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防疫疾病的?春秋时期就有了卫生保健之法

面对疫病的肆虐,人们从开始时的束手无策,到慢慢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汲取经验,推广一些有效的预防疫病的习惯和方法,再到政府采取相应对策、医家总结防疫良方等有效措施逐步出现,中国人民抵抗疫病的措施一步步的走向科学化。但是只有各种措施的提出,而没有人进行有效的执行,疫病是不会主动远离的。而且防疫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仅靠某些个人的力量仅能在极小的范围内控制疫病。只有依靠政府的正确引导、社会意识的普遍重视和民众的积极配合,才有利于控制疫病的流行。

古人是如何防疫疾病的?春秋时期就有了卫生保健之法

相较于社会和政府措施对于疫病流行环境的控制,古代医家们常采取一些卫生保健与医疗干预措施,这类措施更倾向于针对个体提出预防性建议,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主要包括指导易感人群中的个体如何防护疫病,以及面对特定疾病时对人体采取的免疫性措施。

易感人群的防护措施

疫病得以传播所必须的三个要素为;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所以在疫病流行时,除了对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进行治理,还应注重对易感人群的保护。

与普通人相比,有两类人群更易感染疫病,他们分别为体质虚弱、抵抗力较差的人,如婴幼儿和老人,以及密切接触患疫者的人群。

古人是如何防疫疾病的?春秋时期就有了卫生保健之法

针对抵抗力较差的人群,中国古代常采取的方法多为加强日常生活中的保健,如食疗养生、气功养生等。《山海经》有"其中多箴鱼,食之无疫疾"的说法,说明古人早已发现饮食与抵御疫病之间的关系。王孟英指出以饮食维护健康具有"处处皆有,人人可服,物异功优,久任无弊"的优势,这也许就是食疗方法延续千百年而不息的原因。运动一直来也被认为是增强身体素质的良方,如华佗所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穀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气功作为承载我国古代文化的一项运动,流传至今。这些活动方式不仅有助于调节情绪,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人群的身体素质。但在疫灾严重时,仅靠保健很难使人们逃离疫病的侵扰。此时,医家们通过刻苦钻研从中医药宝库中发掘出的良方会带來更强劲有效的效果。如《素问》载:"小金乃……服十粒,无疫干也";"正气散","常服理气宽中,辟除磕疫";还有《圣济总录》中所载的多首能够"辟痘疫令不相传染"等诸多方剂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于疫病的抵抗力。

古人是如何防疫疾病的?春秋时期就有了卫生保健之法

虽然如此,那些经常需要与患疫者密切接触的人群仍然很危险,为了保护这类人群的安全,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化近视此病者,不宜饥饿,虚者需服补药,宜佩安息香及麝香,则虫鬼不敢侵也"。总而言之,易感人群需注意保持自身的抵抗能力(即古人所说的"正气")。并在需要时采取一定的手段提高抗病能力,使疾病(即"邪气")难以入侵,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效果。

针对特定疾病的防疫措施

历史上,有很多疫病流传范围极广、致死率也极高。面对这类疾病,传统的防疫措施效果甚微,人们常显得手足无措。为能够及时挽救人民的性命,-些专门针对各种疾病的特异性措施出现了,令这些可怕的疫病受到控制,甚至为其被永远的消灭做出非凡的贡献。

早在春秋时期,《左传》中便记录了狂犬带来的危害,虽不能证明此时狂犬病已开始流行,但已证明当时的人们认识到了狂犬给人类带来了危害。并且这种行为也对减少狂犬病的发生提供了帮助。直至东晋的葛洪证明了狂犬病的流行。并且他指出"乃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这种防治的方法虽然并不能证实其确切疗效,但却是一种专口针对狂犬病而提出的,具有免疫学思想萌芽的先进方法。虽然技术不一定可靠,但是思想可取。

古人是如何防疫疾病的?春秋时期就有了卫生保健之法

数千年以来,天花到处肆虐逞凶,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和不幸,中国人也深受其害。唐宋来,中国的天花发病人数逐渐增多,15世紀之后,由于交通的便利,人员來往更加频繁,天花开始在中国广泛流行。因此,关于天花的记载,史书上也就逐渐多了起來。

唐代王煮在《外台秘要》中记载:天行发"斑疮",须叟遍身,皆戴白浆。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他的医书《伤寒直格》中曾经这样写道;"

小儿疹㢄未出,误以热药发汗,致使阳热转甚,则重密出不快,多至黑陷而死"

虽然,中国历代的各类著述中,在记录天花这种疾病时,所用的名称不尽相同,但从书中所描述的症状来看,确属天花无疑。

既然,古代的许多医家,都对天花有过渉及。那么,在中国,谁是最早记录天花疫情的人呢?在晋代医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一书中,人们发现有这样的文字:"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者,疮癫紫黑,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医学界普遍认为:葛洪对天花疾病症状和治疗药方的记述,迄今为止,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

古人是如何防疫疾病的?春秋时期就有了卫生保健之法

那么,天花是哪一年,又是通过什么渠道传入中国的呢?根据葛洪《时后救卒方》中记载,天花是"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乎为虏疮"。有人推测,当时,有一支敌军入侵南阳,守城的士兵奋勇抗击,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终于把敌军击退,并抓获了大批俘虏。可是没多久,俘虏中的一种疾病就开始流行开来,这就是天花。

天花作为一种痘疫,严重摧残着人类的生命。巨大恐惧感,激发了古人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于是,中国的痘神就应运而生。根据《三教九流搜神大全》记载,中国的痘神姓张名健,是唐代武则天时代的一位官员。

