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不恐懼、不焦慮、不拖延》說一句“別磨嘰了!”有用嗎?

《讓孩子不恐懼、不焦慮、不拖延》說一句“別磨嘰了!”有用嗎?

作者:童利菁


作者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特殊教育碩士,主修情緒障礙。曾擔任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老師、高中主任輔導教師。


作者輔導過各類“問題孩子”,有些孩子是生活或學習方面存在問題,有些孩子則是有特殊障礙。但不論問題簡單或複雜,作者永遠正向看待每個孩子,並且經常提醒家長,教養孩子不能求快,一見到孩子的缺點便用力批評、糾正,而要把眼光放遠,以目標為導向,循序漸進地教導。只要父母肯下工夫,沒有無法解決的難題。


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介紹,分別是導致孩子拖延的原因、父母的影響、幫助孩子克服拖延。


《讓孩子不恐懼、不焦慮、不拖延》說一句“別磨嘰了!”有用嗎?


一、導致孩子拖延的原因


1、孩子畏難和恐懼


當人們面對討厭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不論多麼害怕、多麼內疚,就是很難逼迫自己去做,於是便一拖再拖。


當孩子面對困難和討厭的事情,也會讓他們遲遲不願意行動。


因為,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如何處理困難的事情,沒有人教他們應該怎樣調整心態去面對自己討厭的事情。


而且,一旦自己做得不好,很可能會受到父母的批評和指責。


久而久之,每當孩子遇到困難和討厭的事情時,就會習慣性地拖延。


2、孩子渴望得到關注


孩子寧願被罵,被處罰,也不願被忽略。


例如,當交代孩子做家務時,父母通常不會對孩子表達感謝或讚美。


有些孩子會因此而感到被忽略,於是他們一再拖延工作,或者什麼都不做,故意惹父母生氣,以此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這裡有個實驗。


有一位老師曾經對她的“資優班”的學生做了一項實驗。


那天,她坐在教室裡,背對著學生在講臺上看書,任憑學生怎麼叫她都不回應。而這些平日裡品行端正的學生們,為了引起老師的注意,開始大吼大叫,往講臺上扔紙團和筆,甚至還有學生忍不住拿起書本扔到牆上。


他們寧願惹老師生氣,甚至故意惹老師處罰,也不願意被老師忽視。


由此可見,為了不被忽視,孩子完全有可能通過故意拖延工作,來獲得父母的關注。


3、孩子過分追求完美


不是因為他們不想做這件事,而是他們必須等到所有東西都完美就位後,才有辦法開始動手做事


有時候即便一切都已經完美就位了,他們也還是無法完成,因為無論怎麼做,他們都覺得不夠好


有些孩子,以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圓滿程度來定義自己的人格


他們的自我價值完全基於他們的行事能力。


在他們的認知裡,一件事情做不好,就等於自己的能力不好。


他們在做事情的時候,會因為顧慮太多而變得拖拖拉拉,或者是為了避免出錯而一再拖延。


總之,對於拖延的孩子,其背後的心理因素,值得父母關注,以便父母對症下藥。


《讓孩子不恐懼、不焦慮、不拖延》說一句“別磨嘰了!”有用嗎?


二、父母的影響


1、父母經常幫孩子收拾爛攤子。


例如,有些孩子因為討厭做作業或者因為作業太難,直到夜深還沒能完成。


這時,有些父母就會因為不忍心讓孩子承受作業的壓力,而直接上手幫孩子寫作業。


他們心想:“這次就幫你寫了吧,下次自己好好寫就是了。”


可是,孩子心裡卻可能想的是:“太好了,只要我一直拖、一直拖,直到時間來不及了,就會有人來幫我。”


