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廉政公署”的尴尬:反腐案5年增十倍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互联网“廉政公署”的尴尬:反腐案5年增十倍

在互联网圈混了十多年,科技君见证了很多企业的起落,更是眼瞅着不少圈内名人的“堕落”。

就在前几天,百度职业道德委员通报了一起员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原百度集团副总裁韦方经公司调查发现涉嫌贪腐犯罪,现已被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正所谓,铁打的百度,“流水”的副总裁。在百度凌厉的反腐手段下,王湛、李明远、曾良、韦方四位副总裁先后因违纪、腐败等问题或被迫离开百度,或被移交司法机关。

其实,互联网圈内的反腐一直以来都是十分犀利。说它“犀利”,是因为各大知名公司都有着类似“廉政公署”的部门。

互联网“廉政公署”的尴尬:反腐案5年增十倍

就说这次的百度道德委员会,曾经有媒体披露,该部门在招聘反舞弊调查经理时,要求法律专业毕业,与侦查/调查相关的工作经验5年以上,具备司法调查工作经验者优先。

而其工作内容包括:接受来自不同途径的举报或报告,采取适宜的调查方案及手段来甄别事实,提取人证物证,并对涉案人员进行质询。依据调查过程中获取的事实,向管理层提供书面的结案报告,向公司职业道德委员会汇报案件情况。

这其实很类似香港廉政公署,在百度内部具有高度独立性,不隶属于任何业务部门,直接向最高层汇报。

纵观百度、腾讯、阿里、京东、美团等公司,每一家内部都有着低调和神秘的组织。他们通常向创始团队汇报,可以调查任何人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同时在“办案”时从不手软

阿里第一任首席风险官邵晓锋曾任杭州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一大队大队长——那些供职公检法部门、拥有多年经侦经验的老刑警们一直备受互联网公司青睐。

为何互联网企业的腐败总是层出不穷,又总被放到聚光灯下?

说到底,不管什么行业,背后的从业者都是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欲望;有欲望的地方,就有贪腐。尤其是是互联网行业的巨头企业,其工作人员和高管掌握着巨大的资源和流量。这背后权利寻租的空间。

互联网“廉政公署”的尴尬:反腐案5年增十倍

科技君平时接触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其中一个是某家电商企业的元老,他给科技君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公司的的一线运营人员,这些人手里权限不小,控制着流量、商户违规权限,对商户而言,可谓是一言断生死。

其实,回头看这些年知名互联网反腐的案例可以看出,大多是公司员工和高管通过手中的审核权力,从供应商、代理商那里“吃回扣、拿返点”,甚至以各种名目索贿。

正所谓,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互联网“廉政公署”的尴尬:反腐案5年增十倍

这几年,被抓的比比皆是。据媒体去年9月发布的《互联网反腐风暴》报告统计,自2015年以来,主动披露或被媒体公开曝光的互联网公司反腐案件高达210余起,共涉及16家互联网公司,包括腾讯、京东、阿里巴巴、百度、美团、小米、字节跳动、滴滴出行、ofo等,累计涉事人员将近500人。

仅2019年前7个月便有8家互联网公司爆出110余起反腐案件,共涉及220余人被开除或移送至公安机关,案件数量和涉事人数均为2015年的11倍以上。

互联网“廉政公署”的尴尬:反腐案5年增十倍

这也从另一方面逼着互联网公司异常高调的反腐。

其实,这并不是企业想自曝家丑,而是希望“杀鸡儆猴”,威慑公司内部还未收手的,想要伸手的部分群体,摆明公司对腐败零容忍的态度。进而在合作伙伴、公众面前树立公司维护公平竞争,坚决反腐败的形象。

不过,财帛动人心。巨大利益背后,永远不缺以身试法的人。

企业发展过程中经营绩效很重要,但是风险控制系统也是同样重要,失去风控系统就会导致我们看到的腐败问题频发对企业造成非常大的侵蚀和伤害。

所以,互联网领域的反腐任重道远。

作 者:爱吃牛肉面

编 辑:一 姝

图 源:网 络

欢迎关注科技十万加,该文还同步百家号、今日头条、搜狐自媒体、微博、大鱼号、企鹅号、网易自媒体等平台上。

【科技十万加原创文章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转载或商务合作请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