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A吃飯時看朋友圈,發現你們共同的朋友屏蔽了A,怎麼安慰A?

冬眠的豆土


不用安慰,因為我早已看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即使是朋友,當你的朋友圈總是發一些廣告,宣傳,或者別人不感興趣的東西,別人很有可能將你設置為朋友圈不可見,或者不看他的朋友圈這種。那又怎樣,關係好的不會因為屏蔽朋友圈而生氣,而且會當面問“臥槽,你竟然把我屏蔽了!”“誰讓你發那麼多的廣告!”看,多麼直接的對話,然後朋友還是朋友,有困難還找她,吐槽還找她,喝酒還找她,因為真正的朋友,從來不用掩飾什麼,喜怒哀樂,都懂

我的親身經歷,我屏蔽過我的朋友,而我的朋友我想現在也有屏蔽我的。

大一那年,我的朋友幹了微商,代理化妝品,天天發朋友圈,我嫌煩,就給屏蔽了,然後後來自己需要買化妝品,取消屏蔽一看人家買即是正品,價錢也公道,久而久之,竟然成了她的常客,只在她的那兒買化妝品。

我現在也是,無意中接觸到了社交電商,自己用著特別好,因為裡面有淘寶,京東大量的隱藏優惠券,餓了麼,美團點外賣每天都有紅包,加油八五折,肯德基六折,自己覺得方便,那麼利人利己的事,我也願意幹,就推到了朋友圈,希望有優惠大家一起享,感興趣的朋友,主動詢問我,然後反饋說用著特別好,而

不感興趣的,自然就忽略,甚至屏蔽我,看,很正常啊,所以需要什麼安慰呢

淡然,釋懷,淺笑而安


清雨醫生


和A吃飯時看朋友圈,發現和A的共同朋友屏蔽了A,怎麼安慰A?


首先,觀察A 的情緒反應,其次,傾聽A對屏蔽做法的看法,對朋友間相處的觀點以及對人際關係的個人需求,最後關注A到底是需要安慰還是理解。


做為心理諮詢師,不求助不幫助,相信來訪者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做為非暴力溝通學習和踐行者,我們需要具備非暴力溝通之眼、耳和心,對來自對方的批評和指責不理解為是針對自己的行為,而是關注對方的感受和需要,關注對方的內在真正的期待,盡我所能去理解和支持到對方。


人與人之間要掌握界限,分清楚是誰的事情。人生三件事:自己的事,盡力;他人的事,尊重;老天的事,臣服、順應。


朋友屏蔽A這件事是A 的人際關係中的事件,如何處理尊重A的選擇,做為朋友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同理A的感受,傾聽A的需要。


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事情發生的一切根源緣於信念(信念是指人們對事件的想法,解釋和評價等)。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後果。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評價與解釋不同(B1和B2),會得到不同結果(C1和C2)。


正是由於人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


如何安慰A ?終究需要了解A對“屏蔽事件”的看法,以及對人際關係處理的信念,透過“屏蔽事件”覺察人際關係出現的問題,化問題為成長的契機,學習溝通交流的技巧,感知彼此間的感受和需要,感恩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次成長!


不評判、不批評、不建議,以尊重的心態處理人際關係,帶著讓彼此的人生都豐盛和富足的心態去面對,無論是朋友還是當事人,給予建設性的探討和陪伴是為成人和孩子所接納的行為!


心理諮詢師田英


何必去安慰?當做啥都沒有發生,啥都沒有看到,裝糊塗,不說破,對大家都會好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