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順其自然,適者生存

老人言:順其自然,適者生存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莊子·大宗師》

老人言:順其自然,適者生存

能夠認識自然規律,並且瞭解人的作為,就能達到認識的極點。認識自然的規律,是懂得事物出於自然;瞭解人的作為,是用他目前掌握的知識,去哺育、薰陶他現在不熟悉的知識;活到老,學到老,這恐怕就是認識的最高境界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從對自然和諧的認識出發,提出的理論。它揭示了一種應該遵循的規律,人應該效法地,地應該效法天,天應該效法“道”,“道”的特性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說歸根結底人應該順應“天”的規律,來適應自然的要求。

老人言:順其自然,適者生存

莊子認為,一切都不可強求,應該順應自然。就算出於好的心願,但破壞了其自然本性,也會反受其害,這是莊子的憂慮。照莊子看,人往往喜歡追求那些外在的東西,從而“勞心苦形,以危其真”,這樣就會遠離“道”,而陷入痛苦之中。所以莊子說:“吾生於陵而安於陵,故也;長於水而安於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莊子·達生》)。”

在莊子看來,遠古時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那時人類社會是“莫之為而常自然”,不做什麼破壞自然的事,而是順應自然的。

老人言:順其自然,適者生存

用現代科學的觀點來解釋順應自然就是“適者生存”。有時候,我們沒有能力改變環境,就去適應它。這一點,連小蟲子都明白。比如在綠葉中生存的一種毛毛蟲,它的全身都是綠色的,這在生物學上叫保護色。其實這就是毛毛蟲適應周圍環境的最聰明的做法。毛毛蟲因此躲過了很多天敵的襲擊。我們相信,開始時也有很多毛毛蟲倔強,不肯把自己變成綠色。最後都被天敵吃掉了,而留下來的都是盡其所能去適應環境的,這就是所謂的適者生存。

作為人類,我們更應該懂得適者生存的道理。

在鞋子還沒有被髮明出來以前,人們不得不忍受著腳被扎被磨的痛苦,赤腳走路。某個國家,有位大臣為了取悅國王,把國王所有的房間都鋪上了牛皮。國王踩在牛皮地毯上,覺得兩隻腳舒服極了。

老人言:順其自然,適者生存

為了讓自己不管走到哪裡雙腳都感到舒服,國王下令把全國各地的路都鋪上牛皮。眾大臣聽了國王的話都一籌莫展,知道這實在比登天還難。就算殺盡國內所有的牛,也湊不到足夠的牛皮來鋪路,而且由此花費的金錢、動用的人力更不知有多少。正在大臣們絞盡腦汁想如何勸說國王改變主意時,一個聰明的大臣建議說大王:可以試著用牛皮把腳包起來,再拴上一條繩子捆緊,大王的腳就不用再忍受痛苦了。國王聽了感覺很有道理,於是採納了建議,收回命令。鞋子就這樣被髮明瞭出來。

把全國的所有道路上統統鋪上牛皮,這辦法固然能讓國王的腳舒服,但畢竟是一個勞民傷財的笨辦法。那個大臣是聰明的,改變自己的腳下一點點地方,比用牛皮把全國的道路都鋪上要容易得多。按照第二種辦法,只要一小塊牛皮,就能做到把整個世界都用牛皮鋪墊起來一樣的效果了。

所以,許多時候我們應該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

老人言:順其自然,適者生存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因為周圍環境感到不如意:自然條件的惡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傾軋,工作壓力太大,報酬太低……面對這種種煩惱,不少人整天抱怨生活待自己太薄,牢騷滿腹,怨天尤人。其實靜下心來想一想,就會明白:就算是皇帝,也沒有能力讓周圍的一切如他所願。對周圍的環境,我們可以想辦法來改變它,把現實中不令人滿意的成分降低到最低限度。但改變環境是很困難的,這時候我們應該通過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山不過來,我就過去。路還是原來的路,境遇還是原來的境遇,而我們靈活進行了選擇,路和境遇所給予我們的感受也就截然不同了。

一味的盼著環境改變,還不如首先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會讓你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老人言:順其自然,適者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