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孩子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小的時候就要開始培養,可是要怎麼培養呢?

沒有在


小孩子的規矩確實很難培養起來,就拿我家孩子舉例,他六歲了,總是吃飯吃一會就去玩一會,玩具搞得滿地是也不收拾,每次做作業不是找不到就是玩具找不到…我之前一直信豐教育專家說的,對孩子不能打只能耐心引導,這方法用在我家孩子身上效果是微乎其微,硬是抽了他兩次他才慢慢收斂。不過自從孩子慢慢懂規矩後,平日生活就變得井然有序多了,家裡所有大人的心情也變好了。孩子真的要從小把規矩立起來,對他以後的生活學習都有好處,更能提高家庭幸福感


考研小蝸牛


規矩就是規則,從小讓孩子有規則意識,才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會出現“熊孩子”的行為。在制定和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方面,我們父母不妨這樣進行:

1、結合孩子的年齡特徵,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規則。

01 孩子從出生到3歲前,全家生活儘量要有規律,沒有特殊情況不要打破。比如在吃飯、睡覺、遊戲等生活起居方面固定時間。規律的生活讓孩子有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孩子建立規則最初的基礎。

02 在孩子1-2歲時,結合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建立初步的規則,引導孩子自己收拾好玩具放在她自己指定的地方,或者家長給孩子準備一個地方專門擺放。

03 3歲後的孩子,父母學會“溫和而堅定”制定規則界限。“溫和而堅定”需要父母的態度和情緒要溫和,也體現出父母持續地帶著孩子遵守規則。

2、制定的規則,簡單方便孩子執行。

對孩子來說,結合目前最需要改變的地方入手,一個習慣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時間,改變一個習慣則需要更長的時間,所以制定要能循序漸進、在實施中不斷調整和完善。

3、制定的規則,需要全家人一起遵守執行,切忌大人強硬孩子做到,而自己做不到。

有一些父母,告訴孩子不要講粗口,自己有時情緒一激動,然後就是粗話連篇;有一些父母,讓孩子見到別人要有禮貌,而自己卻在家裡總是不尊重自己的愛人,試想,孩子肯定就會有樣學樣。

4、制定的規則中,給孩子一個有限的選擇機會,特別是第一次執行的時候。

比如看電視,第一次沒有準時關電視,先告訴她5分鐘後或者看完這一集就關,這樣的話,給孩子心理一個緩衝的時間,就不會在關了電視後大吵大鬧。

對孩子來說,規則是他融入社會的基礎,也是孩子做人、做事的起點。以上是我的回答,更多的育兒資訊,歡迎關注“康睿媽育兒”。


康睿媽讀書


幾乎所有人都不喜歡沒有規矩的熊孩子,電視、網絡等媒體也經常能看到熊孩子給父母帶來的各種麻煩。正是因為這種現象的存在也使得更多的家長認識到了給孩子豎立規矩的重要性。那麼該究竟培養孩子的規矩感,這其中又有什麼注意事項嗎?

一、為什麼要給孩子建立規矩

因為懂規矩的孩子不僅是表現是“ 聽話“"好調教”,更為重要的是,孩子會明白秩序感重要性,同時讓規矩成為保障孩子成長安全重要屏障,同時也最大程度節約了孩子成長的成本。規矩重要性正如心理學家詹姆斯·杜布森曾在《勇於管教》寫道:“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杆,那麼人就敢靠著欄杆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如果沒有欄杆,大家在離懸崖很遠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別說站在懸崖邊緣往下看了。”

二、立規矩最大挑戰是什麼:

這絕對是最為現實的一個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可能會發現想給孩子立規矩很難。那麼這其中最大阻礙又是什麼呢?個人認為立規矩最大挑戰就是寵溺,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是父母隨意搖擺,這樣也就使得孩子沒有敬畏之心,從小就使得孩子察言觀色行事,自然孩子長大了也就沒有規矩。

三、培養孩子規則意識過程中有哪些誤區:

1、規矩=家長的權威:

不少的家長認為給孩子立規矩就是讓孩子完全按照自己意思來,保證自己家長的權威。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就會經常見到家長命令孩子做什麼事,如“你必須玩什麼”,這樣做會難讓孩子對這些產生認同感。

2、不會適時調整:

這是影響孩子建立規矩感另一個重要誤區,如"三歲讓孩子八點半上床睡覺",孩子到了五六歲還依然堅持這個原則。這自然也就會引起孩子反抗情緒。家長由於疏忽大意,並沒有注意到孩子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自然也會引發孩子會用違反規則的方式來告訴大人我不滿意這個規則。

3、不堅持規則

這裡主要是指在給孩子培養規矩感時,家長的不堅持和家庭成員意見不統一。這將會給孩子建立規矩感帶來相當大的阻力。要知道讓孩子建立起規矩是需一個時間培養,如果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會發現,孩子真的很讓我們頭疼。

四、孩子為什麼不願意遵守規矩

1、可能我們立的這個規則不合適;

2、就是我們在立規則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和自主選擇性;

3、就是立下的規則一旦被孩子打破,我們會覺得受不了——我都跟你說了,你為什麼不聽我的呢?

五、家長該如何做:

1、0~6歲孩子培養規矩感重點:

國際兒童教育界的通行規則是以下3點:

不傷害自己 

不打擾他人

不破壞環境 

2、從管教到自律

在6歲之前培養孩子建立規矩感,要逐步從管教到自律進行轉變,這其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

幫助孩子表達和控制情緒

教孩子理解和在乎他人感受

給孩子強化規則的“公平性”而不是權威性

跟孩子一起“面對”錯誤,而不僅是“指出”錯誤。

把不良行為變成教會孩子自律的契機

3、雙方協商建立合適的規矩

在和孩子討論規則的時候,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規則定下來以後,我們是要說到做到的。在制定規則的過程中,我們要給到孩子一些彈性的原則,並允許孩子去嘗試,讓孩子在多次嘗試中體會遵守規則後的好處和感覺。

4、確定規矩要明確

經過和孩子雙方協商後確定的規矩一定要明確,比如孩子出門前總是磨蹭,家長著急的時候通常會說:“快點!再不出門就遲到了。”這種說法對於孩子其實是無效的:第一,孩子並不知道時間到底有多緊張;第二,這只是催促,並不是“規矩”。

5、規矩不是越多越好

我認為讓幾歲孩童記住大量規矩是極其不現實的,因為規矩並非越多越好,規矩太多,執行起來很複雜,如果立了規矩又不能堅持,那麼規矩就會成為擺設。因此家長在立規矩時要注意,要放管結合,規矩幾條就夠,也給孩子足夠空間。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所作為,然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定規矩之上的,“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對立,給孩子立規矩,讓他長大後能夠獨當一面,是我們做父母的責任。最後用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的觀點來回顧整個問題,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後果。這樣我們給孩子建規矩感的初始目的也就達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