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仅存千年古银杏二株、香花桥和三步两爿桥。

三步两爿桥|遗址仅存千年古银杏二株、香花桥和三步两爿桥。

修缮后的三步两爿桥(资料图片)

1

在南湖区凤桥镇梅花洲的千年古刹石佛寺旁,有座奇特的“三步两爿桥”。桥名听来似乎就有点“奇特”,何谓“三步两爿桥”?

原来,三步两爿桥是建造在两条河道交叉处的两座石拱桥,呈直角相连,两桥相距只有三步路,犹如一座连体的“姐妹桥”。因从第一座桥下来只走三步就上第二座桥,故名“三步两爿桥”。
梅花洲正在开发旅游,一条水泥路直通河畔。站在岸边眺望,两爿桥桥身藤葛绿萝遍布,垂绿遮容,浑然一体,桥型别致,幽静离俗,桥后是重建的气势宏伟的石佛寺,悠远诱人的梅花洲,仿佛进入了禅门境地。笔者有意从桥上走了一遍,果然只用了三步就从第一座桥上了第二座桥。

两桥均为单孔半圆形石拱桥,南北方向的一座名为聚秀桥,东西方向的一座名为常丰桥,成直角相交连成一体。桥长分别为十三点二米和十四点六米,净跨径分别为五点八米和五点三五米,桥顶宽分别为二点二米和二点五米,全桥用花岗岩条石砌成。

拱券采用联锁分节并列砌筑,拱肩处设有横系石一对,拱券上方镶嵌桥额,分别镌有“聚秀”和“常丰”二字。桥面两侧设长条石护栏,有望柱八根和十二根,并置有抱鼓石。桥顶为方形平台,正中雕刻“轮回”图案,桥两端用两块条石并列铺成的石阶上下,分别为十一级和九级,石阶凿成斜纹有利防滑。

三步两爿桥|遗址仅存千年古银杏二株、香花桥和三步两爿桥。

桥两侧拱券旁设有对联石,联石顶置遮雨石,联石上镌有阳文楷书楹联。

聚秀桥东、西侧联:

锁梅花洲之去脉;镇禅仗沙之分堤。
波影射双龙井眼;河源通一鉴山泉。

常丰桥北侧对联石上无楹联,只有南侧一联:

乘驷漫夸题柱客;成梁为助济川功。

桥联中“梅花洲”、“一鉴泉”均为石佛寺景观,从联语内容可见当时地方文风之盛。据传,历代多有文人雅士到寺庙游历或隐居,留下了许多诗文佳作。清初著名文人朱彝尊在《鸳鸯湖棹歌》中赋诗云:

伍胥山头花满林,石佛寺下水深深,
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

岳飞后裔明代嘉兴知府岳元声有《石佛寺》诗曰:

持钵传灯青竹仗,汲水煮茗孤桐琴。
卧闻灵籁不知处,石佛楼头著布衾。

纵观全桥,桥梁的桥栏、桥面等虽经局部修缮,但仍显古朴风貌,是千年风雨沧桑历史的见证。站在千年古银杏树下,倾听风中树叶的摩挲细语述说着三步两爿桥的故事,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荡漾。

三步两爿桥|遗址仅存千年古银杏二株、香花桥和三步两爿桥。

2

据历代嘉兴府志记载,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在此地掘得石佛四尊,遂建造寺院供奉,取名为石佛院。

宋代赐名保圣院,明洪武时始称石佛寺。因石佛寺地貌形似一朵五瓣梅花,四周皆河,曲折盘错,所以,也称梅花洲。相传,寺院竣工后,香客从四面八方赶来“拜佛”,但没想到寺前的两条河阻挡了香客的路,由此寺内僧人又化缘在两河交叉处建造了直角相连的两爿桥,从此香火旺盛。

因梅花洲曲水迂回,又香客众多,便形成了石桥众多且集中的特色,历代以来共建有十二座石桥,随着寺院屡历兴废变化,大多已废毁无存。

石佛寺是江南名刹,历代屡遭灾难,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已荡然无存,遗址仅存千年古银杏二株、香花桥和三步两爿桥。

三步两爿桥|遗址仅存千年古银杏二株、香花桥和三步两爿桥。

三步两爿桥建于何时?地方志不见记载。据传,明朝有位商人在附近开了个当铺,生意十分红火,于是想做些积德行善之事,便出资建造了这两座石拱桥,并以自己的一双儿女的名字命名,一座名常丰桥,一座名聚秀桥。

从石佛寺的历史和此传说来看,再从拱券的砌筑方法和桥体上设有对联石的结构特征考虑,笔者分析,三步两爿桥可能始建于唐代,明代年间重建,此后有过一些修缮,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三步两爿桥利用河流的地形特点建造,两座桥的桥基和桥体为连体建筑,两桥之间只有三步的距离,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国内罕见,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江南水乡桥梁建筑的高超水平。

国内尚有少量的双桥,如江苏周庄双桥、浙江乌镇双桥等,但两桥相距都有一二十米,且是单独的两座桥,而三步两爿桥可能是国内独一无二的“连体式”双桥,堪称古石拱桥中的稀有珍品。


--END

文/吴齐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