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秦始皇你會輕信徐福的話嗎?為什麼?

偉大的時代


一定會,原因有兩點。

一、雖然人的的一生生老病死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可長生不老從理論上講是有可能實現的,神也未必就是不存在的,以當時的認知來說徐福說的是很有道理的。

二、徐福的要求並不過分,要3000個童男童女,去出海公幹,並要求有甲士隨護,有足夠的軍械糧餉,這對於我來講要求是一點都不過分的,是很符合情理的。這裡面的考慮有四點。

  • 要求甲士隨行證明這個人是真想辦差,要不然他不會提出要甲士隨行。
  • 茫茫大海誰也沒去過,帶甲士隨行很有必要。
  • 不管他所說是真是假只要這3000童男童女還有幸存者他們中就遲早會有人返回故土,返回故土的人要麼給我帶回來仙丹,要麼給我帶回來海外地圖,這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 讓徐福東行有利於穩定朝綱,大臣和宗室們不知道徐福會不會帶回來仙丹,我的壽命就是個未知,他們也就輕易不敢有其他心思,而徐福一旦帶回仙丹所有人都會有機會長生,這幫人因為這個未知的仙丹也會更安分一些。

萊恩校尉


假如我是秦始皇,我想我也會輕信徐福的話語,人怕死,鬼怕脫生,長生不老近乎是每個人的心中渴望與夢想。何況一統六國,功績至偉的始皇大帝。始皇萬代,長生不老,永遠尊享帝王的生活是多麼愜意的事情了。

可見,長生不死,儘管違背自然的規律與法則,秦始皇仍然固執的迷信的相信了徐福言語。因為,徐福言語正好迎合了他不想死的,要吃長生不老藥心中渴望與需求。

其實不必諱言,迷信的思想是伴隨著人類的出現一直存在著。於是乎一批自吹懂得占星之術,通曉神仙之事,預知吉凶,能尋得長生不死仙藥的方士人物們便迅速摸透了掌握了並迎合了始皇帝內心需要,倍受青睞,開啟了海上尋藥行程。

公元前二一九年,秦始皇二次巡視到達東海。齊人徐福乘機言說,海中有三座仙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上面住著長生不死的仙人,以此惑動始皇帝索取一批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不老之藥,結果去而不返,音訊全無,已成千古謎事。

公元前二一五年秦始皇第四次巡視到達碣石,又派盧生等人,尋找羨門,高誓等仙人,討取不死之仙藥。直到公元前二一二年,仙人仙藥,俱無蹤影。方士們為了掩飾自己諞術的虛誕,又詭稱有惡物妨害仙人的來臨,誆騙始皇帝,隱避行蹤,不使外人知曉。一切軍國大事處置,一律到咸陽宮等待。

仙人本虛,終無來臨,長生仙藥原本無有,終難找到。方士為了求得脫身之計,反說始皇帝大過殘暴,貪於權勢,所以"仙人不來,仙藥難找”。毫無客氣的把秦始皇臭罵一通,溜之大吉了。由此引起了一場焚書坑儒慘禍來。使我國古集書冊,遭到毀滅性的焚燒,釀成了不可估量損失。

展眼史冊,為求長生,非秦始皇一人,歷代帝王多有求道修仙,煉丹祈求長生之事,更甚者身受汞毒,殞卻了性命。綜而述之輕信徐福言語的非秦始皇與我,還會有很多人吧!


淨心修道


關於秦始皇與徐福東渡尋仙的傳說,史上有幾種版本各不盡同。

其一,說徐福騙了秦始皇。以出海尋求長生不老藥為名東渡,以後建立了日本國,並再不復返。

但是,日本最早有關徐福的記錄是1399年的《神皇正統記》。而在日本傳說中,徐福因為帶去了童男童女、百工、谷種、農具、藥物及生產技術和醫術等等。對日本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作用,因此被尊稱為“司農耕神”和“司藥神”。

其二,徐福在出海尋仙之前,曾是秦始皇的御醫,並通曉方士之術。《楚地記》敘:秦始皇入湘觀衡山,道此渴甚。徐福以如意擊地,清水湧出。後人就此鑿井,名“秦皇井”。可見,徐福其人確有些神通。

《仙傳拾遺》又記:唐開元年中,有士人患半身枯黑,求仙方。至登洲大海側,掛帆隨風,行十餘日近一孤島。島上有數百人,如朝謁狀。岸側有婦人洗藥,指中心床坐須鬢白者(此)秦始皇徐福也。遂登岸,求其醫理。徐君以黑藥數丸令食,食訖,痢黑汁數升,其疾乃愈。

——此說意為徐福,從秦朝活到唐朝。

其三,秦始皇是一個兼有神性傳說和暴君統治的君主。

比如“趕山鞭”,“以術召石”,“驅山填海”等等神話傳說。類似於此的有漢代末年《辛氏三秦記》中記:始皇時作閣道至驪山八十里,人行橋上,車行橋下。金柱見存,西有溫水。俗雲,始皇與神女戲,不以禮。神女唾之則生瘡。始皇怖謝,神女為出溫泉洗除,後人固洗浴。

當然這些神話傳說都和秦始皇的政績有關。畢竟其席捲六國,結束了戰國時代,統一了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無人匹敵的統治者。也成為歷史上的一個神話,自然自己本身也會想到要永遠擁有自己眼前的所有一切。

所以說,不但是秦始皇,就是換作你我他,在那個時代,有著那樣的作為那樣的地位那樣的權利,都會有長生不老的想法。因為沒有人願意失去,而得到幾乎是人畢生的追求。那麼,自然對於徐福那樣一個有些神通的人是會相信的。

但是,也有人說秦始皇是為了開拓疆土。因為徐福第一次求仙,九年後回來,空手而歸。第二次,秦始皇才命其帶童男童女,武士,百工,醫藥,錢財,生活用品等……。這似乎更適合秦始皇的治國方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