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非洲自然界最大的景觀之一

這裡就是國家地理!

震撼!非洲自然界最大的景觀之一

它們奔騰在塞倫蓋蒂─馬賽馬拉地區,它們自己就彷彿是一股自然力。一百多萬頭牛羚(即人們常說的角馬),繞著肯尼亞與坦桑尼亞無盡的開闊平原和相思樹稀樹草原飛奔。它們修長的體型非常適合奔跑,這與它們那長著長髯、彷彿時刻準備對周遭的一切逆來順受的面孔顯得並不協調。它們的生活就是持續不斷地為生存而奔跑,是永無休止地長途遷徙。群體就是它們的生命,它本身就是一個生命體,支配著每一頭牛羚的行動、交配、出生,甚至死亡。

震撼!非洲自然界最大的景觀之一

大地上的流浪者

太陽、風、雨水和地質條件的聚合,催促著牛羚年年繞行這一片它們已經佔據了 150 萬年的大地。年復一年,在這場賽跑中,它們追逐雨水與雨水滋生的綠意,翻揚起東非赤道附近的泥土,跋涉約 2500 公里。它們的旅程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從日曆上來看,從 12 月到次年年初的那幾個月,這一群數量龐大的草食動物會集結在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南端,以及相鄰的恩戈羅恩戈羅(Ngorongoro)自然保育區。有時候,每一平方公里就能擠入將近 1000 頭動物,全都在啃食驟雨帶來的豐盈綠草。短暫的兩三個星期裡,龐大獸群中的雌性將生下新一代的小牛羚──數量多達 50 萬頭。

震撼!非洲自然界最大的景觀之一

只有如此多數的小牛羚才能使獸群繼續維持龐大數量,因為只有六分之一的新生牛羚可以活過一歲。出生後幾分鐘,小牛羚就能站立,為自己必須不斷前進的未來,踏穩虛弱卻關鍵的腳步。不停的移動以及牛羚群的龐大數量,是它們得以存活的因素,尤其是在出生後的頭一年。不過無論如何,牛羚媽媽會想辦法向它們傳達很明確的訊息:繼續走,低著頭。融入群體,不要引起注意,因為平原上的捕食動物──獅子、獵豹、鬣狗和野狗,永遠都在伺機而動。

震撼!非洲自然界最大的景觀之一

牛羚是非常矯捷的動物,全力奔跑時的時速可達 80 公里。但小牛羚依舊不是獵豹的對手,因為獵豹朝獵物衝刺的時候,時速可以超過 120 公里,快過陸地上任何動物。而獵豹卻只是牛羚群所面對的危險之一而已。

震撼!非洲自然界最大的景觀之一

肯尼亞的馬賽馬拉國家保留區中,一頭獵豹走過正在吃草的牛羚與斑馬群。

在小山頭的陰影處,裸露的岩石點綴著短草平原,獅群正在等待白晝結束,它們比較喜歡在晚上狩獵。在夜色的掩護之下,獅子採取了行動。它們伏低身子、一點點慢慢靠近,然後從夜色中躥出,一擁而上,衝向最脆弱的目標──病弱的成年牛羚、小牛羚,或是離群太遠、才一歲多的牛羚。牛羚撒開四蹄狂奔,“大貓”緊追在後,以尖牙利齒撲抓牛羚的腰背。獅子只要抓到獵物,就會盡量吃個飽。鬣狗和禿鷲會撿食它們的殘羹剩餚。

不過牛羚的確有一項戰略優勢。包括小牛羚在內,它們天生就要不斷前進。相比之下,比較依賴的小獅子或多或少像是定居的動物。獅子在下手攻擊之前,總得先等牛羚漫遊到它們的領域內才行。而短草平原又給了這些獵物另一個戰略優勢──良好的視野。比起在更長一點的草中,這裡更容易看到偷偷摸摸的捕食者。短草雖然不是最翠綠的,卻對牛羚大有好處,富含對它們生存至關重要的礦物質。

