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春晚#之印象●过年

印象●过年

“张王李赵,二十四祭灶”,不觉间腊月已过二十三,俗话说:过罢小年就是“年”啦!此时,老家桑镇街道的集市已是熙熙攘攘,且随着年关的临近,几乎天天人满为患,家家户户都在为春节备年货,做着最后的准备。县城里,书协甚至早早开始在街上为百姓免费书联送福,各家银.行机构也为客户送上了喜庆的“福”袋和吉祥物。少晴的冬日又飘起了雪花,上班族这几天也显得心慌慌意乱乱,匆忙做着最后的“收官”……

#鼠年春晚#之印象●过年

近些年的春节,农村的热闹亦非往昔可比。鞭炮全面禁燃后,城里也一下显得处处寂静,只有街道两边那些高高挂起的火红灯笼以及霓虹闪烁的彩条装扮,才让人感受到处处洋溢着节日的祥和喜庆。城里的人们除了返乡过年或自驾南游,不是溜公园就是进商场,享受阖家的幸福、欢乐。

#鼠年春晚#之印象●过年

记的小时候,腊月二十三送“灶神”后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二十七八蒸年馍,除夕下午务必将水挑满缸,柴禾堆满院。然后就是最后的扫除、贴门神,上对联。除夕暮夜,长辈们须“请”回逝去的“先人”团圆,燃烛焚香祭拜“财神”“灶神”“土地神”护佑全家平安。当万家灯火中大人们忙碌着煮肉包饺子时,孩子们的喧嚣已经弥漫在整个村庄。那时候,物质相对匮乏,男孩子们时常惦记的是家中鞭炮太少,燃放不过瘾。

#鼠年春晚#之印象●过年

因此,一旦耳闻谁家祭拜祖先后的鞭炮声的“风吹草动”,男孩们一个个就像机警的羚羊,带上手电筒闻声而动,一路狂奔,胆大的还未等鞭炮的噼叭声停息,就冲进弥漫的硝烟中满地搜寻起来,为的是能给自己多捡些散落地上未燃的夹捻子炮。当鞭炮声、爆竹声越发震耳欲聋且和此起彼伏的满天五彩烟花交辉相映时,正是孩子们劲头十足与收获最多的时候,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初一清晨,往往大人未起,孩子们已经摸黑爬起来了,兴奋中穿上新衣新裤,顾不上洗脸就匆匆出门了。等到家家初一的鞭炮声慢慢稀疏,尽兴而归的孩子们都会带回不斐的收获。

#鼠年春晚#之印象●过年

春节前后,农事正休。一年四季劳碌的农家人才能真正“清闲”一段日子。初一早晨,吃罢“浇汤面”,村口、街上就开始三三两两地聚拢起人来,在春日的暖阳下,成人有聊天的,有打牌的,有荡秋千的。女孩子有踢沙包的,有跳绳的,有跳格子的。男孩子有滚铁环的,有玩弹珠的,有打“猴”(陀螺)的,有三五成群用木制“刀、枪”进行“冲锋陷阵”的。

#鼠年春晚#之印象●过年

记忆最深刻的,也是男孩儿玩得最过瘾的,还是过年前后自制的火药链子枪,通常是找大些儿同伴帮忙,以粗铁丝用铁钳手工折曲,先加工成手枪骨架,打磨好撞针,再将废弃的(自行车)链条逐个拆解下来,双孔对齐串连成枪膛,以稍宽的皮筋固定好,最前端以车辐条旧铆钉封堵并露出枪眼,撞针再以另一根橡皮筋牵引。使用时,稍掰开前端枪眼处两节,倒插入火柴棒,封死枪眼,注入火药,摆正枪膛,牵拉起撞针一端,轻轻扣挂于枪柄顶部突起处,单手平稳枪身,最后扣动扳机——“叭”一声亮响,枪口处一缕青烟飘起,仿佛战场上杀敌凯旋,看伙伴的眼神都充满着满足和得意。孩子们捡拾的鞭炮,带引线的,能燃放的就用一根点燃的香火自个燃放了,没引线的,就一个个剥开,利用火药打枪,或是捡两片干瓦片,一片凸面向上,将些许火药置其上,用另一片凸面盖住,然后脚跟用力蹭,“叭”一声响脆脆地传向远处。或者有的男孩儿将火药撒在纸上,用火柴引燃,一不小心“噗”一声,一下就被猛然腾起的浓浓黑烟燎曛成了一个大花脸……

#鼠年春晚#之印象●过年

孩子们有自己的开心,大人们也有他们的娱乐。春节期间,村上都会用又粗又长的木椽架起高高的秋千,那粗长的绳索一经荡起,青壮年和胆大的少男少女们那过剩的能量就得到了尽情的释放。村内更是少不了锣鼓的喧天,秧歌的豪迈。有的村里甚至唱起了大戏,锣钹板胡噪噪声喧,铿锵的秦腔一声吼,声如惊雷传向了四邻八方。有的乡镇组织“社火”,尤其是汤坊前堡子的“血社火”,让人至今难忘。但见迎面而来的一队马背上,一个个汉子面目血腥狰狞,有的“刀斧斫面”,有的“箭穿背肩”,有的“钢刀穿膛”,有的“残腿血臂”……扮相之逼真,形象之恐怖让人一生难忘。

时光如驹,流年似水。改变的是时间和容颜,不变的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对过年,我已经没有小时候的兴奋与期盼,只剩下淡淡的愉悦和对童年春节那些美好记忆抹不去的怀恋……

#鼠年春晚#之印象●过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