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意和你溝通?試試“非語言溝通”,可做到“無聲勝有聲”

很多父母發現和孩子溝通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有的時候自己還沒有開口把想要說的話表達出來,就被孩子深深的嫌棄。

他們表現出極度的不耐煩,讓父母原本想要和孩子好好溝通的心情瞬間無存。

剛上一年級的樂樂放學回來後,鉛筆盒裡多了一塊嶄新的橡皮,媽媽發現後,趕緊問樂樂這塊橡皮是哪來的?

孩子不願意和你溝通?試試“非語言溝通”,可做到“無聲勝有聲”

樂樂不緊不慢的回答是自己拿橡皮和同桌交換的,媽媽緊接著又問同桌是自願的嗎?你的那塊橡皮又小又舊,他怎麼會拿這塊嶄新的橡皮和你換呢?

樂樂此時已經表現出有些不耐煩,他對媽媽說,同桌說那塊橡皮擦的乾淨,所以主動和自己換的。

媽媽聽後當然無法相信,直接表示,如果樂樂不說真話,就在微信群裡當著班級同學的面問同桌的家長。

問就問,樂樂丟下這句話後,一個人跑回了自己的房間。

樂樂做出的這種反應是明顯的心理暗示,雖然媽媽沒有說完她想要說的話,但是樂樂已經知道了媽媽接下來會說什麼。

顯然對於媽媽對自己將要進行的教育樂樂很反感,所以自己單方面的終止了和媽媽的交流。

孩子不願意和你溝通?試試“非語言溝通”,可做到“無聲勝有聲”

什麼是暗示效應呢?

暗示效應,百度百科上將其定義為: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

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

暗示是很多家長教育孩子時經常使用的方法,他們不會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去做,而是通過旁敲側擊的方法,讓孩子自己去領會父母的意圖,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完成某件事情。

孩子不願意和你溝通?試試“非語言溝通”,可做到“無聲勝有聲”

為什麼家長會時常流露出暗示效應?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長習慣性的用自己的意圖去揣測孩子,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投射效應。

具體來說,如果家長自己有某種興趣愛好,那麼他們就會不斷的向孩子灌輸自己的興趣愛好有多麼有趣,希望孩子也能和自己一樣,按照父母期待的線路去發展。

但是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並不是他們的附屬品,孩子會有自己的意識,會有自己為人處事的風格,當然也會有自己感興趣的方面。

這些都未必和家長相同,所以如果家長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主觀意願,肯定會遭到孩子的反感。

孩子不願意和你溝通?試試“非語言溝通”,可做到“無聲勝有聲”

孩子什麼時候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1、對暗示的期待目標不認可

父母會抓住身邊的一切機會教育孩子,比如當他們在電視上看到某些成功人士之後,就會告訴孩子要向他們學習。

當然這時父母不會表達出自己的強迫之情,但是卻會婉轉的提出自己的希望,比如希望孩子和朗朗一樣學鋼琴,希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

但是孩子對這樣的暗示期待目標根本沒有認同之感,他們不願意學鋼琴,對出人頭地也無法理解,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希望按著自己的目標去努力,實現不同於父母規劃的人生價值。

在這種情況下,面對父母的暗示效應,孩子自然會產生逆反心理。

孩子不願意和你溝通?試試“非語言溝通”,可做到“無聲勝有聲”

2、感到自己處於被控制狀態

在美國心理學家德西(Deci Edward L. )和瑞安(Ryan Richard M.)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SDT)中指出:自主需要是個體的三種基本心理需要之一。

只有孩子發自主觀意識想要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充分體現,自然有著非常高的完成意願。

但是如果孩子本身並不想做這件事,而是被父母強迫要求去完成,那麼他們就會失去主觀能動性,完成意願也會大大的降低。

孩子不願意和你溝通?試試“非語言溝通”,可做到“無聲勝有聲”

3、接收到的暗示內容引起不愉快的回憶

在父母教育孩子的場景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這樣一個熟悉的畫面,孩子因為粗心做錯了題目,父母會反覆問他們為什麼做錯?

但是當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表示以後不會再粗心時,反而又會引起父母的勃然大怒,不斷的反問孩子,為什麼總是改變不了粗心的毛病。

這會導致孩子在以後接到類似的暗示內容後,他們的大腦裡很快會出現以往不愉快的經歷,所以會刻意的迴避問題,避免像以前一樣被父母指責。

而這種明顯帶有情緒性的牴觸行為,正是孩子逆反心的表現,對他們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孩子不願意和你溝通?試試“非語言溝通”,可做到“無聲勝有聲”

父母應該嘗試用非語言溝通的方法更好的和孩子交流

1、學會和孩子同理心對話

孩子希望父母能夠站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與自己溝通,而不是利用父母的權威,高高在上的命令自己、要求自己。

當孩子犯了錯誤或出現情緒時,父母應該學會蹲下來和孩子目光平視,用冷靜的態度和孩子進行溝通,而不是任由自己的情緒肆意爆發。

這樣平等的交流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不僅能夠讓父母更好的理解孩子,也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

只有把對話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才能讓溝通得以繼續,而不是在中途被孩子不耐煩的打斷。

孩子不願意和你溝通?試試“非語言溝通”,可做到“無聲勝有聲”

2、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我們相信在每一個孩子的內心都是願意好好學習的,他們想聽父母的話,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

但很多時候也許孩子已經很努力了,也無法取得好的成績,無法讓父母感到滿意。

這時他們自己也會悲觀失落,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安慰和理解,希望父母能夠引領自己走出不良情緒。

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要學會感同身受,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看到孩子的努力,知道他們也想進一步。

所以輕輕地抱抱孩子,拍拍孩子,或者用手摸摸他們的小腦袋,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鼓勵,這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相信孩子一定會再接再厲,努力做到不讓父母失望。

孩子不願意和你溝通?試試“非語言溝通”,可做到“無聲勝有聲”

3、給孩子獨立的思考空間

只要是人都會有情緒,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當情緒爆發時,就會變得非常衝動,甚至會用言行去傷害自己身邊最親的人。

如果父母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情緒有了明顯的波動,那麼作為父母應該學會適時抽身,留給孩子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當然也是讓自己能夠平復心情,儘量冷靜。

其實有的時候控制情緒的關鍵時間只在那短短的一二十秒,當父母和孩子冷靜下來之後,才能夠進行更有效的溝通。

讓孩子的情緒有一個緩和的空間,能夠有效避免孩子出現叛逆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成熟,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