓库里。

独树一帜的重型坦克

病虎妥尾行蓬蒿,30年代苏军战略下的苏联装甲兵装备架构

一辆1939年型T-35行驶在列宁格勒大街上

作为苏联第一种重型坦克,T-35的生产几乎是与T-28同时进行的,并一直持续到1939年。不过和T-28生产了将近600辆不同的是,由于价格昂贵,导致T-35的数量很少,即便是产量最高的1936年也没有超过15辆,至于说总产量更是只有微不足道的59辆,大约是T-28产量的十分之一。生产出来的T-35坦克在几经转手之后,在战争爆发前有55辆分布在作战单位,但是可以使用的只有44辆,其余的都需要修理。和T-28类似的是,T-35在战争中的表现并不好,简直可以说是更糟。打完莫斯科战役之后T-35就从前线部队中消失了,只有少量保存在科研单位的T-35才幸存了下来。

病虎妥尾行蓬蒿,30年代苏军战略下的苏联装甲兵装备架构

参加冬季战争的KV-1属于原型车,和后来的量产型有很大的区别

KV-1是作为取代T-35的候选项目出现的。但是由于它在冬季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使得它战胜了它的竞争对手成为了苏军的新一代重型坦克,并以它为基础衍生出了KV-2。当然,也许会有人说KV-1是在1940年开始生产的,所以它也不算是30年代的坦克。这话没错,但是和T-34情况不同的是,KV-1的原型车在1939年参加了和芬兰的冬季战争。这使得说它是30年代的坦克也勉强说得通。到战争爆发之前,KV坦克的详细产量是KV-1生产了370辆,KV-2生产了134辆。不过和T-34相比,苏军坦克手们明显更喜欢后者。因为KV坦克实在是太不可靠了,除了装甲厚点,没有啥地方比T-34更好。

不是坦克的坦克

病虎妥尾行蓬蒿,30年代苏军战略下的苏联装甲兵装备架构

BA-10装甲汽车及其成员组

在整个30年代,苏军始终难以掩饰对装甲汽车的热爱。这部分是因为源于20年代的战争经验,部分是因为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个人喜好。不过苏德战争爆发以后,很快就证明了制造这些装甲汽车纯属浪费资源。不过在当时,还是很少有人看到这一点。苏联军工部门也不厌其烦的研制了一系列装甲汽车。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BA-10及其衍生型号。它们先后生产了大约3000辆装备苏军。除了BA-10,这一时期苏军使用的还包括BA-3/6/20/27等诸多型号。不过它们之中很多到30年代末就已经很落后了,把它们留在部队纯属是为了纸面上好看,在战斗中没有任何作用。

病虎妥尾行蓬蒿,30年代苏军战略下的苏联装甲兵装备架构

苏军的BT-7和T-26在战前的一次演习中相遇

总的说来,在经过差不多10年的不懈努力之后。到了30年代末,苏军已经拥有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坦克部队。不过遗憾的是,这种大规模扩充带来的只是表面上的强大。就像我们在上边不厌其烦提到的那样,苏军的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不能正常使用的,只是一个纸面上的数字。当然,本文并不是要贬低苏联在30年代建设坦克部队上付出重大努力。实际上,如果不是苏联拥有这些坦克,他们早就被德国人干掉了。这里只是想说,30年代的苏军坦克部队远没有大家看起来那样强大,他们的装备里充斥着大量陈旧和不能正常使用的坦克。而这种坦克在战争中和废铁并没本质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