震撼!非洲自然界最大的景觀之一

百萬年前的更新世,火山噴出火山灰,形成了“塞倫蓋”(siringet),這個詞在當地馬賽語中的意思是“大地綿延不絕之處”。在塞倫蓋蒂南部,雨水淋溶出火山灰中的鈣,在薄薄的表土層之下形成了緻密的硬盤。這裡只有根系淺的短禾草才長得出來,不過也多虧了這些火山灰土壤,使得這些草含有豐富的磷。當牛羚媽媽吃草時,也一併攝取了對乳汁分泌以及小牛羚發育來說不可或缺的磷。

當牛羚一路啃草,往塞倫蓋蒂北部前進時,它們其實並不孤獨。約有 20 萬頭草原斑馬和 35 萬頭湯姆森瞪羚與它們同行。它們都屬於一個巨大的自然網絡,這個網絡是動植物、氣候與地質條件的複雜匯聚。斑馬是這場移動盛宴的先遣部隊。這些狼吞虎嚥的草食動物,可以用牙齒扯去禾草枯敗粗硬的葉尖,底下新生的葉片與莖稈便能裸露出來生長。

震撼!非洲自然界最大的景觀之一

跟在後面的是吻部寬闊的牛羚,啃食著新生的嫩草。它們簡直像巨大的進食機器,犁過短草草原,將草原整平的同時,也以糞便施肥,以唾液和尿液灌溉,使這片草原獲得強化。它們的蹄踏碎堅硬土壤,刺激草的再生。等到步其後塵的湯姆森瞪羚到達的時候,塞倫蓋蒂已經又是綠油油的一片了。牛羚的年度大遷徙,沿著順時針方向緩緩畫出一道弧線,它們不斷前行,通常是連成一排,一頭接著一頭,跟著自己前面的牛羚從蹄子上分泌出的留在草的費洛蒙(Pheromone)痕跡前行。3 月到 5 月,時刻留意著那些浸透了塞倫蓋蒂、讓整個平原明亮起來的雨水,它們朝著地平線上閃電的方向移動,或者說是循著空氣中青草生長的氣息和溼度的變化前進。它們知道下過雨後,草原會再度青翠,水坑也將重新溢滿。捕食動物也許會在綠洲等著它們,但這個險卻非冒不可。

震撼!非洲自然界最大的景觀之一

到了 5 月底或 6 月初,當雨季終結,牛羚群便轉往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西部走廊,它們一年一度的發情期也開始了。所有的成熟母牛羚都在這時候發情,以確保它們能在下一個雨季使草原再度披上綠裝時生產。開始發情的時候,公牛羚擺好架勢以建立地盤,開始展示自己,希望能博得雌性青睞,光臨它們的地盤。公牛羚間的打鬥不過是儀式性的虛張聲勢,而雌性則在各個地盤之間自由穿梭,和不同雄性交配。

發情也和產仔一樣,被壓縮在短短几周的時間裡。等到太陽烤乾了非洲的土地,牛羚也開始迅速地往西北遷徙,急著把坦桑尼亞缺水少糧的塞倫蓋蒂拋在腦後。它們小跑著前往肯尼亞的馬賽馬拉國家保留區(Maasai Mara National Reserve),那裡的食物與水源能確保它們撐過旱季。

震撼!非洲自然界最大的景觀之一

但要抵達那裡,就得通過一個最大的挑戰──馬拉河。為了某些我們不知道的原因,牛羚只挑少數幾個涉水點過河。無情的湍急河水,沖走了數千頭牛羚,留下腫脹的屍體堆積在河岸邊,而在渡河點等著它們的,還有它們擺脫不掉的捕食動物。

身長6米,體重近700公斤的尼羅河鱷,可以撂倒一頭重約230公斤的成年牛羚。鱷魚的巨顎緊咬著同樣巨大的獵物的頭部,讓它動彈不得,再以可觀的蠻力,將它拖向死亡。這種鱷魚一次進食可以吞噬相當於體重一半的食物,而馬拉河裡鱷魚的年度循環,也圍繞著牛羚遷徙所帶來的瘋狂饗宴。