由此可見,父母的這一行為,無形中教會了孩子如何理所當然地拖延討厭的事。


他們知道,當他們沒有做該做的事情時,父母有時候會嘮嘮叨叨,會不厭其煩地提醒甚至處罰,最後乾脆就上手幫忙。


當孩子為拖延的行為所付出的代價,只是父母的一頓怒氣或處罰,然後父母就會動手幫他們把事情做完時,孩子將會變得非常有依賴感,而且永遠無法養成成熟、負責任的人格。


2、父母沒有給予正確的引導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並不是因為討厭那件事,而是他們不知道該怎麼有效率地把事情做好


父母只叫孩子不要拖延,卻沒有教他們如何不拖延。


父母總是一味地下達命令,催促他們做這個、做那個,而不告訴他們具體應該怎麼做。這不僅使得孩子更加拖拉,而且心理壓力倍增


例如,當父母看到她那慘不忍睹的成績單時,卻只會對孩子重複說教:“我們知道你不笨,你應該可以做得更好的。”或者“下次如果你的成績沒有拿到六十分以上,你就不能去做某事。”

這種說法在那個當下似乎很合理。


可問題是,接下去根本沒有人教孩子如何一點一點地去掌握知識,也沒有人教孩子如何規劃每個科目的讀書時間


所以,孩子依然不知道該怎麼去做,學習依然是拖拖拉拉。


3、父母的不恰當溝通


父母總是用強硬的態度要求孩子做事,孩子不僅做事拖拖拉拉,而且更加不願意向父母袒露自己的真實想法。甚至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導致親子關係惡化。


例如,讓孩子幫忙收拾餐桌和餐具。


但孩子可能因為不知道該從哪裡著手而遲遲沒有行動。


於是你態度非常強硬地催促他,這時孩子心裡就會產生牴觸情緒,他不願意把他心裡的困惑告訴你,同時也對收拾餐桌這件事情感到厭惡。


下一次再讓他做同樣的事情時,孩子就會拖拖拉拉,不情不願。而你又會因為他做事拖拉而指責他。


你們之間的關係就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總之,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孩子,因此,為了克服孩子的拖延,父母也需要認清楚自己的行為,以及行為帶來的結果。


《讓孩子不恐懼、不焦慮、不拖延》說一句“別磨嘰了!”有用嗎?


三、幫助孩子克服拖延


1、消除孩子拖延的藉口


當孩子因為討厭或害怕做某件事情時,他們經常會編造一些藉口來掩飾自己拖延的真正原因。


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他們也不願意讓別人認為自己能力不足,太虛弱或者有其他的缺點


例如,“我的作業真的做完了,但是忘記保存,所以全都不見了!”


“同學一直找我去打球,我不好意思拒絕他們。”


“我看見一群螞蟻抬一塊糖,我想知道它們要去哪兒,於是我就跟著它們,我花了很長的時間觀察。”


作者提到兩個方法。


第一,幫助孩子找到解決辦法。


孩子說他沒有時間做某件事情,我們就教導他優先級的觀念,先做最重要或最緊急的事情。


如果孩子說他的作業忘記保存,所以全都不見了。我們就告訴他,在電腦上做功課要記得隨時保存,不可以等到全部做完時才保存。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對他們伸出援手,幫他們重做功課。否則他們就會一直拖延下去,而他們的家庭作業最後會變成你的家庭作業。


第二,做事情之前給他們一個明確的時間。


例如,當你讓孩子去刷洗自己的運動鞋,愛拖拉的孩子通常會回答你,“我一會兒就去。”


但是過了一會兒你發現孩子沒有任何行動,於是你又去催促他。


一來二去,你就會失去耐心,情緒激動,逼得孩子也開始鬧情緒。


此時,需要改為“你什麼時候才去洗鞋子,十分鐘後可以嗎?”


