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做语文阅读理解题?

向日追月


指导学生做阅读题,需要根据学生年龄、基础、学情......等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而最为常见的教学方式通常有两种:

一、讲解阅读理解习题的两种常见方式

1、按照文章讲解阅读题。

2、按照题型和解题技巧讲解阅读题

前者适合基础较弱、年龄较小的学生。通过逐篇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字词、学会快速掌握文本内容的技巧(这个很重要)文学常识、语文常识,写作技巧、构建简单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表达能力。

后者适合初中、高中学段的学生。使他们在初、高中阶段,能够快速地提升阅读答题能力,以满足应试需要。

二、学生做阅读习题绕不开两个“坎”

无论做哪个级别的阅读理解,都离不开两种基本能力:

1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2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不具备这两种能力的学生,做任何一篇文章的阅读习题,都会出问题。事实上,很多题型都需把握住文章内容和文章主题才能解答出来,比如说:文题作用与含义、人物形象分析、语段作用等等。而且这两种能力,也是每个人学习新知的强大利器。同样是一堂课、同样是一篇论文、同样是一章新知识的学习,为什么有的人花了很长时间学习,却抓不住重点?而有的人去可以快速地理解并抓住重点,甚至其中的一些细节也把握住了?这种差异的产生的原因并非先天智力,而是个体后天的养成的能力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讲解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这两种能力培养训练。

三、阅读两种核心基本能力训练方法

如果,我们有深厚得阅读、学习的体验,那么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一段文字也罢、一篇文章也罢、一门学科也罢,它们的组织和构建,都是围绕着一些核心或特定词语进行表述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核心或特定的词语抓出来才行。那么,具体该怎样做呢?请看下面的语段,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

他手里拿着一把形状奇特的巨大的菜刀,站在老柳树的下面,奋力地挥舞着。连成一片的刀光裹住了他的身体,使他的身体几乎化成一道幻影,在老柳粗壮的树干旁绕来绕去。忽然,一声大喝,刀光不见了,幻影又变成了凝实的躯体。他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用平淡却略显骄傲的语气对早已看得目瞪口呆的学员说道:“这就是刀法——可以真正用来上阵杀敌的刀法!”

从这个语段来看,整个语段的语言,是围绕几个关键词语来组织的:

1他 2菜刀 3学员 4刀法

所以,想要准确概括该语段的内容,必然离不开这四个词语。事实上,我们只要理清这几个词语的关系就行了。

他——用——菜刀——为——学员——演示——刀法

整理一下语言,最后答案是:他用菜刀为学员演示(上阵杀敌的)刀法。

以前曾有一些讲解阅读方面的书,给出了概括的公式:谁?——怎样?——结果?。而我建议修改一下这个公式,改为:什么?——怎样?——结果?

而对于学生而言,只有这个公式是不够的,必须让他们了解这个运用公式解题的关键操作就在于——抓住语段文章的关键词语(一般多是名词或代词),理清词语之间的关系才行。

当学生明白这个关键操作之后,一般概括简答类阅读题,基本上不会出

错。

四、词语赏析类的习题,应注重语句前后情节的因果关联。

这类习题,在小学、初中、高中都属于常见题型。此类题型设题多以采用人物描写的语句。一般解题步骤可以分为四步走:1解词、2说清方法(描写、修辞)3作用(效果词)4句意解析。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前三步是没有问题的,而第四步却常会出现解析不准确的情况。其实,真正出问题的不是学生,而是第四步句意解析中,本身还有一个小公式,这个小公式就是——句意解析=前因(主体+特征)后果。

具体解释一下这个小公式。主体,是把语句视为一个情节。也就是这个情节是由谁来完成的?特征,是这个人物做了什么?是怎样的?前因,则是通过文章了解,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做?会处于这样的状态?后果,人物的这样行为展现了人物的什么?

好了,我们通过一道中考题,来了解一下这个公式的用法。请看下面的文题:品析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

老人一丝不苟地又一次擦拭了铃铛,然后把它放进一个牛皮纸袋里(选自2013沈阳中考题《门铃》)。

公式:1解词 形容做事认真

2方法 神态描写

3作用 生动传神(生动形象)

4句意:前因 要把铃铛卖给小女孩

主体 帕皮 铃铛

特征 一丝不苟

后果 展现了帕皮对铃铛的珍惜、不舍(根据前因和人物特征得出结论)