震撼!非洲自然界最大的景觀之一

牛羚渡過肯尼亞的馬拉河時,危機四伏,因為尼羅河鱷早已靜靜守候在一旁。

跟河流比起來,鱷魚只不過帶走了牛羚群的一小部分。然而儘管有這些危險,牛羚還是完全得依賴馬拉河,它是這個區域唯一全年都不枯竭的水源。然而近年來,可靠的馬拉河水流日漸縮小,因為馬拉河的集水區,也就是肯尼亞高地上的馬烏森林,遭到燒木炭的人與種小麥的農民的砍伐。沒有了像海綿般溼潤的林地涵養水源,馬拉河可能會乾涸。若是河流消失了,科學家羅賓·雷德推測,“牛羚族群會整個瓦解。”

這還不是大遷徙面臨的唯一威脅。據估計,因為盜獵,每年有高達20萬頭動物遭宰殺,以滿足叢林肉的交易。還有更要命的問題,牛羚遷徙所需的土地也有危機。牛羚的環狀遷徙路徑有一部分受到國家公園和保留地的保護,但它們經常漫遊到這些區域外面。由於人口壓力持續逼進這些保留區的邊緣,越來越多的農田與圍籬擋在了牛羚漫遊的路線上。

震撼!非洲自然界最大的景觀之一

20世紀50年代晚期,德國法蘭克福動物園園長伯納·格日梅克和他兒子邁克,開始飛越塞倫蓋蒂上空,希望能從鳥瞰角度觀察大遷徙,也希望能對牛羚的實際數量有個比較清楚的瞭解。他們開創性的空中調查賠上了邁克的性命。1959年,在拍攝紀錄片《塞倫蓋蒂不應死去》的時候,邁克的小飛機撞上一隻兀鷹墜毀。不過,這部電影卻成了經典,敦促著大眾多加關注非洲脆弱的自然世界。

格日梅克在與紀錄片同名的書中寫道:“唯有自然是永恆的,除非我們愚昧地毀了它⋯⋯50年之後,當一頭獅子走進破曉的曙光中,發出洪亮的咆哮聲時,它會讓人不能忽視,讓人心跳加快⋯⋯人們將滿懷敬畏地默然凝望,這會是他們此生第一次看見2萬頭斑馬漫步走過無盡的平原。”

震撼!非洲自然界最大的景觀之一

格日梅克深知,就算只是人類的無心之過,都能造成極大的破壞。他到塞倫蓋蒂的時候,牛羚正受傳染病威脅,數量大減。19世紀80年代的某個時候,牛瘟經由歐洲進口的牛來到非洲東部,短短几年間就消減了95%的非洲水牛與牛羚,以及東非馬賽人和其他遊牧民族與牧民賴以維生的馴養牛群。因為食物短缺,通常只吃大型有蹄動物的獅子開始吃人。而沒有了那些持續不斷越過塞倫蓋蒂、啃食植被莖葉的動物,北部平原的草地開始被林地與灌木叢取代,因為那裡的土壤比較厚,雨水也比較多。在70年之後,疫苗終於控制住馴養牛群的牛瘟,接著牛羚也克服了牛瘟。牛羚的數量從1961年低點時的 22 萬頭,暴增到1975年的140萬頭。如今,縱橫在肯尼亞與坦桑尼亞的龐大獸群的數量,約在100萬到120萬頭之間。

震撼!非洲自然界最大的景觀之一

這趟一年一度的朝聖——地球上僅存的最大規模的陸生動物大遷徙,必須建立在遼闊的空間上。沒有了追逐雨水的空間,牛羚就無法生生不息。保育團體與政府正致力於保護它們的遷徙廊道,不過在這樣一片資源缺乏、人類需求又持續高漲的土地上,這是一場吃力不討好的戰役。但是牛羚不懂集水區,不懂公園邊界,也不懂能拯救它們也能毀滅它們的地理政治學,它們一如既往地追逐著雨水,穿越過綿延不絕的永恆大地。

震撼!非洲自然界最大的景觀之一

END

* * *

繼續閱讀漲姿勢

文章選自美國國家地理《動物大遷徙》

震撼!非洲自然界最大的景觀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