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秦王府十八学士

唐太宗在做秦王时建"文学馆",收聘贤才,以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

、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十八人并为学士。复命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 即为《十八学士写真图》,褚亮题赞。当时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者被称为"登瀛洲",后人有所谓"十八学士登瀛洲",又因唐太宗常与门下十八学士弈棋,后人因此画有《十八学士弈棋图》。

唐初秦王府十八学士

杜如晦

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人,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杜如晦为其筹谋划策,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

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积怨颇深,杜如晦与房玄龄一起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事成之后二人功居首位。李世民承帝位后,杜如晦与房玄龄为左右宰相,为唐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

贞观四年,杜如晦病逝,李世民为此废朝三天,追封为司空,蔡国公,谥“成公”,被李世民列入凌烟阁。

唐初秦王府十八学士

房玄龄

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

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

武德九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贞观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龄病逝,谥文昭。

永徽三年,玄龄次子遗爱与其妻高阳公主被指谋反,遗爱被处死,公主赐自尽,诸子被发配流放到岭表。玄龄嗣子遗直也被连累,被贬为铜陵尉。房玄龄配享太庙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

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新唐书》本传对房的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于志宁

本姓万忸于氏,字仲谧,雍州高陵(今陕西省高陵县)人,鲜卑族,唐朝宰相,北周太师于谨曾孙,中书舍人于宣道次子。

初仕隋朝,授冠氏县令。晋阳起兵后,投奔秦王李世民,出谋划策,位列秦王府十八学士。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封黎阳县公。担任散骑常侍、太子詹事,教导皇太子李承乾,直言进谏,不为所动。晋王李治成为太子,授予太子左庶子。唐高宗即位,历任侍中、左仆射、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燕国公。位列宰相,监修国史。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李治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于志宁因立场不明被罢去相位,不久便为许敬宗构陷为太尉长孙无忌党羽,左迁荣州刺史,后改华州刺史,麟德元年(664年),于志宁请求退休。

唐初秦王府十八学士


麟德二年(665年),于志宁病逝,时年七十八岁,追赠太师、左光禄大夫、幽州大都督,谥号为定。著有《于志宁集》四十卷、《谏苑》二十卷。

苏世长

本名苏远,字世长,京兆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人。北周到唐朝时期大臣,北周宕州刺史苏振之子。

早年聪颖,得到北周武帝召见,袭封建威侯。隋朝建立后,授长安令,迁都水少监。唐朝开国后,历任陕州长史、行台左仆射、天策府军谘祭酒,名列立于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机辩博学,敢于直言进谏,劝说唐高祖李渊厉行节俭,拜谏议大夫。

贞观初年,奉命出使突厥,不辱使命,出任泗巴二州刺史,赴任途中,乘舟落水而亡,追赠雍州刺史。

姚思廉

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唐朝初期史学家。

其父姚察,在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同修梁陈二史。贞观十年(636年),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为二十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失传。贞观十一年(637年),卒。

唐初秦王府十八学士


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薛收

字伯褒,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唐朝初年大臣,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之子。

刻苦治学,孝敬父母。晋阳起兵后,为房玄龄所荐,授秦王府主簿、金部郎中,成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武德四年(621年),随从李世民讨伐王世充,运筹帷幄,力排众议,建议分兵围困洛阳,派兵狙击窦建德。最终,同时擒下王世充与窦建德。从平刘黑闼有功,封汾阴县男。

武德七年(624年),授天策府记室参军,卒于任上。唐太宗即位后,对房玄龄说:薛收若在,当以中书令处之。追赠定州刺史、太常卿,陪葬于昭陵。

褚亮

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学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陈秘书监,并着名前史。其先自阳翟徙居焉。

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深异之。陈后主闻而召见,使赋诗,江总及诸辞人在坐,莫不推善。祯明初,为尚书殿中侍郎。陈亡,入隋为东宫学士。大业中,授太常博士。隋炀帝嫉其才,诬赖他与杨玄感有牵连,贬为西海郡司户。

唐初秦王府十八学士


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举称王,任褚亮为黄门侍郎。大业十四年,秦王李世民灭薛举之子薛仁杲,以褚亮为铠曹参军。

后入秦王府文学馆,任文学馆学士,史载"凡分三番逆宿于阁下,悉给珍膳。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故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欢赏,从容讽议,多所俾益"。贞观元年(627年),与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馆学士,被封为阳翟县男,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从军,出兵突厥。累迁至通直散骑常侍,十六年,进爵为阳翟县侯。后致仕归家。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谥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陆德明

本名陆元朗,字德明,苏州吴人。唐代著名经学家,代表作《周易注》《周易兼义》《易释文》。

《唐书》有陆德明传记。善名理言,受学于周弘正。陈太建中,后主为太子,集名儒入讲承光殿。后来归乡。隋炀帝擢秘书学士,迁国子助教。越王侗署为司业,入殿中授经。秦王辟为文学馆学士,以经授中山王承乾,补太学博士。

高祖已释奠,德明遍析其要。帝大喜,赐帛五十匹,迁国子博士,封吴县男。

孔颖达

字冲远 (一作仲达 、冲澹),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唐朝经学家,孔子的第31世孙。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

