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首古詩中出現的“促織”是什麼意思?竟然跟我們的頭等大事有關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課本中,有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一首詩:

《夜書所見》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幾首古詩中出現的“促織”是什麼意思?竟然跟我們的頭等大事有關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旅居在外,懷念故園的情感。詩文註釋中“促織”指的是“蟋蟀”,俗名叫蛐蛐兒。蟋蟀還有更多其他的叫法,什麼夜鳴蟲、秋蟲、地喇叭、鬥雞、灶雞子、孫旺、土蟄和趨織等等,各個地方的叫法不同而已,蘇州一帶古時叫做趲織的多,在我的家鄉閩東北一帶叫灶雞子。

幾首古詩中出現的“促織”是什麼意思?竟然跟我們的頭等大事有關

蟀的特點是在夏末秋初的傍晚開始鳴叫,那吱吱的叫聲圓潤飽滿有力,高亢地叫那麼好一陣子,接著小分貝的稍息一會兒,又開始鳴叫,總之聲音此起彼伏,這叫它為夜鳴蟲和秋蟲自當好理解,但為什麼把蟋蟀叫做促織呢?這容易讓人一頭霧水,原來是這樣的。

在古,人們白天靠得是觀測日晷和抬頭觀看太陽的方位來掌握一天的時間。不像現在科技發達了,手錶,手機,電腦等設備上都可以看到時間,做什麼事情,計劃什麼行程隨時給自己定個鬧鐘提個醒,對古代的人來說是難以想象的。日晷這種高大上的設備在古時不是誰家都有的,它也得靠太陽的影子來觀測,在陰天和雨天人們就無從觀測和判斷時間了。大家要辦個什麼事情,更別提設個鬧鐘提個醒,很多美好的約會因為沒有時間的督促而成為遺憾,古時的詩人中就有“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等憾事。

一盤不下是小事,一場戀愛不談也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在古代溫飽畢竟才是家家戶戶的頭等大事,就算現在也一個道理。古人沒有鐘錶和鬧鐘,生活是很不方便的,想偷個懶,睡個懶覺,都沒得提醒很容易誤事。古代是農業社會,當官的畢竟少數,絕大部分人們生活的主旋律就男耕女織熱炕頭。男人負責“飽”,女人負責“溫”。“溫”這件事就是要求婦女在家織布裁衣做衣裳,夏天男人小孩光膀子沒有關係,但是到了寒冷的冬天特別是過年,能穿上暖和和的新衣服是最幸福的事了。這要求家中的主婦不能偷懶,在秋初就要開始為織布趕工了,這時候蟋蟀這種可愛的小動物就出場了,它是個合格的監工,傍晚時分不停地鳴叫,催促主人操動紡機趕工幹活,莫要懈怠。蟋蟀的鳴唱如織布機的聲音一樣時高時低,二者交織成一幅生動的生活場面。因此,那個年代的人們就腦洞打開,把蟋蟀叫做“促織”“催織”“紡紗娘”,特別是對那些懶婦,在促織的高音催促下,鞭策自己必須飛梭速織,否則容易挨自家勤奮男人的一頓好罵!因此古代曾有“促織鳴,懶婦驚”的說法。

以下幾首中也用到了“促織”這個名字,知道“促織”的來由,對我們理解古詩就有很大的幫助了。

《促織》唐 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促織·一聲遣一人愁》

宋 楊萬里

一聲能遣一人愁,終夕聲聲曉未休。

不解繅絲替人織,強來出口促衣裘。

《促織》

明 朱之蕃

閒階聲徹瑣窗中,暗送梧桐落葉風。高韻不緣矜戰勝,微吟端欲助機工。

雨餘切切昏鍾動,燈下叨叨午漏通。催得匹成輸稅早,貽人安枕不言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