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人生,改變認知,從提升我們對幸福的認知開始

把握人生,改變認知,從提升我們對幸福的認知開始


1、有完美永恆的幸福嗎?

心理學家泰勒·本-沙哈爾說:"'我是否開心'是一個封閉式問題,它指向了一個在追求美好生活時非此即彼的答案:我們只能是快樂的,或者是不快樂的……而事實是,我們總可以比從前過得感覺更好一些;並沒有人經歷過每時每刻完美無瑕的至高快樂體驗,總有一些進步是我們可以追求的。因此,與其問自己'我是否快樂',倒不如問'我如何讓自己相比從前感覺更好',因為後者能更準確地反映幸福的本質。"

把握人生,改變認知,從提升我們對幸福的認知開始

現實中很多人喜歡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日常生活,也花費大量時間瀏覽別人的生活,甚至把這種活動當成一種生活方式,潛意識深層是深深地羨慕別人的"幸福生活。


而美國密歇根大學和比利時魯汶大學的聯合研究表明,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越長,人們會感覺越糟糕。一些人深陷社會比較的旋渦,很難獲得自我滿足感,更難找到生命真正的意義。


然而,我們就像演員一樣,常常為觀眾而活,卻錯過了我們真正渴望的生活。

美國心理學與腦科學專家蒂姆·博諾,在《幸福的科學》一書中,從認知心理、行為模式多個角度分析幸福的科學,寫給掙扎在線上社交、物質和信息膨脹及巨大焦慮感中的現代社會中的我們。

把握人生,改變認知,從提升我們對幸福的認知開始

蒂姆·博諾特別強調:幸福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新興"科學"。需要我們進進行相應的系統分析。


2、 關於獲得幸福的積極心理學,需要澄清兩個認知誤區


誤區1,研究幸福,就是要得到永久的快樂

一談到幸福,很多人希望知道需要學什麼專業,尋找什麼樣的伴侶,到底賺多少錢這些具體的方方面面才能一輩子過得開開心心,快快樂樂。而事實上,研究幸福,目的是讓人相比從前感覺更好。


對一些人來說,這種差別似乎無關緊要。他們認為得到快樂和感覺更好是一回事。但實際上,得到永久的快樂是遙不可及的事,而感覺比過去更好則是可以實現的。

把握人生,改變認知,從提升我們對幸福的認知開始

誤區2:消極情緒一無是處

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都對我們有著重要的作用。恐懼、焦慮的感覺是在提醒我們,需要對當前的環境或生活方式做出改變,它們其實是我們身體內的警報系統。就如我們有時會感冒、咳嗽一樣,其實是一種身體自然的機制,幫助我們將有害物質排出,避免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進一步傷害。


負面情緒對我們起到同樣的作用。它們能促使我們停下來反思,發現生活中可能導致自己更加焦慮或絕望的因素,並引導我們做出改變。


當然,負面情緒有時會出現得過於頻繁,讓人覺得無法控制時,進行專業心理學干預是必要的。但一時的情緒低落,在某一刻產生焦慮或者憤怒,這其實是一個有用的信號,提醒我們到了做出改變的時刻了。


幸福的科學,並不是讓人時時刻刻保持快樂。如果你今天心情不好,那很正常,人人都會如此。而高明的人會發現問題,及早轉化。


當我們換一種方式,想方設法讓自己相比於從前過得更快樂,那麼我們便將注意力集中在生活中可控的內容上了。這才是對幸福的科學認知。


3、正負不對稱的情緒影響幸福感

請你先找出紙筆,做一件事:寫下所有你能夠想到的形容情緒的詞。越多越好。

在你寫完以後,請數一數,這當中有多少是表現積極情緒的,多少是表現消極情緒的。十有八九,表現消極情緒的詞會多於表現積極情緒的詞。


人的天性似乎更容易傾向於負面情緒。有的心理學家在遍訪世界各地後,發現一些情緒會超越人類所屬的種族、社會體系或階級,出現在每個人身上。這當中有4種是消極情緒——憤怒、厭惡、害怕和悲傷,積極情緒卻只有一種——快樂。無論從語言的角度,還是從跨文化的個人情感角度,消極情緒所佔的比例都遠遠高於積極情緒的。心理學將這一現象稱為:

正負不對稱效應


再振奮人心的事物最終也會讓人感到稀疏平常。這一道理同樣適用於我們的負面情緒。無論一個人多憤怒,隨著時間推移,他最終也會平復下來。然而,恢復平靜狀態的時間長短,則取決於我們是如何回應自己的情緒的。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報復發洩只會推遲這一改變的發生。大喊大叫或者大打出手,只會讓我們的憤怒持續更久,導致延長一個人情緒恢復到正常狀態的時間。


既然此路不通,那我們到底該怎樣有效地減輕影響幸福感的負面情緒呢?

