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走向富强的几次机会

中国近代史是令人悲伤的,苦难贯穿其中。觉得上苍把中国抛弃了。不过,梳理一下,会发现这个时期其实中国是有机会的,而且有多次。只不过不幸的是,中国都失去了这些机会。

1840年被认为是中国近代的开端。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苦难。但西方的到来,给中国的封闭打开一个口子。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西方的到来,有的人沉湎于袅袅的大'烟中,有的人被坚船利炮吓破胆,有的人惊羡西方的科学技术。

可惜,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教训,没有起一点作用。

道光帝没明白,他的儿子咸丰也是蒙昧到死。他们父子依然是天朝上国的思维,不能理解当时的世界。二位皇帝害怕和外国人见面,更不要说让外国在北京开使馆。为不见外国人,咸丰甚至想以放弃关税来交换。幸亏这天才的想法被朝臣阻止。

魏源写的《海国图志》,如石沉大海。虽然里面有一些错误,比如人的眼珠可以作炼银子的原料,但仍然是一部领先时代的大作。

从1840到1860这二十年,就这么浪费了。中国从上到下没有任何进步。第一次鸦片战争,道光蒙昧无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儿子咸丰一样无知。

也许有人不认为1840年是一次机会,只有苦难。这时可以比照一下同时代的日本。当时的日本简直和中国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一样的封闭,实行海禁。除了和荷兰人保持有限的贸易往来,不和任何外国交往。西方国家多次试探都被拒绝,甚至以送回被海风吹到他国的日本人的名义都不行。幕府以《无二念打拂令》来回应各国。这个名字真是直白传神。

鸦片战争给中国一个教训,作为邻国,日本也看到了。中国,吃了一堑,却未长一智。但对日本却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魏源的书在中国没人看,日本人则是如获至宝。

在吃了英荷等国不大不小的几次亏之后,日本人见到了佩里的黑船。美国之于日本,既是克星,又是救世主。中国的鸦片战争殷鉴不远,日本人选择了开放。

对西方到来的不同反应,造成中日两国不同的发展结果。不同的结果,又造成了两国不同的认知。1840到1860,中国没有发展,所以中国对西方,记住的只有痛苦和仇恨。日本在黑船事件之后,脱胎换骨。日本把佩里当作救世主。就像百年后的麦克阿瑟。

  • 二十年的机会失去了。日本却打通了二脉。此消彼长,国力对比就此开始变化。

不过,还有机会,洋务运动。太平天国之后到甲午这段时间国家相对太平。曾李左张薪尽火传,筚路蓝缕颇有成果。可惜,当李鸿章说出‘中体西用’时,就输了。相对的,日本的福泽谕吉提出的是‘脱亚入欧’。当开明官员们在给慈禧解释火车时,明治在劝国民穿西服。当日本

青年热切渴望去西方学习时,中国的富贵人家仍然认为科举才是正途。把孩子送去美国留学是穷人没有办法才不得已为之。

‘’中体西用‘’等于是只学皮毛,不得要领。一个人如果只锻炼身体,不学习知识,练的再好,也只有一个健壮的文盲。李鸿章的成果就是那支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

不幸的是,这次碰到了明治维新后国力膨胀的日本。金玉其外的北洋舰队败了,不出李中堂所料。洋务运动的这次机会失去了。

但是,还有机会,戊戌变法。这真是被日本打痛了,难得的最高统治者和士大夫主动进行的改革。可惜,这次变法所遇非人。光绪缺乏政治天赋,甚至是政治常识。康梁只不过是夸夸其谈的没有政治经验的书生。

在这几位看来,变法只需写好诏书颁下去就会实现。谁反对变法,一纸诏书革职即可。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政治大跃进是要吃亏的。这还能接受,错了可以改。要命的是,康梁错误的认为慈禧是变法的最大障碍。变法弄成了政变,谋划‘围园杀后’。结果失败,政变不成,连带变法成果尽毁。

当时的慈禧已是老年,光绪才三十不到,夺权完全是没有必要。不触动她的地位,慈禧恐怕也不愿操心变法。就算慈禧阻碍变法,忍忍也就过去,青年还怕熬不过老人?

