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中情緒最為重要,詞語精準次之

自我概念會使我們在與他人的溝通交流中,

更容易接受那些符合自我概念的觀點,

而拒絕那些與自我概念相違背的觀點,導致溝通效果大打折扣。

由於獲取信息、生理因素、文化習俗和社會角色等方面的不同,

每個人的感受認知也存在差異。

這種差異,會使我們對同一事實的理解不盡相同,進而影響我們溝通的方式。

比如你認為某人是友善的,你也會用更加友善親切的方式向他請教問題;

如果你認為他是壞脾氣的,那你會用更加小心謹慎的方式與他進行溝通。

能否在溝通中合理且清晰地表達情緒,是影響溝通質量的關鍵之一。

良好的情緒表達,會促成良好的溝通結果。

而粗暴的情緒表達,會阻礙溝通的進行。

溝通中情緒最為重要,詞語精準次之

為了避免自身因素對溝通的消極影響,可以使用三個小技巧:

1.適當的自我坦露。

就是在溝通過程中透露一些自己的小秘密,展現些隱藏的自我。

通過自我坦露,我們可以將部分自我概念展示給溝通對象,

尋求對方的支持,增進對方的理解,有利於形成良性的互動。

2.學會檢核。

檢核就是檢查、核驗自己對某個事實、某個人的認知是否正確。

完整的檢核程序包含三個步驟:

第一,描述你注意到的行為;

第二,列出關於這個行為至少兩種可能的詮釋;

第三,請求對方對行為詮釋作出澄清。

通過上述步驟,我們能夠避免掉入刻板印象的陷阱,

對別人有更加正確的瞭解,進而選擇更加適合的溝通方式,改進溝通效果。

溝通中情緒最為重要,詞語精準次之

3.準確表達

能否在溝通中合理且清晰地表達情緒,是影響溝通質量的關鍵之一。

因此,在與別人的溝通中,如果我們想要表達某種情緒,要儘量擴充情緒詞彙,

用更加精確的詞語代替籠統的感覺,使別人能夠更清晰地瞭解我們的真實感受。

語言在溝通中發揮著三個作用。

第一、塑造別人對我們的印象,包括對個人性格、品質、能力的印象。

第二、反映我們對別人的態度。

使用不同的語言會給別人帶來不同的感受,比如使用更多肯定的和積極的語言,

會使對方感覺到被重視和被認可;使用更多否定的語言,會讓對方覺得你對這次談話不感興趣、不耐煩。

第三、增進和表明與他人的一致性,打造人與人之間的聯盟關係。

溝通過程中人們會被與他們說話方式相似的人所吸引,進而形成相似群體的聚集。

非語言主要和語言相互配合,

在溝通中主要發揮著重複語言信息、補充語言信息、替代語言信息、強調語言信息以及表達真實信息等五個作用。

針對這些影響,我們可以運用相應的語言和非語言技巧來促進溝通。

比如根據不同場景,合理使用高權力語言和低權力語言;

多用事實性陳述,避免使用意見性和推論性陳述,減少溝通衝突;

少用“你”,巧用“我”和“我們”,增進溝通距離等。

溝通氛圍,指的是關係當中的情緒氛圍。

溝通中情緒最為重要,詞語精準次之

溝通氛圍的好壞,主要由兩大要素決定:

1.肯定信息多還是否定信息多。

肯定信息,是指贊同對方的信息,表達的是對他人的重視和讚賞;

否定信息,是指反駁對方的信息,表達的是對他人的不尊重以及不欣賞。

在溝通過程中,如果肯定信息佔據主導,那麼溝通氛圍也會比較輕鬆愉快;

而如果否定信息更多,那麼溝通氛圍也就更加嚴肅凝重。

2.溝通對象是否處於心理防衛狀態。

如果溝通對象處於心理防衛狀態,他就很難敞開心扉跟你交流,或是真心接受你提的意見建議。

所以,營造好的溝通的關鍵,就在於增強肯定信息的表達,以及減少他人的心理防衛。

關於增強肯定信息的表達,有三種方法可以實現:

1.重視。重視是表達肯定信息的基本動作。

很多時候,我們給別人留下不重視對方的印象,都是由於忽略了這個基本動作。

所以,增強肯定信息表達的第一種方法,就是避免忽視他人。

2.承認。承認別人的觀點和感受,是表達肯定信息的一種有效形式。

在與他人或者團隊的溝通過程中,多詢問別人的意見,能夠有效表達對別人地位和作用的承認,有助於收穫更多的認同。

3.贊同。“承認”表示你對別人的意見有興趣,而“贊同”則表示你同意他們的意見,且認為這些意見是重要的。

當然,你不一定要藉由完全的同意來表現你對他人信息的贊同,可以在信息中找出你所認同的部分加以回應。

而減少他人的心理防衛,則可以採用描述式溝通、問題導向式溝通、自發性溝通、加強同理心、平等對話、協商對話等六種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