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入唐,任国子监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了南北诸多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卒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终年75岁。

李玄道

字元易,陇西狄道(今甘肃秦安县)人。隋唐时期文学家,唐高祖李渊族弟,都水使者李行之之子。

隋朝时,起家齐王文学掾。秦王李世民平定洛阳,拜秦府主簿,成为"十八学士"之一。唐太宗即位后,授给事中,封姑臧县男。出任幽州长史,卷入王君廓谋反,流放巂州。交好荆王李元景,历任蕲常二州刺史,施政惠民,加银青光禄大夫。

贞观十九年(645年),卒于郑州,时年六十九岁,葬于偃师县龙池原,著有《李玄道集》。

李守素

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出身赵郡李氏东祖。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击败王世充后,召署天策府仓曹参军,尤谙氏族学,"自晋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诸勋贵华戎阀阅,莫不详究",人称"肉谱"。尝与虞世南共谈人物,一开始谈论江左、山东士族时,世南尚能应对,谈到北地时,则笑而不答,虞叹曰:"肉谱定可畏。"

唐初秦王府十八学士

虞世南

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执着且向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蔡允恭

字克让,济阳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人。隋末唐初大臣、史学家、文学家,西梁太常卿蔡大业之子,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姿容俊美,颇有风采,善于缀文。西梁时期,起家著作佐郎。投靠陈国,授库部郎中。交好书法家虞世南,成为隋炀帝侍从官,授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先后跟随许帝宇文化及、夏王窦建德。进入唐朝,出任天策府参军、文学馆学士。

贞观初年,出任太子洗马,教导太子李承乾,卒于任上,著有《后梁春秋》。

颜相时

字睿,琅琊临沂(山东临沂市)。中国唐朝儒家学者,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名臣颜师古之弟,大儒颜之推之孙,颜思鲁之子。历任谏议大夫,官至礼部侍郎。贞观十九年,病逝。

许敬宗

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唐朝宰相,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之子,东晋名士许询后代。

出身高阳许氏,少有文名。隋朝大业年间,考中秀才,授淮阳书佐。其父被杀后,投奔瓦岗军,成为李密记室。李密兵败后,投奔唐朝,补涟州别驾。秦王李世民听闻其名,召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八年(634年),任著作郎、兼修国史,迁中书舍人。贞观十年(636年),坐国丧失礼,贬为洪州司马,历任给事中、检校黄门侍郎、检校太子右庶子、检校礼部尚书等职,参与《武德实录》《贞观实录》的撰写工作,受封高阳县开国男。唐太宗李世民征讨高丽时,岑文本死于行所。权授检校中书侍郎,起草诏书得体,深得唐太宗欣赏。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衔称。

唐初秦王府十八学士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支持"废王立武",官运亨通,代于志宁为礼部尚书,兼任太子宾客。显庆元年(656年),拜侍中、监修国史,封高阳郡公,代李义府为中书令。龙朔二年(662年),拜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衔。三年,拜太子少师、同平章事,位极人臣。咸亨元年(670年),以特进的身份致仕。

咸亨三年(672年),去世,时年八十一,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缪。著有文集八十卷,今编诗二十七首。

薛元敬

字子诚,一说本名庄,字元敬 ,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薛收的侄子。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

少以文学与薛收及薛收的族兄薛德音齐名,世称"河东三凤",历仕天策府参军兼直记室、文学馆学士。李世民为皇太子时之太子舍人,专掌文翰,号为称职。

盖文达

字艺成,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唐代大儒,"贞观十八学士"之一。师从刘焯,博涉群书,尤明《春秋三传》。高祖武德中,授国子助教。太宗贞观初,召为文学馆直学士,历任谏议大夫、崇贤馆学士。与族弟盖文懿皆名儒,人称"二盖"。

苏勖

字慎行,京兆武功人。娶唐高祖第十个女儿南昌公主,子苏瑰。

劝唐太宗四子李泰奏请撰《括地志》,后与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就府参撰,由光禄司供给饮食,卫尉供帐。贞观十五年,撰成《括地志》55O卷,又序略5卷,为唐代著名地理著作。李泰表上之,太宗赐李泰物万段,苏勖、萧德言等成加给赐物。

其他

唐玄宗开元时,于上阳宫食象亭,以张说、徐坚、贺知章、赵冬曦、冯朝隐、康子元、侯行果、韦述、敬会真、赵玄默、毋煚、吕向、咸廙业、李子钊、东方颢、陆去泰、余钦、孙季良为十八学士,命董萼画像,并记录所有十八学士的姓名、表字、爵位、籍贯等。

五代楚国君王马希范在位时曾仿照唐太宗设天策府文学馆的先例,以幕僚拓跋恒、廖匡图、李弘皋、徐仲雅等十八人为学士,号称"天策府十八学士"。《资治通鉴》二八二卷载:"楚王希范始开天策府,置护军都尉、领军司马等官,以诸弟及将校为之。又以幕僚拓跋恒、李弘皋、廖匡图、徐仲雅等十八人为学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