2、建立獎勵式的規則


第一,幫助孩子樹立“先做事,後享受”的觀念。


先把房間整理乾淨,然後才能使用電腦。


先把作業完成,然後才能和朋友出去玩。


第二,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獎勵清單。


讓孩子寫出自己喜愛的清單,作為今後遵守規則的獎勵,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把心中負面的,不滿的想法一併列舉出來,這有利於促進親子間的關係。


這裡需要注意獎勵的合理性。


首先,不要讓孩子養成每次完成一件小事,就期待能得到巨大獎勵的,這種不切實際的心態。


例如,如果孩子只是完成一件小事便要求你帶他去遊樂園,漸漸地,會給你造成極大的不便,那麼這就是一項不合理的獎勵。但如果孩子能夠連續兩個星期自覺準時完成作業,那就很值得花上一些時間帶他去遊樂園玩。


其次,涉及到金錢方面的獎勵,也需要考慮到合理性。


例如,孩子只是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房間,你就給他獎勵一個幾千塊錢的電子產品。這樣過於誇張的獎勵,不僅起不到鼓勵的作用,反而會造成不良後果。


最後,相對而言,口頭上的肯定和讚揚更加具有鼓勵的作用。


當孩子有所改變,我們就要及時的給予肯定。


當孩子聽到你和別人說話時,稱讚他行為上的改變,他一定會非常高興,也會更加有信心和動力。


第三,如果有些孩子對任何獎勵都不感興趣,那麼可以採取“取消權利”的方法。


“放學後忘記按時寫作業,那就沒時間看最喜歡的動畫片了。”


“如果總是拖延,不去給寵物清理和餵食,那麼就沒有時間和朋友出去玩或運動。”


即,讓孩子自己去選擇事情的發展方向,自己承擔相應的後果


第四,建立的規則最終能否發揮作用,關鍵在於父母能否徹底執行。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可能不會認真地去對待,他們會懷疑父母是不是真的會照著那些規則去做。


只有當父母堅持遵守和執行這些規則時,孩子才會學著去遵守,規則才能發揮作用。


3、針對孩子拖延的原因,對症下藥


首先,面對那些討厭的事情,和孩子一起探討,他討厭做這件事情的原因是什麼,並且鼓勵孩子尋找解決的方案。


討厭的事情是無法逃避的,就算再怎麼拖延,最後也還是得做,而且每個人都如此。


你越是討厭的事情,就越要第一個完成,這樣你才能獲得真正的輕鬆與自由。


想想完成這件事情後的輕鬆快樂,和你將會得到的獎勵,做這件事的過程也就變得不那麼討厭了。


其次,支持孩子自己的想法。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獨特的做事方式,那麼只要他們最終能夠圓滿地把事情完成,就應該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


例如,一位母親,在每次看到自己十歲的兒子清理餐桌和餐具時,總是感到神經緊張。


因為兒子的處理方式在她看來就像是在玩遊戲,他隨時可能打破任何東西。


但是事實上,兒子從未打破過任何東西。


當這位母親站在一旁批評兒子的做事方式時,孩子就變得拖延了起來。


後來,她不再強迫兒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放手讓孩子自己獨立去做,孩子反而變得有責任心,並且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


孩子也許討厭的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討厭我們強加給他們的做事方式和我們所表現出來的情緒。


所以我們沒有必要要求孩子一定按照我們的方式來做事,幫助孩子找到適合他們自己的做事方式,能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從而消除拖延的壞習慣。


最後,對追求完美,樹立正確觀念。


如果孩子因為過於追求完美,害怕犯錯而猶豫不決,拖拖拉拉,那麼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


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我們沒有必要時時刻刻追求完美,只要每一次都盡力做到更好,就值得肯定。


4、父母必須要以身作則


父母要以自身的行動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孩子才能改掉拖延的毛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總之,在幫助孩子克服拖延時,父母需要以身作則,細心指導,耐心溝通。父母要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以下是筆者整理《讓孩子不恐懼、不焦慮、不拖延》的思維導圖。


《讓孩子不恐懼、不焦慮、不拖延》說一句“別磨嘰了!”有用嗎?


查看高清思維導圖,搜索“教練思維”,回覆“224”,領取《讓孩子不恐懼、不焦慮、不拖延》高清思維導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