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做語文閱讀理解題?

向日追月


指導學生做閱讀題,需要根據學生年齡、基礎、學情......等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而最為常見的教學方式通常有兩種:

一、講解閱讀理解習題的兩種常見方式

1、按照文章講解閱讀題。

2、按照題型和解題技巧講解閱讀題

前者適合基礎較弱、年齡較小的學生。通過逐篇講解,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字詞、學會快速掌握文本內容的技巧(這個很重要)文學常識、語文常識,寫作技巧、構建簡單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表達能力。

後者適合初中、高中學段的學生。使他們在初、高中階段,能夠快速地提升閱讀答題能力,以滿足應試需要。

二、學生做閱讀習題繞不開兩個“坎”

無論做哪個級別的閱讀理解,都離不開兩種基本能力:

1對文章內容的把握。

2對文章主題的把握。

不具備這兩種能力的學生,做任何一篇文章的閱讀習題,都會出問題。事實上,很多題型都需把握住文章內容和文章主題才能解答出來,比如說:文題作用與含義、人物形象分析、語段作用等等。而且這兩種能力,也是每個人學習新知的強大利器。同樣是一堂課、同樣是一篇論文、同樣是一章新知識的學習,為什麼有的人花了很長時間學習,卻抓不住重點?而有的人去可以快速地理解並抓住重點,甚至其中的一些細節也把握住了?這種差異的產生的原因並非先天智力,而是個體後天的養成的能力有所不同。所以,教師在講解閱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對學生這兩種能力培養訓練。

三、閱讀兩種核心基本能力訓練方法

如果,我們有深厚得閱讀、學習的體驗,那麼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事實:一段文字也罷、一篇文章也罷、一門學科也罷,它們的組織和構建,都是圍繞著一些核心或特定詞語進行表述的。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在理解文章內容的時候,就需要把這些核心或特定的詞語抓出來才行。那麼,具體該怎樣做呢?請看下面的語段,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其內容:

他手裡拿著一把形狀奇特的巨大的菜刀,站在老柳樹的下面,奮力地揮舞著。連成一片的刀光裹住了他的身體,使他的身體幾乎化成一道幻影,在老柳粗壯的樹幹旁繞來繞去。忽然,一聲大喝,刀光不見了,幻影又變成了凝實的軀體。他擦了一把臉上的汗水,用平淡卻略顯驕傲的語氣對早已看得目瞪口呆的學員說道:“這就是刀法——可以真正用來上陣殺敵的刀法!”

從這個語段來看,整個語段的語言,是圍繞幾個關鍵詞語來組織的:

1他 2菜刀 3學員 4刀法

所以,想要準確概括該語段的內容,必然離不開這四個詞語。事實上,我們只要理清這幾個詞語的關係就行了。

他——用——菜刀——為——學員——演示——刀法

整理一下語言,最後答案是:他用菜刀為學員演示(上陣殺敵的)刀法。

以前曾有一些講解閱讀方面的書,給出了概括的公式:誰?——怎樣?——結果?。而我建議修改一下這個公式,改為:什麼?——怎樣?——結果?

而對於學生而言,只有這個公式是不夠的,必須讓他們瞭解這個運用公式解題的關鍵操作就在於——抓住語段文章的關鍵詞語(一般多是名詞或代詞),理清詞語之間的關係才行。

當學生明白這個關鍵操作之後,一般概括簡答類閱讀題,基本上不會出

錯。

四、詞語賞析類的習題,應注重語句前後情節的因果關聯。

這類習題,在小學、初中、高中都屬於常見題型。此類題型設題多以採用人物描寫的語句。一般解題步驟可以分為四步走:1解詞、2說清方法(描寫、修辭)3作用(效果詞)4句意解析。

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前三步是沒有問題的,而第四步卻常會出現解析不準確的情況。其實,真正出問題的不是學生,而是第四步句意解析中,本身還有一個小公式,這個小公式就是——句意解析=前因(主體+特徵)後果。

具體解釋一下這個小公式。主體,是把語句視為一個情節。也就是這個情節是由誰來完成的?特徵,是這個人物做了什麼?是怎樣的?前因,則是通過文章瞭解,這個人為什麼會這樣做?會處於這樣的狀態?後果,人物的這樣行為展現了人物的什麼?

好了,我們通過一道中考題,來了解一下這個公式的用法。請看下面的文題:品析下面語句中的加點詞語:

老人一絲不苟地又一次擦拭了鈴鐺,然後把它放進一個牛皮紙袋裡(選自2013瀋陽中考題《門鈴》)。

公式:1解詞 形容做事認真

2方法 神態描寫

3作用 生動傳神(生動形象)

4句意:前因 要把鈴鐺賣給小女孩

主體 帕皮 鈴鐺

特徵 一絲不苟

後果 展現了帕皮對鈴鐺的珍惜、不捨(根據前因和人物特徵得出結論)

最後疏通語句:一絲不苟是形容做事非常認真、一點也不馬虎。該語句運用了神態描寫的方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帕皮擦拭鈴鐺時的專注認真。展現了他因為要把鈴鐺賣給小女孩,對鈴鐺的珍愛和不捨。(注:同標準答案略有不同,但不影響得分)

