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帝國:如何從附庸小國,成為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

從13世紀末期,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600多年時間裡,奧斯曼帝國橫亙在亞洲、歐洲的交匯處,北瀕黑海,南臨地中海,控制了東方的生絲、麝香、大黃、胡椒、瓷器,運往西方的陸路和海上航道。

1453年,奧斯曼攻佔君士坦丁堡,千年國祚的拜占庭帝國崩塌,在此之前,改信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已經多次打敗基督聯軍,令羅馬教皇震動,更令歐洲君主寢食難安,這是繼中世紀,蒙古人三次西征之後,西方人的又一次膽寒。

奧斯曼帝國:如何從附庸小國,成為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

溯源

奧斯曼的起源,更早可以追溯到唐帝國的崛起。隋末唐初,突厥部族活躍在亞洲東部的蒙古高原,至隋唐,突厥騎兵屢次向南犯邊劫掠,一度成為中國北方的嚴重邊患。為了消除禍害,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30年,趁突厥內亂,派遣衛國公李靖等人率精騎,夜襲陰山,一戰滅亡強大的東突厥汗國。27年後,武則天的老公,唐高宗李治又派遣右屯衛大將軍蘇定方,再次滅亡西突厥汗國。

剩下的突厥部眾,只剩三條路可走,一,南下降唐,二,留在原地,歸降唐帝國的新盟友,薛延陀汗國。三,搬家,一路向西,越過蒙古高原,翻過阿爾泰山,進入哈薩克丘陵的中亞。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除了小亞細亞的奧斯曼土耳其人以外,再往東的中亞地區,包括阿塞拜疆、哈薩克、土庫曼、吉爾吉斯坦等國,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突厥後裔的底層原因。

奧斯曼帝國:如何從附庸小國,成為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

崛起

歷史上有兩件事與奧斯曼帝國的命運直接相關,一是蒙古人的鐵蹄踏入歐洲,替奧斯曼帝國的崛起,掃清了障礙。二是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後,掐住東西方的商路航道,倒逼大航海時代的提前到來。

蒙古人的入侵,來的快,走的也快,3次西征,滿打滿算,以武力震懾歐洲的時長只有短短數十年,但是蒙古西征,卻在無形中,替奧斯曼土耳其掃清了崛起的障礙,狹義上講,13世紀的奧斯曼實體在蒙古人入侵以前,是隸屬當時羅姆蘇丹國的附庸小國。1243年,蒙古人在柯塞達戰役中徹底打垮了曾經雄霸西亞的羅姆蘇丹國,此後蒙古人將羅姆蘇丹國大幅肢解,奧斯曼人作為羅姆蘇丹國的附庸,現在主子投降蒙古,自己也降格為附庸的附庸。但是,蒙古兵實在太少,沒有足夠的兵力把守各處城池,這就給了奧斯曼土耳其人一個天賜良機。

而作為西邊鄰居的拜占庭帝國,和之前羅姆蘇丹國一樣,兩國對小亞細亞地區各有屬地,蒙古人動搖了羅姆蘇丹國的根基,拜占庭也好不到哪裡去,當時虛弱的拜占庭帝國,正陷於巴爾幹戰事,與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的十字軍撕扯,沒有精力顧及拜占庭所屬的小亞細亞轄區。這就造成了,東西兩面皆無強敵,奧斯曼抓住機會,果斷填補上權力真空。此後,小亞細亞地區的行政人員、神職人員、軍人、手工業者幾乎全部全部變成了突厥人,除了商人是希臘人和猶太人以外,小亞細亞幾乎完全突厥化。

奧斯曼帝國極盛時期,疆域橫跨亞歐非三大洲,除佔據小亞細亞和中東以外,已經東臨波斯灣,南及北非,西抵直布羅陀海峽,北及奧地利,下轄疆土面積550萬平方公里。1453年,攻佔拜占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堡之後,帝國皇帝將其改名伊斯坦布爾,也就成了現在的土耳其首都。

奧斯曼帝國:如何從附庸小國,成為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

創業蘇丹,學習,學習,再學習

奧斯曼帝國崛起速度如此之快,全賴前幾代蘇丹皇帝的努力和學習,創業蘇丹們,硬是將一個附庸小國,時勢弄就為一個超級大帝國。13世紀中葉,羅姆蘇丹國被蒙古人肢解為十幾個小公國的時候,是奧斯曼帝國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機遇,當時在蒙古人的武力震懾下,人心惶惶,意志消散,而作為第一代領導人的奧斯曼·加齊,果斷提高麾下士兵的戰利品,以此聚攏了大批老兵。

同時,他還以自己的名字,打造具備榮譽信仰的加齊武士,士兵敢死敢戰。另外,奧斯曼.加齊還從西方基督徒,學來了貴族騎兵的分封制,通過獎賞騎兵,分封土地,獲得勇士效忠,這可能是早期帝瑪爾制度的雛形。