最后疏通语句:一丝不苟是形容做事非常认真、一点也不马虎。该语句运用了神态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帕皮擦拭铃铛时的专注认真。展现了他因为要把铃铛卖给小女孩,对铃铛的珍爱和不舍。(注:同标准答案略有不同,但不影响得分)

五、了解题型、讲清规律。

教师应该都阅读题型有深刻的了解,并能提炼出能够用于实战的解题规律和技巧。而每篇文章、每道题的讲解,都应该是对这些规律和技巧的验证。这样,学生才能越做题越精准。而不会一片茫然,做了很多题,却提不上分。

采用这种方式指导学生,一般情况下,初中三种文体的阅读题,用时四十课时(一个半小时)足矣。

这里有我自己的一个标准供大家参考:

说明文、议论文。丢两分即可算作不合格。一般来说,大部分学生通过训练,都可达到我的标准。个别非常优秀的学生,基本上三种文体丢分可控制在三分以内。个别时候,甚至可以满分。而我对他们的指导,基本上都是按照上面方法进行的。


00会飞的木头00


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做语文阅读理解题?语文阅读理解一直是学生考试的难点和痛点,作为一名有十几年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我对此深有体会。我认为

学生只有读懂阅读内容,看清阅读题目,再加上一定的答题技巧才能完美答题。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带着“问题”读文章。问题从何而来?做阅读一定要看文章的题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引出思考。比如《最后的铁匠》,中心词是“铁匠”,文章的内容说的是铁匠的事吗?“最后”,容易引起思考“为什么是最后的铁匠?”

拿着笔读文章。“不拿笔,不读书”,学生在阅读时必须拿着笔。前面已说过要带着问题看阅读,那么我们在文章中看到跟问题相关的句子,要把它划出来。我们在阅读得过程中还会看到优美的句子,充满哲理的句子,概括主旨的句子……我们都要学会划出来。当看完整篇文章时,通过这样的有效阅读很快就能想我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文章主旨。

如何指导学生看清题目?

学生看题容易简而化之,看完也可能不知所云。“慢看题,快做题”,我们在指导学生时一定要让学生认真看提,抓住题目的要旨。比如“请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做这一题很容易会直接说他是一个怎样怎样的人。对于题目中说到的“结合相关语句”,则会遗漏!所以我们看题也要抓关键词,要用笔划出关键词语。

如何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恰当适时地传授学生一些语文文体知识,比如“什么是记叙文?它的相关特点是什么?等等。多做阅读训练。在平常的阅读题训练时,我们要结合题目教授学生相关的一些方式方法,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中考相关知识点。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升。

希望本篇文章能对大家有用,我们共同进步!


向日追月


老师指导学生做语文阅读理解的时候,首先要学生读懂文章,至少要弄清楚文章要表达的感情和揭示的主题。因为阅读理解的很多题目都与主题和思想感情有关。想要读懂文章,就必须在通读全文的时候,划出抒情、议论等能够点明主题和情感的句子,认真琢磨,把握文章主题。

然后是认真审题。审准题,才能有效答题;否则就是做无用功。

比如本文是长篇小说《春》的节选,结合文本分析“春"的多重含义。(6分)

这个题目是含义的题目,很简单,而“多重含义”至少要答出两重含义,再看分值和分析原文,确定答题要点有三点。

①自然的春天。这样的春天鸟鸣花香,充满生机。

②淑英的“春天”。她挣脱了封建家庭的束缚,获得了快乐和自由。

③追求进步的青年人的“春天”。一代青年人对自由、快乐、美好的人生充满希望。

最后是要注意答题的套路。语文阅读理解题是有套路可以掌握的。

比如小说阅读题答题的套路一般是从内容上、结构上、主题上、手法上、故事情节上、人物形象上等等方面去答。

从内容上答,可以说使文章内容更充实(简洁)。

从结构上答,可以说使文章结构更紧凑(完整)。

从主题上答,可以说使文章主题更深刻(丰富)或者是揭示主题、突出主题。

……

举一个例子来说,小说没有交代淑英逃离家庭的具体过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艺术效果”类的题目时,仍旧可以从内容、结构、主题、手法、情节等等方面去答。

①使内容更简洁。前面已经交代了采用觉慧离家的办法,不必赘述。

②使情节更紧凑集中。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

③突出主题。省略掉逃离家庭的过程,集中描写离家前和离家后的画面,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凸显主题。

大多数学生觉得语文阅读理解很难,那是因为平时课外阅读太少,没有培养出自己阅读理解的能力,而在做题时又太急功近利,急于事功。

如果能够加强课外阅读,培养语文素养,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认真训练,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不是难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