这次机会又失去了。

下一次机会出现在1901。刚刚经历了庚子之变,慈禧痛下决心,决定实行新政。也就是清末新政。这是决心很大的一次改革。先是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政。作为学生的五大臣,学的很认真,作为老师的列强政要,解答的很专业,热心。回国后提交了详细的考察报告。而不是如有人宣传的那样,只是样子文章。朝廷最终选择了德日作为模板。因为这两国皇帝的权力相当大。德皇和天皇都是直接领导军队。德国的帝国议会权力非常小,最大的权力就是否决预算。

模式定下来之后,制定路线图‘九年预备立宪’。这个九年为人诟病最多,被认为是清廷没有诚意,故意拖延。压力之下,又改成五年。其实,无论五年,九年,如果真能实行,根本不算长。这时候国人又犯了急躁冒进的毛病。革命党人更是不相信清廷,坚决认为满清就是中国最大的障碍,必除之而后快。加快了革命的步伐。

另一方面,袁世凯在天津首先试行自治,取得成功。接着各省跟进,纷纷成立咨议局。立宪有了很大进展。遗憾的是,慈禧在她最不该死的时候,死了。光绪在她之前一天死了。死因可疑。然后,慈禧又做了一件事,让三岁的小孩继承帝位。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张之洞已感到局势危急,可执政的摄政王不以为然。

当革命党频频起义,立宪派要求早日立宪的形势下,摄政王不能审时度势,立即实行立宪。组成皇族内阁结果大失民心。

拖延症的结果就是武昌城的一声枪响。

不过不用灰心,辛亥后迎来了最大的一次机会。这时,南北议和,清廷退位。几乎是一次和平革命。大家各得其所,皇室也没有被粗暴对待。这个时候真是人人充满了希望。世事如棋局局新。无论是革命党人还是立宪派都希望新局面下施展自己的抱负。袁世凯和孙中山为国是进行过长谈。

但是,好景不长。民初的中国政治家希望建立美国式体制,缺没有华盛顿等人的政治素养和品德。孙虽然如约卸任临时总统,但那是在汪精卫等党人苦劝,以及各省压力之下的结果。接着孙给袁挖了一个大坑,将总统制改成内阁制。因人设法,闻所未闻。临时参议院居然通过,更是匪夷所思。美国的宪法经过各州代表历经数月协商才制定,又经各州投票表决才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快速的被制定,又轻易的被改动,而且是根本性的政体问题。孙自己当总统,是总统制,轮到别人,成了内阁制。怎么也无法让人信服。

国会的设置也存在问题。本应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结果却是国会一家独大。国会整天扯皮争斗,政府一事无成。无论财政紧张于否,国会都利用自己的管钱的权力先发自己的工资。

虽然不合理,毕竟宪政框架还在,可以改。

议员们在屋里吵架,吵的再凶,也强过士兵们在战场上厮杀。

第二个遗憾出现,宋教仁被刺。这是一桩悬案,至今没有答案。现在掌握话语权的一方说是袁世凯指使,不能令人信服。

第三个遗憾,二次革命。议会体制不用,司法渠道不用,偏用下下策,战争。团结一致一去不复返。

第四个遗憾,袁称帝。护国军一起,全国再无宁日。等袁一死,军阀彻底放飞自我,谁也不服谁。

这个国家走向富强的最大的一次机会就此失去。

再往后也有两次机会。一次是1922年的法统重光。孙中山同北洋决裂后在部分南下民初议员支持下在广州作了非常大总统,不承认北洋政府,因为它破坏了民国约法。孙还以此名义发起护法战争。结果这一年民初国会议员天津复会,恢复约法。孙北伐的理由不复存在。接着北洋总统徐世昌辞职,黎元洪复职,接着提名唐绍仪为总理。忽然之间,时光倒流,一切又回到了民国初年的充满希望的议会政治时代。

可是,孙不顾众人苦劝,拒绝辞职。因为他他当年自己说的,等约法重光,北人辞职,他就辞职。现在突然实现,却不履约,人心大失。结果陈炯明拥护约法,把孙撵到永丰舰上,孙陈就此决裂。

北洋这边也是好景不长。好不容易才有的大好局面最终毁于直系内的派别之争。文官政府终不是武人的对手。

最后的机会是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成功,东北易帜。大家坐下来谈。开编遣会议。结果,革命同志照样谈崩。照样为地盘和利益而战。而且打的更狠。北洋时点到为止,这时直接你死我活。所以这次机会没有悬念的失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