把握人生,改變認知,從提升我們對幸福的認知開始

《幸福的科學》書中提出了以下4種方式:

延遲。當你感到怒不可遏時,試著數到10或者100,讓時間的力量幫你平復下來。因意氣用事而發出一封措辭激烈的短信或者言辭,既不能幫我們解決問題,又不能讓我們感覺更好。


放鬆。情緒同樣由生理因素決定。深呼吸,或者使用其他可以放鬆身體的技巧,可以降低身體的喚醒水平,讓情緒恢復平靜。


分散注意力。反覆回憶剛剛的不愉快經歷通常會加重負面情緒。讓自己去做些別的,例如看電視或者外出和別人一起做些別的事情,可以避免我們陷入負面循環,讓我們不再往憤怒的火焰上澆油。


做些和負面情緒相對的事

。例如善意之舉。去幫助別人,或者去網上觀看嬰兒笑聲的視頻。採取類似的行動可以有效阻止我們的負面情緒蔓延。有的人喜歡讀書寫作,通過這個活動理性分析自己,舒緩情緒。


4、幸福不僅取決於我們實際擁有的,還取決於我們的期待值

把握人生,改變認知,從提升我們對幸福的認知開始

蒂姆·博諾在《幸福的科學》書中提出了幸福公式:幸福,等於我們擁有的除以屬於我們想要的。


幸福,不但取決於我們實際擁有的,還取決於我們的期待值,這個公式向我們表明有兩種方式可以改變人的幸福感,第1種方式,增加分子我們擁有的,第2種方式或減少分母我們想要的。


很多人都能想到的是第1種方式,拼命工作以獲得高薪,買各種昂貴商品以滿足慾望,並把自己遊山玩水的經歷,和瘋狂消費的戰果,放到自媒體上,以展示我們的分子。


但這就像在看完電影以後,人的眼睛會適應戶外的陽光一樣,我們的心靈也會很快適應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當擁有這些以後,我們的期待值也就很快,再次不斷攀升。


高幸福感和低幸福感的人之間的區別,正是來自他們在判斷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感時,所使用的不同標準。


高幸福感的人,會使用內在標準和價值觀來評價自己,並且不會受周圍可能超過自己的人的影響,而低幸福感的人恰恰相反,他們會對周圍人的表現高度敏感,只有自己的表現優於身邊的人時——哪怕只是一點點,才會感覺到開心。無論自己手中的冰美食多麼好吃,也不管自己的薪酬有多高,他們都不在意,只是在意能比其他人擁有的多一些。

把握人生,改變認知,從提升我們對幸福的認知開始

就像很多人不斷地刷新著社交媒體,看著別人曬著"幸福",自己卻越來越焦慮,越來越缺乏幸福感。其實,當我們把自己的期待值建立在別人擁有什麼的基礎上的時候,賺更多的錢或擁有更多的權利,對於幸福感的提升就沒有幫助了。


當一個人實際的財富確實增加了,也就是,分子變大了以後,同時,因為和周圍的比較而產生的期望值也升高了,也就是幸福公式的分母也變得更大。這也意味著即使一個人年薪百萬,住在300平米的房子裡,開著寶馬汽車,他也不一定感到滿意,如果他住的小區裡,其他人年薪千萬,開著更高級的豪車的,那麼相比之下,這位寶馬車主,很可能覺得自己的現狀微不足道,甚至完全不盡如人意,會感覺不到絲毫幸福。


有的人的幸福感,並非源於自己的實際情況,而是相比於周圍的人,自己能夠略微佔上風時的一種優越感。但這並不是自己的幸福。


與其盯著自己所沒有的,還不如把注意力放到自己已經擁有的,比如,以後照進房間的陽光給了我溫暖,一個來自陌生人的微笑,讓我一天心情舒暢,來自父母的消息會提醒我一直被關愛著,當我不再將擁有的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時,會發現我的生活是多麼美好,會更快的從逆境之中恢復過來,主動發現生活中的種種美好,並不難,這樣做讓我感到更加幸福,並更願意幫助別人擁有對,已經擁有的生活的感恩之心後,我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就會大大提高了。

