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們一直在吃的海帶,從最初演化開始就和植物沒有關係

海帶可以說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道菜品,不管是涼拌還是煲湯,都非常的美味。

原來我們一直在吃的海帶,從最初演化開始就和植物沒有關係


相信在大部分的人眼中,也認為海帶屬於“素菜”,因為海帶這個亞子在大家眼中不就是植物嗎?

原來我們一直在吃的海帶,從最初演化開始就和植物沒有關係

那麼,今天可能就要顛覆大家長久以來的認知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對於生物的分類一直都採用“二分法”,即分為動物和植物。

不能活動——這可能是很多年以來人們對植物最直觀的描述。

後來通過實驗又發現了植物還有一個區別於動物的特徵——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由此,光合作用也作為一個重要的植物劃分標籤。

可是後來這種分法遭到了來自木耳、蘑菇等真菌類的衝擊,有點站不住腳了。

於是決定為這些菌類再出一個真菌分類。

原來我們一直在吃的海帶,從最初演化開始就和植物沒有關係


就這樣,人類“人為的”將自然界的生物按照我們的意願來劃分,所以,嚴格來說,現在的生物其實大多數都是“人工”分類的。

然而。

自然界可不是這樣演化的。自然界其實有著它自己的分類。

達爾文,大夥應該都不陌生。

19世紀他提出的基於自然選擇演化論,就指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要判斷自然界的生物屬於那個類別,需要逐本溯源,找到其共同的祖先,也就是說要依循自然的分類。

這個其實有點類似與大家的族譜,各位可能有叔叔阿姨、爺爺姥姥,更上一輩的還有太爺爺等...

原來我們一直在吃的海帶,從最初演化開始就和植物沒有關係


他們都是族譜中的一員,而位於族譜中最頂端的就是整個家族的共同祖先。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是挺難的,而且受制於當時的科學條件,達爾文也只能提出這樣的觀點,要實際驗證卻有心無力。

直到近幾十年,得益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通過分子生物學的方法(測量DNA、RNA序列),才比較準確的復原了生物之間真實的演化關係。

以植物為例。

在早期的地球上,首先出現了古菌域和細菌域兩個種群。

其中細菌域中的藍藻就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請記住這個藍藻!)。

而古菌域則“偷偷摸摸”演化出了細胞核!這時候它們就成為了真核生物。

其中真核生物又分化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類群——多貌生物。

多貌生物開始變得有點侵略性了,它們會吞噬其他的生物。

而在16億年前的某天,其中有一支的祖先吞下了一個藍藻,沒錯,就是那個可以光合作用的藍藻。

這也沒啥,畢竟弱肉強食放在那個年代也是正常的。

可不正常的是!

這個真核生物不僅把藍藻消化,還將它養在體內...

那它到底圖啥呢?原來它圖的是藍藻光合作用的能力。

在真核生物體內,藍藻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為它提供養分,而真核生物則可以為藍藻提供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

而別的真核生物一看這樣好像還不錯,於是都開始吞噬藍藻。這可以說是自然界最早的互惠共生的關係了。

但是這樣吞來吞去總覺得有點膈應,於是真核生物和藍藻一合計,乾脆我倆合體算了吧...

於是在真核生物體內的藍藻就變成了葉綠體,成為了只會進行光合作用的“工具人”。

這也是最早誕生的植物,比如紅藻、灰藻、綠色植物、隱藻等類群。

而多貌生物的另一支,稱為茸囊生物,它們也吞噬其他的生物,而且它們吞噬的是已經具有葉綠體的隱藻,這樣子它們體內也有了葉綠體,自然也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如果按照這樣的發展,茸囊生物發展到現在不也是植物嗎?

但是茸囊生物並沒有,它們又分化出了兩個重要的種群——囊泡蟲和茸鞭生物。

其中囊泡蟲分化的有幾個分支就比較任性。

比如我們熟悉的草履蟲,它們有點不喜歡體內的葉綠體,於是它們就把葉綠體扔掉了...沒錯,就是扔掉了...

不知道它的祖先真核生物看到會怎樣,畢竟是自己辛辛苦苦“合體”才好不容易得來的葉綠體,結果被這個敗家子說丟就丟了...

不過有反叛的就有順從的,保留了光合作用能力的當然也是有的。

比如渦鞭毛蟲,也叫做甲藻,它們大多屬於海洋中的浮游生物。

另一類茸鞭生物情況也和囊泡蟲類似,有捨棄光合作用的卵菌類。

比如讓馬鈴薯、土豆患病的疫黴、寄生在金魚身上的水黴等都屬於卵菌類。

原來我們一直在吃的海帶,從最初演化開始就和植物沒有關係

也有保留了光合作用的,比如黃色藻類,包括硅藻、金藻、黃藻、褐藻等,而我們說的海帶,其實是屬於褐藻的一種 。

現在總算知道為什麼海帶不是植物了吧,因為在最開始的演化中,海帶的祖先就和植物這一類分道揚鑣了。

有點懵的朋友可以直接看下圖

原來我們一直在吃的海帶,從最初演化開始就和植物沒有關係

再回到開頭我們說的吃海帶,大家其實可以回想一下,在吃海帶的時候,覺得口感是和肉類更像,還是和蔬菜更像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