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農民報」武鄉:紅色戰地變身脫貧熱土

武鄉:紅色戰地變身脫貧熱土

武鄉是一片紅色熱土,是與井岡山、延安、西柏坡齊名的革命聖地,位於太行山西麓,長治市最北端,多個鄉鎮地處深山,山路蜿蜒曲折,在當年,紅色的革命火種之所以能夠在此地熊熊燃燒,與獨特的地理位置有著很大的關係。然而,歷史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貧窮的印記,綿延的大山隔斷了腳步,落後的觀念使小康夢一再擱淺。

中央吹響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後,這片紅色土地上的兒女們紛紛響應號召,舉全縣之力,摘窮帽、拔窮根,打響了一場脫貧“殲滅戰”,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譜寫出了一支支脫貧之歌。

穿越時光的掛麵村

冬天到,掛麵俏。冬日的暖陽,灑在監漳鎮胡家坡村,這個村子製作手工掛麵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遠近聞名的掛麵村。剛到十點鐘,貧困戶郝小英家的掛麵架上就已經掛滿了整整齊齊的掛麵。細如銀絲的掛麵均勻地分佈在掛麵架子上隨風飄動,稍稍用力一扯,彈性十足。

郝小英告訴記者,從和麵、醒面、搓條、盤條、繞面、上棍、分交十幾道工序,經歷四次發酵,每根麵條都拉伸至三米長,每一道工序都是人工完成。

郝小英的掛麵在當地比較出名,做掛麵已經有三十多年。“以前就是做掛麵,不過做的少。”郝小英一邊把人迎進屋,一邊說,“最開始的時候,扁擔挑著賣,後來買了個三輪車,騎著去鎮上賣,最遠就是縣城。”銷售市場小,加上老伴身體不好,郝大姐一直也沒能把掛麵賣得更遠。把掛麵賣到更遠的地方,讓更多的人吃到自家的掛麵就成了她的夢想。

2016年,郝小英家裡成為精準識別貧困戶。按照因戶施策的原則,結合她家的情況,鎮、村幹部覺得她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搭著縣裡大力發展電商的順風車,把掛麵賣到全國各地去。郝小英很動心,決定試一試。

在電商大講堂,郝小英第一次接觸到電商。“剛開始上課的時候,人都是懵的,年齡大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差,我都想放棄了。”說起剛接觸電商,郝小英一陣感慨。他白天學,晚上背,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學有小成,開起了微店。

銷路打開了,郝小英又想到了創新。“有一次看電視的時候,看到有人把蔬菜、胡蘿蔔加到面裡頭,我突然想,我的掛麵是不是也可以試試呀?”說幹就幹,第二天一大早,綠色的蔬菜掛麵就新鮮“出爐”了。

正說著話,郝小英的微店就有了生意,她高興地告訴記者,這已經是今天上午的第四單了。自從開了微店,真正實現了足不出戶,面銷千里。

任師傅做掛麵將近四十年,來到任師傅家的時候,任師傅正在準備午飯,看到我們進門,就熱情地招呼我們吃一碗他的掛麵。“這是我昨天做好的,今天來不及做飯,就吃兩把。”任師傅一邊下面,一邊說著,“一會兒吃完,就把院裡的掛麵全部打包,有河北的客戶來拉走。”他告訴記者,近三個月收入已經有一萬多元了。

三年前,任師傅擔心掛麵傳承後繼無人,銷售市場沒有拓展,“掛麵村”漸漸呈衰落之勢。他怎麼也沒想到,乘著電商快車,掛麵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現在,有很多中青年人都回鄉學著做掛麵,並逐漸打出監漳掛麵這個品牌。

如今,郝小英的掛麵不止“變了顏色”,還“穿上了外衣”。郝小英說:“統一包裝以後,運輸方便了,也不會輕易地被碰碎。”郝小英的掛麵終於走出了村子,走出了縣城,走向了全國,她的夢實現了,日子也越過越好,掛麵收入兩萬多元。任師傅的掛麵賣得很好,掛麵手藝後繼有人,日子越過越紅火。

像郝小英和任師傅這樣的掛麵師傅在監漳還有很多,他們靠著掛麵脫貧、致富,隨著電商產業的興起,掛麵村的掛麵已供不應求,一個個原本沉寂的掛麵村如今也煥發出勃勃生機。

羊肥“小金珠”的大市場

在故縣鄉十里坡村,有一個名人,他靠種植羊糞小米摘掉了貧困帽子,自己脫貧之後,做起了帶頭人,帶領全村村民一起種植,一起脫貧致富;在省委宣傳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成立了武鄉縣龍暉專業合作社,他是“公司+合作社+農戶”脫貧模式的帶頭人,註冊“十里坡”商標並辦理了小米無公害認證,他就是韓登科。

合作社成立後,發展社員50戶,帶動周邊農戶200餘戶,其中,貧困戶130戶。李大爺是合作社的社員,自加入合作社以後,一年能多產出1500多公斤小米。“咱們老百姓,一直靠種地生活,一年下來勉強能維持住生計。”李大爺高興地說,“登科對咱幫助特別大,收入能達到萬把塊錢。”

