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坪镇道角村整村搬迁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东坪镇道角村整村搬迁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东坪镇道角村最高海拔3939米,最低海拔2100米,村委会驻地海拔2920米。因背靠大药山,受高海拔、低气温、常年多雾、土地贫瘠等地域条件制约,产业以马铃薯、燕麦、荞子为主,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教育、医疗、交通、通信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滞后,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自上世纪90年代,许多农户通过外出务工定居、投靠亲友等方式远迁普洱、勐腊、江城等地谋生,自发搬迁203户1144人、有组织搬迁95户253人,常住人口由376户1680人减至78户2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248人,占常住人口的83%。巧家县因地制宜,大胆创新,以易地搬迁和土地流转推进人口重构、产业重组、生态重塑,破解了“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历史难题。

东坪镇道角村整村搬迁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真抓实干树好“一面旗”,坚定“搬出去”的决心

东坪镇道角村整村搬迁引领群众脱贫致富东坪镇道角村整村搬迁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巧家县认真落实中央“五个一批”、省委“应搬尽搬”和市委“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强化“穷窝不挪,枉干扶贫;穷根不断,愧对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让贫困群众挪出“穷窝”、斩断“穷根”进城入镇过上好日子作为脱贫攻坚首要目标。干部职工高度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坚定决心,坚决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营造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不把扶贫工作干好誓不罢休”的工作氛围和气势。按照迁入地“进城、入镇、进厂、上楼”,迁出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的思路,坚决把生存艰难的群众搬离大山、一步到位搬入城镇,实现山里人变城里人的“一步跨越”。道角村搬往东坪集镇水坪安置点1户,剩余卡户64户245人和随迁户37户161人(常住人口1户6人、非常住人口36户155人)搬迁至鲁甸卯家湾安置区,剩余常住人口将在镇内搬迁消化,最终实现整村搬迁。

东坪镇道角村整村搬迁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统筹组织开好“三个会”,激发“愿意搬”的动力

采取处级领导包镇、科级领导包村、帮扶干部包户的网格化管理制度,确保每一户搬迁户至少有1名干部职工联系帮扶。组织干部职工走村入户,了解掌握搬迁意愿,“一对一”建立台账,落实党员干部一包到底、全程包保的责任机制。深入实地开好村组干部会、党员代表会、群众院坝会“三个会议”50余场次;包保干部走村入户围绕消除群众思想顾虑,做到搬迁政策、后续发展、基本保障、服务管理、美好生活“五个讲清”,与群众攀交情、认亲戚,加强政策宣传,逐步与群众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朋友关系,实现思想、工作、情感“三个认同”,充分调动党员群众主动搬迁、带头搬迁、支持搬迁。同时,摸清劳动力底数,调查就业意愿,开展技能培训,掌握就业技能,消除搬迁群众搬迁后的就业顾虑。

东坪镇道角村整村搬迁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系统谋划走好“三步棋”,打牢“稳得住”的基础

围绕搬迁后如何稳的问题,系统谋划人口素质提升、劳动技能培训、收入保障计划“三步棋”,确保搬迁群众就业有保障、收入可持续。一是提升人口素质。为使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创新提升人口素质方式,送服务上门,村组干部、挂包干部充分利用走访农户的机会,客观宣传新环境中就医、就学、就业、养老、休闲、娱乐等生活方式。二是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为解决群众迁入后的就业问题,主动与迁入地沟通联系,围绕迁入地“两园两基地”产业配套和电子、缝纫、家具等扶贫车间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让每名劳动力都至少掌握一项技能。三是实施收入保障计划。采取“土地流转发展产业保收、组织劳务输出促进增收”的模式,确保搬迁群众增收可持续。平均每户每年通过流转土地可获收入约2266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养殖场固定投资回报分红,每户每年可获分红420元以上;有组织地进行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输出125名搬迁群众外出务工。

东坪镇道角村整村搬迁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创新机制盘活“三块地”,增强“能发展”的活力

创新运用“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成立以党支部为引领、村集体所有的专业合作社,盘活迁出地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块地”,依法向经营主体流转,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一是盘活耕地。全村有耕地8337亩,与群众达成耕地经营权流转协议,已流转耕地1700亩,期限20年。二是盘活林草地。全村有草地12153亩,林地11000亩,与群众达成经营权流转协议,已流转草地5000亩,期限20年。三是盘活宅基地。全村有宅基地78处35.1亩,搬迁后将危旧房全部拆除、复垦复绿。盘活后的“三块地”由企业流转并按照“每亩首年80元,次年起每年递增10元直至150元”的标准支付给合作社,合作社每亩提取20元发展集体经济,其余分配给农户。创新“流转土地+配套设施”机制,抢抓扶贫协作机遇,整合涉农资金929.4万元,建好搬出地田间道路、供水管网、蓄水池等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东坪镇道角村整村搬迁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多措并举打好“三张牌”,破解“可持续”的瓶颈

道角村劣势在山,优势也在山。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好人口分布重构、产业结构重组、生态环境重塑“三张牌”,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劣势为绿色的招商引企优势。一是人口分布重构。通过整村易地搬迁和鼓励支持自行搬迁,让全村1680名群众搬出大山,彻底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二是产业结构重组。构建支部领办的专业合作社绑农户、龙头企业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扶持“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引进实力雄厚、产业链较为完整的百康肉业公司发展商品牛,首期计划养牛2000头,出栏1440头,争取国家资金727.18万元修建肉牛扩繁场及草仓、饲料加工厂等,以固定资产入股合作社,固定资产的7%量化股份给群众,每年可获50.9万元收益,其中12.9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合作社管理费,38万元作为持股农户分红,实现持股农户“零投入、零风险、稳分红”。引进宣威恒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禄丰广通药禾种植专业合作社,争取国家产业扶贫资金100万元,以村集体经济入股合作,种植金铁锁和黄精等中药材1700亩,金铁锁、黄精年收入分别可达1万元/亩和7500元/亩。三是生态环境重塑。坚持危旧房应拆尽拆和退耕还林应退尽退,全面推进复垦复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退耕还草5114亩,通过人工种草解决畜禽饲草问题。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7500亩,石漠化治理5000亩,变荒地荒坡为绿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