五、瞭解題型、講清規律。

教師應該都閱讀題型有深刻的瞭解,並能提煉出能夠用於實戰的解題規律和技巧。而每篇文章、每道題的講解,都應該是對這些規律和技巧的驗證。這樣,學生才能越做題越精準。而不會一片茫然,做了很多題,卻提不上分。

採用這種方式指導學生,一般情況下,初中三種文體的閱讀題,用時四十課時(一個半小時)足矣。

這裡有我自己的一個標準供大家參考:

說明文、議論文。丟兩分即可算作不合格。一般來說,大部分學生通過訓練,都可達到我的標準。個別非常優秀的學生,基本上三種文體丟分可控制在三分以內。個別時候,甚至可以滿分。而我對他們的指導,基本上都是按照上面方法進行的。


00會飛的木頭00


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做語文閱讀理解題?語文閱讀理解一直是學生考試的難點和痛點,作為一名有十幾年教學經驗的語文老師,我對此深有體會。我認為

學生只有讀懂閱讀內容,看清閱讀題目,再加上一定的答題技巧才能完美答題。

如何指導學生有效閱讀?

帶著“問題”讀文章。問題從何而來?做閱讀一定要看文章的題目,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引出思考。比如《最後的鐵匠》,中心詞是“鐵匠”,文章的內容說的是鐵匠的事嗎?“最後”,容易引起思考“為什麼是最後的鐵匠?”

拿著筆讀文章。“不拿筆,不讀書”,學生在閱讀時必須拿著筆。前面已說過要帶著問題看閱讀,那麼我們在文章中看到跟問題相關的句子,要把它劃出來。我們在閱讀得過程中還會看到優美的句子,充滿哲理的句子,概括主旨的句子……我們都要學會劃出來。當看完整篇文章時,通過這樣的有效閱讀很快就能想我文章的主要內容及文章主旨。

如何指導學生看清題目?

學生看題容易簡而化之,看完也可能不知所云。“慢看題,快做題”,我們在指導學生時一定要讓學生認真看提,抓住題目的要旨。比如“請結合文中語句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做這一題很容易會直接說他是一個怎樣怎樣的人。對於題目中說到的“結合相關語句”,則會遺漏!所以我們看題也要抓關鍵詞,要用筆劃出關鍵詞語。

如何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

在平常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恰當適時地傳授學生一些語文文體知識,比如“什麼是記敘文?它的相關特點是什麼?等等。多做閱讀訓練。在平常的閱讀題訓練時,我們要結合題目教授學生相關的一些方式方法,具體內容可以參考中考相關知識點。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對於語文老師來說,只有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才能不斷提升。

希望本篇文章能對大家有用,我們共同進步!


向日追月


老師指導學生做語文閱讀理解的時候,首先要學生讀懂文章,至少要弄清楚文章要表達的感情和揭示的主題。因為閱讀理解的很多題目都與主題和思想感情有關。想要讀懂文章,就必須在通讀全文的時候,劃出抒情、議論等能夠點明主題和情感的句子,認真琢磨,把握文章主題。

然後是認真審題。審準題,才能有效答題;否則就是做無用功。

比如本文是長篇小說《春》的節選,結合文本分析“春"的多重含義。(6分)

這個題目是含義的題目,很簡單,而“多重含義”至少要答出兩重含義,再看分值和分析原文,確定答題要點有三點。

①自然的春天。這樣的春天鳥鳴花香,充滿生機。

②淑英的“春天”。她掙脫了封建家庭的束縛,獲得了快樂和自由。

③追求進步的青年人的“春天”。一代青年人對自由、快樂、美好的人生充滿希望。

最後是要注意答題的套路。語文閱讀理解題是有套路可以掌握的。

比如小說閱讀題答題的套路一般是從內容上、結構上、主題上、手法上、故事情節上、人物形象上等等方面去答。

從內容上答,可以說使文章內容更充實(簡潔)。

從結構上答,可以說使文章結構更緊湊(完整)。

從主題上答,可以說使文章主題更深刻(豐富)或者是揭示主題、突出主題。

……

舉一個例子來說,小說沒有交代淑英逃離家庭的具體過程,這樣處理有怎樣的藝術效果?請結合文本分析。

答“藝術效果”類的題目時,仍舊可以從內容、結構、主題、手法、情節等等方面去答。

①使內容更簡潔。前面已經交代了採用覺慧離家的辦法,不必贅述。

②使情節更緊湊集中。省去了許多不必要的敘述交代。

③突出主題。省略掉逃離家庭的過程,集中描寫離家前和離家後的畫面,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更能凸顯主題。

大多數學生覺得語文閱讀理解很難,那是因為平時課外閱讀太少,沒有培養出自己閱讀理解的能力,而在做題時又太急功近利,急於事功。

如果能夠加強課外閱讀,培養語文素養,再加上老師的指導和自己的認真訓練,提高語文閱讀理解能力不是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