由合作社統一購買種子、滲水地膜、農家肥,零投資實現春播秋收,合作社統一出售。村民劉粉先說起收成,臉上揚起了笑容:“2018年天旱,想著估計收成不行,掙不了多少錢,可是沒想到,用了人家提供的地膜,收成還多了,產了3000多斤穀子,賣了15000多塊哩。”

2018年,龍暉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為武鄉第一家使用 “武鄉小米”農產品地理標誌合作社。韓登科告訴記者:“咱們是第一個使用上咱們武鄉小米地理標誌的,要想使用這個武鄉小米地理標誌,首先有‘三評一標’,就是說咱們現在有無公害認證、有商標,就是為了防止小米市場混亂。”

2018年,長治被正式命名為中國小米之都,此次申報工作由武鄉縣晉皇羊肥小米公司為代表進行的。晉皇羊肥小米,種子好,谷種兩次榮獲“中國小米之冠”,色澤金黃,顆粒飽滿,結晶度好,米油多,蛋白質含量高,口感鮮香粘糯,品質獨特,產地優,肥料好。源頭把控、土壤檢測、精準溯源、農科院合作一系列措施保障了小米的質量。

“在咱們基地安裝了24小時視頻追溯管理系統,不僅工作人員可以從後臺看到晉皇羊肥小米春種、夏鋤、秋收,所有對晉皇羊肥小米有興趣的用戶朋友都可以通過掃描公司二維碼進入公司工作後臺觀看公司基地視頻。整個晉皇羊肥小米的生長是透明的、開放的。”晉皇羊肥小米基地管理人員說。

近年來,武鄉縣在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政策引領下,始終把小米產業作為扶貧的主要項目,立足本土特色資源優勢,打造出武鄉小米品牌,取得可喜的發展成果。“中國小米之都”這一名片,更有利於提升武鄉小米品牌知名度,實現小米溢價,促進米農增收。在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武鄉小米必將成為一顆耀眼的新星,在上黨大地上熠熠生輝!

“借光”點亮生活新曙光

光伏發電既可以有效利用能源,又可以給貧困戶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尤其是對於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光伏發電就像是安裝在屋頂或山上的銀行。能發電,能掙錢可以直接帶動貧困戶脫貧,激活了一大批貧困戶的造血能力。

隆冬時節,萬物凋敝。在武鄉縣湧泉鄉坡底村,一排排整齊的光伏發電板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藍光,源源不斷地把太陽能轉換為電能。坡底村村委主任周勝旺對村裡的光伏發電站進行常規檢查,看著太陽能電錶上的數字,他心裡暖暖的。

新思維打開新思路,坡底村地處山區,年日照時數達2592小時,光照充足,有著獨特的地理優勢,利用這一優勢,建成的50千伏光伏發電站,用兩個月就實現併網,投入使用。

在坡底村村委會,周勝旺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正常情況下,光伏電站運行週期為25年,平均每天發電200-300度,每月收入五千元。“2018年每度電是九毛八分錢,結算下來以後,我們會按比例分給貧困戶,幫他們脫貧,餘下的用來改造村貌和公益事業。”周勝旺說。

分佈在武鄉縣村村落落的這些光伏發電站,不佔用耕地和林田,只利用荒山和屋頂,既滿足就近供電,緩解電網高峰期的負擔,還帶動了集體和老百姓的收益。

武鄉縣搶抓光伏扶貧政策機遇,充分利用光照充足、山大坡廣的自然資源優勢,將光伏項目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舉措,某勢而動、順勢而為,將荒山、荒坡利用起來,變廢為寶,帶來收益的同時,還增加了就業。

2017年,武鄉縣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按照 “五統一”原則負責全縣光伏扶貧電站的建設、運營管理和收益結算工作,確保建設質量和運行安全。截至目前,全縣共投資4.4億元建設實施了總規模65兆瓦光伏扶貧電站項目,實現了光伏扶貧產業項目對215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和162個非貧困村深度貧困戶的全覆蓋。

武鄉縣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光伏項目負責人任躍飛說:“收益兌現方面,2016年的第一批9座村級電站,截至6月底國家財政補貼資金55.8萬元,172個分佈式村級屋頂光伏電站併網,截至10月底的上網電費380萬元已撥付至各村委會。30MW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扶貧收益150萬元、28.6MW‘十三五’第一批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截至去年11月底光伏收益255萬元,正在結算,爭取儘快分配到戶。”

如今,武鄉縣的光伏產業為村莊的發展帶來源頭活水,為農村的生活帶來新氣象,為農戶的生活帶來新曙光,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保護生態、促民增收的“多贏之路”。

摘窮帽、拔窮根,改窮業、換新顏,武鄉縣把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起來,因村失策,多措並舉,下足“繡花功”,啃下“硬骨頭”,跑出“加速度”,昔日的紅色熱土,已經奏響了脫貧的凱旋之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