意志方面,奧斯曼放棄了突厥人傳統的多神崇拜,改信單一的伊斯蘭教,他與天主教中的異端托缽僧結盟,以清貧作為聖戰號召。同時,他們還將大量基督徒的奴隸編入軍隊,組建隸屬皇帝本人的近衛軍團。經過20年的力量積蓄,奧斯曼的帝國基業開始加速,1300年,奧斯曼.加齊自封為奧斯曼帝國第一任蘇丹,自稱奧斯曼一世。第二年,奧斯曼率軍在巴法翁戰役中擊敗拜占庭帝國軍隊,控制了小亞細亞的貝斯尼亞平原,開啟了對拜占庭帝國的蠶食之路。

奧斯曼帝國:如何從附庸小國,成為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

開掛之路,差點夭折

1363年,已經淪為二流國家的拜占庭帝國,主動向奧斯曼帝國稱臣,自此奧斯曼帝國跟開了掛一樣,不斷向西雄起。1371年,奧斯曼帝國打敗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的基督徒聯軍。1396年,法蘭克人、德意志人、波蘭人、意大利人、捷克人,加入到反奧斯曼聯盟中,組織了更大規模的基督聯軍,這或許是中世紀基督徒的最後一次大規模集結, 在一場名為“尼科堡”戰役的戰爭中,奧斯曼帝國再一次大獲全勝,3萬基督徒成了奧斯曼帝國的俘虜,此戰也徹底終結了十字軍對異教徒漫長的東征歷史。

脫胎於蒙古帝國四大汗國之一的察合臺系的帖木兒汗國,在中亞興起以後,奧斯曼帝國第一次嚐到了慘敗的滋味,1402年,25萬奧斯曼軍隊,在安卡拉戰役中,被帖木兒打得面目全非,但上天給了奧斯曼翻盤的機會,沒多久,帖木兒死去,奧斯曼帝國又開始積蓄力量,瞄上圖謀已久的君士坦丁堡。

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新任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騎兵2萬,步兵12萬,以及300餘艘戰船,從陸路和海上同時圍攻君士坦丁堡,奧斯曼土耳其人用炸藥炸燬了城牆,士兵蜂擁進城,君士坦丁堡陷落,或許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穆罕默德二世特許,士兵可以在君士坦丁堡城內劫掠3天,以示對守城的懲罰。

對於奧斯曼土耳其人來說,攻陷君士坦丁堡,不僅是征服了一座堅城,更是對歷史悠久的羅馬帝國完成一種繼承,奧斯曼人攻陷君士坦丁堡以後,一向高高在上的羅馬教皇再也坐不住了,他主動派出使者向穆罕默德二世道喜,期望以主動求和的方式,能與奧斯曼結成世俗和宗教的同盟。

奧斯曼帝國:如何從附庸小國,成為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

蘇丹們,做管理,有模有樣

奧斯曼帝國擴張期間,攻擊目標首要選擇佔領商業要地,比如君士坦丁堡和布爾薩,另外,礦山,港口城市,主要市場和貿易路線也更受奧斯曼人青睞,奧斯曼從來不吝嗇以武力打通商貿路線的前奏。14世紀初,布爾薩是波斯通往歐洲商道上,重要的物資中轉站,也是伊朗絲織品的主要生產和出口中心,同時也是國際香料貿易集散地,從第一任蘇丹奧斯曼一世,到奧爾漢一世,兩代人整整盯了這座城30多年,直到1326年,布爾薩被奧斯曼帝國佔領,這還真應了那句話,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何況對方還能念念不忘30年。

奧斯曼帝國還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歐洲沿岸,建造了很多炮擊堡壘,只要穿越海峽,船主必須向帝國繳納通行費,不管哪個國家,給錢繳稅才能通過,不給錢就會遭到堡壘的炮擊,從某種程度上講,奧斯曼人的擴張政策,是圍繞商業航路進行,哪個有錢就打哪個。這或許就是早期大航海時代,葡萄牙、西班牙要從別處尋找航道的緣由之一。

奧斯曼帝國控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地處歐亞大陸連接處的十字路口,卡住了兩大洲的海上交通咽喉,蘇伊士運河沒有鑿通之前,博斯普魯斯海峽是亞歐之間的唯一海上通道,加上陸路也被奧斯曼帝國掐斷,歐洲的羊毛製品、肥皂、葡萄酒,想要和東方的生絲、麝香、瓷器、等進行交換,原本順暢的通道,突然冷不丁被奧斯曼帝國,沿岸架炮收保護費,認誰心裡也不爽。

奧斯曼帝國:如何從附庸小國,成為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

結語

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帝國,在風風火火兩百多年後,開始走背運。1699年,戰場失利被迫與奧地利簽訂《卡洛維茲條約》,為此丟失了匈牙利和兩個省的大片領土。此後,隨著歐洲工業革命崛起,武器的更新換代,歐洲仗著堅船利炮,抵消了對奧斯曼的恐懼,加上十次俄土戰爭,大多是以奧斯曼的失敗,而被啪啪打臉,從而讓歐洲更加瞧不起這個曾經的龐然大物,整個19世紀,虛弱的奧斯曼帝國,淪為任人宰割的盤中餐,非洲和歐洲的領土損失殆盡,要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凱末爾痛定思痛,聯絡蘇俄,拒不承認英法的割地條約,死戰希臘,今天的土耳其領土恐怕連78萬多平方公里都沒有,雖然這僅僅是他巔峰時期的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