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海強制實行垃圾分類後,垃圾分類已經成為上海人民最近的新時尚、日常談話中離不開的話題,因為一旦扔錯垃圾就要被處罰,連遊客在上海扔錯垃圾都要被處罰,嚇得遊客只能趕緊惡補垃圾分類的知識。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看上去與垃圾分類八竿子打不著的區塊鏈,其實卻垃圾分類有著緊密的聯繫。
在此之前,國際上一些企業就已經有將區塊鏈技術用於垃圾分類上的嘗試,加拿大初創公司Plastic Bank試圖利用分佈式分類賬本技術(DLT)解決塑料垃圾汙染問題。據悉,該公司與美國科技巨頭IBM合作開發了一個區塊鏈應用程序,用數字通證獎勵人們收集塑料瓶並允許通證兌換商品或現金。這種被稱為社會塑料的廢物,隨後會被出售給全世界的公司。
而之前,在國內也有記者在雄安發現中心附近正在興建的配套設施停車場中擺放了數十臺智慧垃圾收集器樣機。新"垃圾箱"是採用了LED屏和二維碼以及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箱體。去年,杭州市發展規劃研究院也透露其正與杭州區塊鏈技術與應用聯合會合作,探索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垃圾分類項目治理當中。
那麼區塊鏈技術到底是怎麼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的呢?它能對垃圾分類產生怎樣的影響?
在垃圾分類中有這樣一條生產鏈:社區→減量中心→資源回收利用公司→處理,在這些主體,包括環境集團以及政府之間構建一個區塊鏈生態圈,在鏈條各主體當中,以信息傳遞為基礎,進而產生價值傳遞和信任傳遞,併發行一種Token(代幣),用於支付與獎勵。
基於區塊鏈技術在互聯網+垃圾分類智能回收的解決方案,通過在社區放置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配備每個市民可方便登錄的軟件平臺。居民使用手機掃描回收箱登錄,將垃圾投入到箱體中,根據投放量多少,獲得遠高於市場價值的積分激勵,積分可在社區線下實體店或線上網店中,兌換生活用品。
區塊鏈技術直接參與垃圾分類回收的各社區物業、環境集團、政府監管部門等,共識存儲垃圾處理全量數據,這樣就能清楚知道垃圾的總量、流向等;與此同時,用戶和政府職能機構按角色進入公有鏈,公有鏈作為“核心業務數據”的持久層,存儲公民信用積分和Token交易流通的數據信息。
杭州區塊鏈技術與應用聯合會秘書長季江民透露,杭州每天產生1萬多噸垃圾,通過這個區塊鏈技術解決方案,可以清楚明白垃圾是怎麼處理的,處理垃圾花了多少錢,而老百姓因為有Token獎勵也會更加積極參與垃圾分類。
而今年年初,長沙市也表示將試點“區塊鏈+垃圾分類”模式,同時進一步打通收運體系建設,計劃在城區鋪開“藍屋”布點。
以現在的形勢看來,區塊鏈技術已被證明可以大幅提高當下生產模式的組織架構和執行效率。生產、生活中使用的區塊鏈數量日益增長。未來,成為主流產業也許不需要太久。煊凌科技堅信技術改變生活,一直以來都致力於推動區塊鏈技術的深層應用,擁有豐富的區塊鏈開發經驗,為無數客戶的生產、生活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