把握人生,改變認知,從提升我們對幸福的認知開始

這種角度轉換,普通人也可以實現對生活保持感恩的心,而不需要非得等到開上豪車,或者有錢去豪華旅遊才感恩生活。


所以,幸福感並不是由他擁有多少好的或者壞的,而是由他選擇關注什麼而決定的。就是把對生活懷有的感恩心,作用於幸福公式當中的分子,使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已經擁有的事物上來,這樣幸福感就會增強。


比如,很多人在社交媒體上曬出自己的覆盤文章,尤其是月度覆盤,把自己過去一個月的讀書寫作、生活情感、職場教育、健身鍛鍊的事情列舉出來,分析成敗得失,有功則加勉,有過則改進一一進行總結。這就是盤點總結自己擁有的,增強自信,提升幸福感,用積極的情緒迎接下一階段的工作和生活。


5、花錢在內在價值,比外在物質更能提升幸福感


蒂姆·博諾發現:在多數情況下,花在生命體驗上的錢,例如一場音樂會或一次旅行,會比花在物質上的錢,能帶給人更多的幸福感。因為相比於物質,內在體驗持續的時間更長,空間更廣,也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回憶和期待,也讓我們有更多可以在未來分享的故事。也許最為重要的是,這些體驗把我們和他人聯繫起來,增強了一個人的社會聯結,這正是一個人獲得幸福感的基礎


人們從物質(無論是一輛新車、更大的電視,還是更好的手機)當中獲得的快樂容易很快消失。


體驗之所以能比物品更讓人感到快樂,在於它們會留存在我們的記憶裡。


這些快樂感覺的記憶會一直跟隨著我們,而且當我們和他人分享時還會強化最初感受到的那種愉悅。


而且,相比於購買物品,內在的體驗可以減少我們進行社會比較。


社會比較是阻礙一個人獲得幸福感的最大障礙之一。如果一個人不斷地環顧四周,總想知道別人擁有的和自己擁有的相比,到底誰更多,那麼他便很難獲得真實的幸福感。


而內在體驗和物質相比,是更加不容易進行橫向對比的。假設你買了最新款蘋果手機,就大可把它大張旗鼓地拿出來,和別人比一比誰的手機存儲空間更大,拍照效果更好,運行速度更快。這種比較一定會產生一個贏家。而購買體驗從本質上講很難讓人做橫向比較。


6、牢固的人際關係,是獲得高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真正的朋友會和我們同甘共苦:他們不但會分享我們人生中的喜悅,還會在我們遇到挑戰時給予支持和幫助。朋友還可以和我們一起實踐這些提升生活幸福感的方法,至少也會願意傾聽我們訴說那些快樂的時光。


除了情感上的支持,高質量的人際關係也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所幫助。卡內基—梅隆大學和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發現,相比於那些在人際關係中長期感到高壓力的人,那些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人患各類疾病的概率都要小得多。

把握人生,改變認知,從提升我們對幸福的認知開始

尋找那些和我們有共同興趣和價值觀的人,並和他們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良好的人際關係有益於我們的身體健康,能幫助我們預防疾病和降低死亡率。不但如此,它也是在增強一個人幸福感方面回報最為豐厚的投資。


與他人的互動之所以能夠帶來這種益處,原因在於這個過程需要人進行一系列認知層面的活動,包括接受他人的觀點,組織自己的語言,在過程中推理和延伸等。這些都對提升一個人的思維敏捷性有所幫助。


和他人的溝通互動使我們的知識更豐富,社交技能更出色。不斷實踐還會進一步強化這些技能背後的認知過程,為我們在將來和他人交往時建立更有效、更緊密的聯結做好準備。所以,社交為我們帶來的一個重要益處就是讓思維變得更加敏捷,這會進一步促使我們從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得到其他方面的收穫。


在當今的世界裡,人們有了更多的自由去選擇和誰合作,善良的人一定會比自私的人更受歡迎。"通過利他行為而不是自私行為,與人為善的人將在人際交往中獲得更多機會。

把握人生,改變認知,從提升我們對幸福的認知開始

總結:讀完《幸福的科學》,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提出了"幸福是一門科學"的重要認知,而且總結了發現自身的內在價值,讓生命中糟糕的音符歸於平靜的策略。透過書中真實的個人故事和訪談,明白了社會比較不斷地操縱我的慾望,影響我的感受,甚至左右我的想象力時,只有理解幸福背後的科學,才有可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幸福生活方式。

@中信出版集團#頭條品書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