面对天花的无情侵袭,中国的有识之士并没有把防治天花的梦想,完全寄托在痘神身上,古代的医学家为征服天花,进行着各式各样的努力和探索。于是,在毒攻毒"理念指导下,一种大胆而有效的人㢄接种术,开始出现在古老中国的大地上。

古人是如何防疫疾病的?春秋时期就有了卫生保健之法

那么,古人接种大豆的方法有哪几种呢?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痘衣法",这种方法是把得天花的人的内衣,给被接种者穿上,目的是使被接种者感染而得一次天花,这是最原始的方法;

二是"痘浆法",运种方法是采集天花患者身上脓疮的浆,用棉花沾上一点,然后塞进被接种者的鼻孔;

三是"旱苗法",旱苗法就是把天花患者脱落的痘痂,研磨成粉末,再用银制作的细管子吹入被接种者的鼻孔;

此外,还有和"旱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水苗法"。

人痘接种,实际上是采用人工的方法,使被接种者感染一次天花。

但是,这种早期的种痘术,所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发出的天花的痂,人们把它叫做:"时苗"。由于疫苗的毒性很大,在当时,即便是最著名的医师,在接种时,也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

古人是如何防疫疾病的?春秋时期就有了卫生保健之法

当中国古代医师们发现由于时苗毒性太大,而造成被接种者死亡之后,他们总结出了两条经验:一是不能用自然之痘作为种苗,也就是不能用时苗接种。二是以使用痘痂为主。以往用㢄浆接种的方法被逐渐淘汰。、

同时,古人还总结出,人痘接种必须要用"种苗",而种苗还要经过"养苗"、"选炼",使之成为"熟苗"以后才能使用。

人采取的这种通过连续接种,和选炼减低痘苗毒性的方法,是合乎现代科学原理的。

采用这种改进了的种苗,预防天花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清代郑望颐在《种痘方》中指出:过去,医师种痘若是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的成功,人们则称为太平痘。如今,要是为一百个小儿种痘,假设其中损伤四五个,则必然要惩罚种痘的医师"。以上的话反映了当时对种痘的严格要求,也从侧面反映出种痘的成功率较之前高。

古人是如何防疫疾病的?春秋时期就有了卫生保健之法

人痘接种使千千万万的人们,免除了天花的威胁和侵害。思想家伏尔泰对中国的人痘接种术做了非常高的评价:"我听说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它不仅有效地保护了我国人民的健康,而且很快传播到世界各地。

清康熙二十七年,俄国医生来到北京学习种人痘的方法,不久又从俄国传至土耳其,随即传入英国和欧洲各地。18世纪中叶,人㢄接种法已传遍欧亚大陆。人痘接种法的发明,是我国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

1796年英国人琴纳发明了牛痘接种法,1805年传入我国。因为牛痘比人痘更加安全,我国也逐渐用种牛痘代替了种人痘,并改进了种痘技术。

古人是如何防疫疾病的?春秋时期就有了卫生保健之法

种痘技术是对抗疫病的特异性医学技术,其发明具有世界意义,是中国医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总结

以上种种防疫措施的采用,证明了早在中国古代时期,就已存在了现代免疫医学的思想萌芽,并已采取了相应的行动。暂且不论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能够产生这些思想也是得之不易的,并且这些措施还为后期的医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现代医学将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两大类。特异性免疫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某种病原微生物传染,或接触某种抗原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锻炼和改造,针对某种抗原而建立起来的免疫功能,这种免疫具有较强的专一性。特异性免疫又分为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主动免疫,是利用抗原刺激,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方法,而非直接自体外引入抗体。可通过疾病病原体本身或通过免疫接种(使用已杀死或謁化的疫苗或类毒素)产生,几天或几个星期后出现免疫效应,能长久甚至终生保持。这种作用机理与古代的"人痘术"将患痘者的痘浆、痘痂注入人体,使被接种者感染较轻的天花,从而获得抗体的过程十分相似,故可认为"人痘术"是中国最早的主动免疫方法。

古人是如何防疫疾病的?春秋时期就有了卫生保健之法

被动免疫是通过给机体输入由他人或动物产生的免疫效应物质,使机体被动地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力,其特点是效应快,一经输入,立即可获得免疫力,一般用于治疗,或在特殊情况下用于紧急预防,如现代狂犬疫苗的应用。而古代在治疗狂犬病时采取"乃杀所咬犬,取脑敷之"的方法与现代用狂犬疫苗防治人类狂犬病的方法,在原理上是相近的。

相对于特异性免疫方法所具有的针对性与专业性,非特异性的免疫方法更具普遍性,并且易于实施。非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整体对多种抗原物质的生理性排斥反应。是在长期的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的一系列防卫病原体入侵并致病的机能。关于非特异性免疫,古代并无明确定义,也并非只有针对机体自身防疫机能提升的方法,但是从古时人们所采取的防疫措施来看,无论是提倡卫生清洁,还是政府推行的一系列防疫政策,及中医所常用的导引养生等方法,都是以"防卫病原体入侵并致病"为目标的,且都不是针对某一种特定疾病所采取的措施。所以虽然这些方法并不是专业的非特异性免疫方法,但是可以将它们认定为具有非特异性质的防疫措施。

古人是如何防疫疾病的?春秋时期就有了卫生保健之法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为维护古代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在不断的应用与改进过程中,产生了特异性与非特异性防疫思想的萌芽,促进和推动着我国防疫措施向着科学化的方向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